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32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1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四、(湖南卷)

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颔联:

(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五、(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六、(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

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

七、(江苏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八、(辽宁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

(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九、(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

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十、(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

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

得到。

④掇:

摘取、拾取。

⑤捋:

成把地握取。

⑥袺: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讽咏,"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十一、(福建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

(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十二、(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十三、(海南宁夏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

(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5分)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6分)

十四、(四川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十五、(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

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十六、(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十七、(重庆卷)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13、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08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1、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译文】

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三国必争的要冲,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

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

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支高飞的鸿雁似乎步步后退。

,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的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答案】

(1)“拳”和“退”字。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了“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原作共四首,这里选了其三。

潘大临隐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没有入过仕途。

苏轼谪居黄州时,大临曾从之游,并跟他学诗。

黄庭坚对潘大临的诗才也很赞赏。

绍圣二年,苏、黄都被贬谪到边远地方,这首诗就作于其后不久。

这首从怀古开始。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今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游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联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

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

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

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蚤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骰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老帖》)。

从这首诗来看,他确实是出手不凡。

首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充实。

这首诗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

虽说叹时思隐,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

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当时章悖等人把持朝政,政治黑暗),他只能终老于地方之上。

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读者却不难看出隐藏在平淡下面的一颗不甘寂寞的心。

这使得全诗感情沉郁,得杜诗五律之妙处。

当然,更值得注意的还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简单地说,有下面三点:

第一,意境阔大,笔力雄健。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贤功烈。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怀,气势雄大,绝无纤仄之弊。

清人姚壎评为:

“大气鼓荡,笔力健举”(《宋诗略》卷九),很准确地说出了其主要优点。

第一,结构严整,对仗精工。

有三联对仗,大多属对精工。

全诗的结构也非常谨严,比如,前半首缅怀古代的英雄业迹,开首两句就写了山环水绕、虎踞龙盘的险要地形;

后半首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五六两句就写了鹭宿沙滩、鸿飞长天的宁静风景。

彼此照应,构思极见匠心。

第三,诗句凝炼,炼字尤见功力。

比如颈联,一个“明”字就写出了因毛羽皎洁的白鹭栖息于沙滩,从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情景,非常传神。

“退”字的用法尤其使人叫绝。

“六鹢退飞”本是《春秋》经语,但此处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在往后退。

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

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在向后退飞呢。

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总的说来,这首诗工整凝炼,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

江西诗派本来是奉杜为“祖”的,在艺术上竭力学习杜甫,潘大临当然也不例外。

王直方曾说:

“邠老作诗,多犯老杜,为之不已,老杜亦难存活。

使老杜复生,则须共潘十厮吵。

”(《王直方诗话》)言下之意是潘大临(邠老)摹拟杜诗过分了一些。

由于潘大临的作品大半已佚,无法断定王直方此评是否合乎事实。

如果仅从这首诗来看,他并没有对杜诗作生吞活剥的模仿,而是着重于从中得到艺术手法上的启迪,这种借鉴是比较成功的。

潘大临的好友谢蓬赞扬他说:

“杜陵骨已朽,潘子今似之。

”(《读潘邠老庐山纪行诗》)并非溢美之言。

2、全国卷II(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藏)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

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细细的雨丝在空中织成了一张大网,仿佛要把春天网住;

天色已近黄昏,满地落花杂乱无数。

我住的地方十分冷落没一辆车经过,在阵阵归鸟声中关上柴门,忍受着孤独。

【赏析1】这首诗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

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写春雨飘洒,绵密轻飘,是一层意思;

由雨丝的状貌,想到了真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

由雨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

“网春”二字新奇,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

“网春”二字新奇,道人所未道。

次句“落花狼藉近黄昏”中的“狼藉”的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

三句中“张罗地”即门可罗雀,十分冷落。

《史记·

汲黯传》说汉翟公宫廷尉,宾客盈门,后罢官,门口可安置捕鸟的网罗。

末句中“宿鸟”即天黑归巢的鸟。

前两句借景抒情,描绘细雨廉纤,落花狼藉,勾勒凄凉境地。

后两句因情写景,叹世情冷暖,述寂寥哀伤。

末句写得很黯淡,抒情很曲折。

“自掩门,,三字,血泪凝成。

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归鸟入巢,他才去关门。

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

他关的不单是一扇门,同时也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

这样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