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32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

【思维拓展】

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填“增加”或“减少”),尿量(填“增加”或“减少”),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恢复正常。

B.维持内环境酸碱度正常的缓冲体系是和,机体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场所是。

C.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来维持的。

D.血浆渗透压主要由哪些物质决定的?

3.内环境的作用:

是与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将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完整。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是

、、、。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进行,经过调节使内环境的各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出现组织水肿,试分析其中原因。

2.综上所述,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等,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导致组织液吸水,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中而使组织液增多。

第2章神经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并

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思考]图中圈内结构为。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基本方式——:

在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

的应答。

(2)结构基础——:

由、、、和

组成。

[思考]

(1)感受器实质是,效应器实质是。

(2)一个最短的反射弧由个神经元构成(请用图示表示)。

(3)反射活动完成的前提条件是和。

二、兴奋的传导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后,由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也叫。

(2)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

→刺激→动作电位:

→产生→电荷移动→→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2)K+和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实现的

(2)神经递质:

、多巴胺、氨基酸类等

(3)传递过程:

①过程:

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突触间隙→或。

②特点:

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或。

思考: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换是。

(2)与神经递质形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3)一个反射活动需要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

和。

(5)递质释放的方式为,体现细胞膜的特性,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

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识别。

[归纳总结]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填“大于”或“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填“能”或“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偏转。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情况不同,引起效应器的不同效果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或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1: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

(3)异常情况2:

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被某种药物争夺,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1)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脑干和小脑)。

(2)低级神经中枢:

2.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其主要功能

(1):

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2):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3):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5)脊髓:

调节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以及控制机体的有

、、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言语区

(1)W区: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2)V区:

(3)S区:

(4)H区: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4.短期记忆主要与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1)V区和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

(2)H区与听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

第2、3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

发现历程(参考课本)

二、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1.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参考课本)

(2)血糖浓度

①正常值:

②低血糖:

<60mg/dL③高血糖:

>130mg/dL④尿糖:

>160mg/dL

(3)糖尿病

①病因:

②诊断:

③防治:

、、、

④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

(“三多一少”现象)

(4)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激素调节的特点

(1);

(2);

(3)。

(1)下丘脑通过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垂体通

过分泌激素调节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

直接调节,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1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

的作用。

2体分泌激素的多少受的支配。

③对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有调控作用。

(2)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影响分泌相应激素的活动。

(3)寒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是调节。

4.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是其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则患。

5.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是,感觉中枢是,调节方式是。

(2)在人体的、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对温觉敏感的感受器和对

敏感的感受器。

(3)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人体的量与量达到动态平衡。

产热来源主要是(以和产热为多),散热主要

通过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

第4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2.抗原:

如、等。

特点:

①。

(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②。

③。

3.抗体:

①化学本质:

②分泌抗体的细胞:

4.体液免疫过程:

[思考]

(1)图示淋巴因子、抗体是否都能识别抗原?

(2)哪些细胞能识别抗原?

哪些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病毒;

入侵细胞——细胞;

危害:

(2)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反应,“敌我不分”地将当作外来

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例:

(3)过敏反应——已经产生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时所发生的

或的反应。

特点:

发作、反应、消退,一般不会破坏,不

会引起,有明显的。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与清除体内或的细胞,以及的细胞。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是指利用疫苗起到预防作用,疫苗属于。

记忆细胞寿命长,若发现同样的抗

原入侵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

2.疾病的监测和科学研究:

利用抗体的性。

3.器官移植:

免疫功能的应用。

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

长期使用。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

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分析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1)现象(生长情况):

①②

③④

(2)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

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比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实验

(1)现象:

①②

(2)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

3.1914年,拜尔实验

①②

(2)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造成的。

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生长素运输)

(2)结论:

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

温特把它命名为。

5.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得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就是IAA。

别处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物质也具有生长素效应。

关于向光性实验的总结——三部位(判断生长情况的依据):

产生生长素部位,感光部位,作用部位(弯曲部位)横向运输部位产生生长素是否需要光照。

6.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化学本质:

,组成元素:

2.产生部位:

如: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3.分布:

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

胚芽鞘、芽和

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运输方向:

(1)极性运输:

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运输时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2)非极性运输:

在中,生长素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即横向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

(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解释——向光性

原因:

单侧光照射,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侧,因而引起两侧

的生长,从而造成。

2.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

既能,也能;

既能,也能;

参考课本50页问题探讨图(分析根、芽、茎的曲线)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3.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1)根的向地性

形成原因是: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于背地侧,近地侧生长素起生长的作用,而背

侧生长素起的作用,因此生长快而向地生长慢。

(2)顶端优势:

①概念:

优先生长而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②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

③应用:

棉花打顶摘心等

四、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

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

2,4—D等

1.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①果实发育时生长素的来源:

②应用——无子番茄的培育

处理方法: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

3分:

无子蕃茄:

培育原理——,无子原因是

无子西瓜:

培育原理——,无子原因是。

无子蕃茄和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能否遗传?

(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4)做除草剂(杀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判断:

3.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

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例如: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的化学物质。

2.

(1)用催熟凤梨;

(2)用一定浓度的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3)用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a——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

化工艺、降低啤酒生产的成本。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概念:

2.举例:

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特点:

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3)调查方法:

①总数调查: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②取样调查:

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

1.1样方法

(1)常用取样①②

(2)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探究原理: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计值。

1.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3)计算公式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2)意义: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

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

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

4.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3)意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一雌一雄、一雄多雌、一雌多雄。

出生率,间接影响。

6.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

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实例:

(以细菌为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种群中个体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变化,出生和迁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

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减小,因此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是由决定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

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因素,

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在、等方面

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

三、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环境容纳量(K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2.增长速率:

在“S”型曲线中,开始时斜率为0,斜率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也就越大,且斜

率在1/2K时最大,即在“1/2K”时增长速率最大,过后,斜率下降,在K值时降至为0,故在

“K”时,其增长速率为(如图D)。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

1.波动的原因:

气候因子、竞争、捕食、寄生、营养、疾病等。

2.周期性波动:

原因较复杂,捕食和食物是影响因素之一。

一般捕食种群数量达到高峰

和低峰的时间总比资源种群(猎物者)晚,这种差异是由资源种群对捕食者影响的时滞效应

所致。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

(包括)

2.实例: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应该是多个种群)

3.物种丰富度:

,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有差别,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

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

二、群落中的生物关系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同生共死):

如与根瘤菌;

地衣是的共生体。

兔以植物为食;

狼以兔为食。

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

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

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

大豆。

③胞内寄生:

与大肠杆菌等。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森林的地上成层结构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

草本群落地上部分一般分为上(高草层)、中(中草层)和下(矮草层)三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群落内水平的二维空间中生态因子常常不均匀,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郁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二、演替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的活动。

三、演替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在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过程:

旱生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特点:

演替缓慢。

(4)举例:

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演替快速。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使群落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结构:

4.功能:

物质循环、、。

5.生态系统的类型(课本必看P88):

、。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课本必看P90)

(1)无机环境:

即非生物的(空气、水、无机盐等)和(阳光、热能)。

温度即非物质又非能量,故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群落

提醒:

①四种成分中除消费者外其余三种都是必备成分,其中最主要成分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