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556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

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

(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

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教学内容。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

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

(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即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教育启示:

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

因材施教)

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

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外部因素

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对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即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0.教育目的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性: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这句话是错误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13.简述全面发展五育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14.美育的意义

(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第二章中学课程

1.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2016下真题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的特点包括: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2013年真题看看)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该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的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优点: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缺点:

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

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对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3.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内容

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题:

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5下真题)

这句话是正确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题干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的。

4.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和编排的总体性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是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014下真题)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学生三大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学科特征和性质;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7.简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预测)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即课程设置要更加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视角以适应现实。

(3)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更加“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即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8.简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预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与基本理念对应2017上真题)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三维目标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综合课程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内容联系观)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观)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展评价观)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校本发展观)

10.新课程结构改革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内容改革主要内容(新课改教材编写)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具有多样性。

(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1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2017下真题)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

1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答题结合素质教育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2)学生是独特的人(差异性)(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结合个别差异,各抒己见)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横向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纵向差异)

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性)(尊重学生实际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

1)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能把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学生是权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4)“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不仅仅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审美道德教育结合)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3.新课改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14.新课改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换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者。

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是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15.学习方式的变革: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三章中学教学

1.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题1: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例题2: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例题3: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2013上、2016下真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不能把教学的任务简单等同于“双基”的培养。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2012上、2015上)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预测)(2015上)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2017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

使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均衡发展。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另搞一套的教育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2012上)

错误。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能力的高低。

机械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的说法是片面的。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5上)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

智力活动的具体内容必然是一定的知识。

其次,智力发展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习知识是一种能动的认知过程,不能消极被动地强迫接受,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再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必须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转化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6.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7.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钻研教材:

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了解学生:

要全面,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

设计教法:

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问题,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

其次,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