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386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9、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

一、填空:

21、人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如:

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答:

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16、空气是我们生命中生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12、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直径是1400000千米。

答:

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白糖加热等。

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20、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我们生活的地球在银河系。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

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

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

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140亿光年)

河外星系(1250多亿个)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

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

(2)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

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

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

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

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

(1)外在:

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

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

核聚变反应:

4H———He+能量(重要)

2.电磁波范围:

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

3.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

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很重要)

2.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

(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

①周期性:

11年;②整体性:

群发。

(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

(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很重要)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绕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相关轨道

赤道(大圆)

黄道(椭圆)

运动

真正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周期

假性周期

1太阳日=24小时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运动

角速度

处处相等,15°/小时。

极点为零

近快远慢(平均1°/d)近日点1月初

速度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极点为零

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7月初

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影响地球形状。

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

相互关系

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66.5°不变;黄赤交角23.5°的大小不变。

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

1.角速度:

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计算过程为:

360°/24小时=15°/小时。

除极点外,处处相等。

2.线速度:

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计算公式为:

v=2πR/24小时=1670cosφ(R-地球半径,φ-纬度)

记住:

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60°—837千米/小时。

3.昼夜交替:

产生原因:

地球自转。

(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4.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

(很重要)

5.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北京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

6.时区: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

7.区时:

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

①东12区和西12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

②“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

如:

北京时间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时44分。

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

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

理论上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

西早东晚。

顺减逆加。

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

——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

东早西晚。

【注意】:

①北京时间为9月10日12时,美国西部时间为9月9日20时。

②9月20日12时轮船用了5

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

ABCA.9月20日12时05分、B.9月19日12时05分、C.9月21日12时05分。

二、地球公转(很重要)

1.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近日点:

1月初;远日点——7月初。

近快远慢。

2.晨线和昏线:

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

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

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

在的经线——6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18时。

(很重要)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反之。

【注意】: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6.太阳高度:

【注意】:

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7.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时刻(12时)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90°)。

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特点。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φ–δ∣(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注意】:

①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а:

а=∣φ–δ∣②楼高(h)与楼距即影长(l)的关系:

l=h·ctanH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很重要)

Ⅰ纬度变化:

(很重要)【注意】:

注意: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或向直射点方向递增)

Ⅱ季节变化:

(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9.四季的划分:

(1)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很重要)

(2)划分:

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

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间的过渡季节。

(重要)②欧美四季划分:

二分二

至为四季的起讫点。

(重要)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

“四立”为四季的起讫点。

(重要)④北温带气侯四季

划分:

3、4、5——春;6、7、8——夏;9、10、11——秋;12、1、2——冬。

10.五带的划分:

(1)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很重要)

(2)划分:

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直射。

(很重要)【注意】: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本节联系图(很重要):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地球

赤道面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

自转

太阳直射点

黄赤

南北移动

交角

地球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

黄道面

公转

昼夜长短纬度变化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注意】:

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

(很重要)

①莫霍面:

大陆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

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地壳平均厚度17km。

(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地壳=硅铝层(陆壳)+硅镁层(洋壳)【注意】:

软流层(深度约410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很重要)

【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