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048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残疾人工作案例.docx

残疾人工作案例

残疾人工作案例

个案工作

(一)——恢复残疾人生活信心

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

L女士性别:

年龄:

40多岁

跟进社工:

李春燕

二、接案

(一)接案来源:

工作者家访了解服务需求后主动跟进。

接案原因:

工作者在家访中,通过与案主交谈,了解到案主的家庭生活不开心;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家人沟通交流,观察案主家庭关系,了解到案主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通过家人的批准才能做,导致了案主经常封闭在家里,感到抑闷,缺乏生活的自信心。

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家人交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获得了案主家人的信任,工作者有信心说服案主家人让案主走出家门,通过活动来恢复案主的生活信心。

(二)个案背景

案主的生理情况: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案主在医学上诊断为小呆症,症状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较正常水平偏低,反应比较慢;残疾类型是智力残疾,程度较轻。

案主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手脚比较灵活,能够自我照顾,也能照顾家庭生活;表达能力尚可,言语中透露出担忧。

由于案主的家人没有做好前期的智力教育,案主的智力水平较低,看不懂手表时间。

案主的社会心理状况:

案主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因而缺乏社会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长期受到父母的批评及指责,自信心比较低,在没有获得父母批准、没有人带领的情况下不敢独自出门。

一旦没有父母的支持,案主不能独立做决定。

但是案主有很强烈的外出欲望,渴望与人交流,案主曾说过:

“觉得在家里很闷,很不开心。

案主的家庭情况:

案主的家庭关系有些复杂,父亲以前是做生意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退休后,父亲信佛、潜心练字,母亲潜心学画,都是较有修养的人。

案主从小诊断出小呆症后,父母放弃了对其进行教育、栽培,父母对女儿缺乏亲密和尊重,在有客人的场所,案主没有位置。

案主有兄弟姐妹,不与父母居住。

案主已婚,婚姻关系带有利益关系,案主与丈夫的关系不亲密,丈夫经常在广州工作,甚少回家。

案主与女儿的关系较好,案主很在意女儿,女儿也甚疼爱案主。

三、预估

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从案主的家庭关系看,案主的家庭关系不和谐,然而由于案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调整,而专业关系的建立尚不足以起到关系调整的作用,因此工作者把案主的问题定位于——生活信心的恢复,案主家长看到案主的好转,工作者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

且案主需求也在于摆脱家庭的管制,想到外面做些事情。

案主的改变意愿:

从主观上来讲,案主的改变意愿较强;父母也是有修养的人,如果在沟通上达成一致,解决案主父母的担忧,父母也愿意案主到外面做些事情。

可利用资源:

职康中心需要招收会员做手工,这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场所和服务内容。

四、目的与计划

工作目标:

促使案主走出家门,来职康中心参加活动;扫除内心的忧虑、郁闷,增强其生活信心。

第一步,与案主父母建立良好关系,争取案主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以后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第二步,邀请案主的父母到职康中心来参观,让其了解职康中心的服务内容,提出建议,让案主加入职康中心的手工制作,点出案主加入职康中心所带来的变化,实际上也是为案主的父母解忧。

第三步,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案主父母沟通,解决案主父母的担忧,邀请案主来职康,让案主的父母感受到工作者的热情和负责任的态度,让案主父母可以放心案主来职康。

第四步,案主成功来职康中心,与职康中心的同事沟通协调,安排相关的工作。

五、介入

第一次家访,工作者与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到案主家送中秋月饼,在工作站人员的介绍下,解除了案主家庭成员对工作者的戒心第一次家访的目的主要在于自我推介。

初次见面没有详谈,社工大致观察了案主的家庭环境。

工作者夸奖案主的妈妈画的画很好,案主的妈妈很高兴,案主家庭成员与工作者关系初步建立。

第二次家访,工作者上门告知案主及其家庭,职康中心开业,邀请他们参加开张仪式。

案主不知道职康中心的地址,工作者提议,来家里接案主到职康中心参加开张仪式。

第三次面谈,工作者到案主家里接案主的妈妈和案主到职康中心参加开张仪式,案主的妈妈看到职康中心的设备和服务,甚是高兴,也想让案主到职康中心参加活动。

工作者得到这个讯息后,向案主的妈妈介绍了参加活动的方法。

第四次面谈,案主来工作站办事,向工作者提出她想来职康中心做手工的事情,她不敢跟家里人提出来职康中心的想法,她希望工作者出面跟她父母沟通。

工作者同意案主的建议。

第五次家访,工作者在电话预约家访的基础上做家访。

这次看到案主的父亲,当时家里有客人,桌面上共有四个茶杯,案主的父亲砌了三杯茶,唯独少了案主的茶水,可以看出案主的父亲对案主的冷落与不关心。

工作者提出让案主来职康中心做手工的事情,案主的父亲提出了他怕案主走丢的担忧,工作者提出初期会派人接案主到职康(距离两百米左右)。

案主的父亲听完后也接受工作者的建议,但是要征求案主妈妈的意见。

第六次,工作者多次致电案主家里,邀请案主加入职康中心。

最终促使了案主来职康中心做职业康复。

工作者在职康中心也用心引导案主融入到原有的会员群体,案主很快与其他会员熟悉起来,经常说笑话。

在初来职康中心的第一天,工作者送案主回家,之后她就知道来职康的路径,自己来职康中心。

案主来职康中心三天,变化非常大,心情高兴、开朗了许多,做手工的时候经常哼起了小调。

六、评估

评估方法:

工作者与案主的访谈;工作者观察并记录案主的改变;工作站站长对社工的评估。

结果评估:

经过工作者半个多月的努力,说服了案主的父母同意案主到职康中心参加职康中心的活动;案主来到职康后,从行为表现看,案主从经常愁眉苦脸转变到每天笑容满面、哼小调,从不讲究着装转变到注意打扮和衣着;案主也坦言整个人的心境开朗了很多,她感到很高兴、很满意。

工作站站长十几年来一直看到案主愁眉苦脸,看到案主的改变很惊讶。

因此,个案的服务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过程评估:

这个个案的难度并不大,个案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达成工作目的,主要在于工作者坚持保持与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沟通联系,有技巧地与案主父母建立专业的关系;为了促使案主排除顾虑,工作者与职康中心做好了充分的沟通交流。

通过这个个案,我们能够积累与残疾人家庭沟通的经验,并且能够了解走出家门对于残障人士康复的重要性。

七、结案

结案原因:

服务效果达到预期

个案工作

(二)——帮助残疾人入学

一、基本资料

案主(化名):

郑姐

性别:

年龄:

36岁

社工姓名:

卢希(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残疾人协会社工)

二、接案

1、个案来源:

接案原因、途径:

专职委员向我介绍本辖区内一位残疾儿童小黄入学遇到了问题,没法报到名,其母亲郑姐向我们协会寻求帮助,我向专职委员了解了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专职委员转介的个案进行了初步评估。

2、个案背景资料:

郑姐的儿子小黄是智力残疾儿童,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没发现什么异常,后来两三岁以后表现出来与其他小孩不一样,儿童时期经常头疼,医生诊断其为二级智力残疾,案主的丈夫与小孩沟通不是很好,夫妻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三、预估

问题分析:

郑姐的儿子小黄属于智力残疾,九月份要升初中了,只是在民办小学就读,由于民办小学外省的小孩较多,他经常会受到其他小孩的欺负,现在郑姐想让他去公办学校就读初中,但是她由于个人失误错过了学校的两次报名时间,现在学校那有诸多阻拦,使小黄不能顺利报名,派到学位。

而此时郑姐的情绪低落,最主要的是帮她疏导情绪,解决小孩入学问题,赶紧报到名,以及以后小孩在学校的适应情况。

可运用的资源主要考虑的是政策方面的途径,案主主动来寻求帮助那么他的改善意愿比较强,而我相信她能够改善目前的情况。

在对其进行帮助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案主儿子还是受到学校的拒绝,校方态度强硬等困难。

四、计划

(二)介入模式:

案主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主要介入模式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短期目标:

帮其寻找途径,解决小孩的入学问题长期目标:

跟进其小孩的入学情况,使小黄能在学校顺利读书。

计划:

先通过电话途径帮案主联系一些资源,了解信息,评估她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与案主进行个案访谈来解决问题。

五、介入——服务记录与过程评估

(一)时间安排与会谈记录:

1、2008年6月24日上午9:

00-10:

00进行了第一次访谈,向小黄的妈妈详细了解了他的入学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她主要谈到了小黄在学校受到欺负,她妈妈想给他换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

2、2008年6月25日上午拨打深圳市政府的公开电话,询问残疾

儿童入学的相关政策,联系各种资源

3、2008年6月25日下午14:

00-16:

00在协会办公室约见该家长,进行第二次访谈,将有关的教育政策反馈给她,她将一些具体的情况说明了,并按照我询问的电话打去咨询,找到罗湖区教育局的电话,说明自己的情况,并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个案发展过程与评估

1、由专职委员介绍案主基本情况,决定接案。

2、第一次访谈开始时案主小黄的母亲情绪低落,在谈及小孩入学问题时落泪,表示对小孩在学校受欺负很无奈,对小孩的前途很担忧,希望我能帮助她,我鼓励她乐观的面对将来,试图安慰她,递纸巾给她,表示理解她的心情。

3、先询问比第一次访谈更具体的情况以及她做过的努力,案主

谈到自己错过了两次报名的机会现在很后悔,同时认为是学校歧视残疾儿童,故意为难她的,我分析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让她先不要自我猜测,建议她询问老师。

4、计划通过电话途径帮她询问政策消息,先了解残疾儿童的入

学政策和权益保障,再查到深圳市教育局的电话。

5、约见案主,将我查到的信息反馈给她,即残疾儿童如果可以适应小学生活,学校无权拒绝接收残疾儿童,帮其联络一些资源,尝试解决问题。

6、案主将户口等证明交到教育局,做出错过报名时间的解释,最后成功的解决了报名问题,案主情绪好转,非常开心,表示感谢。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

郑姐情绪已经变好且其小孩已经成功报到了名,解决了其最紧迫的问题。

(二)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解决了问题后情绪明显好转。

(三)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已经将短期目标实现了。

(四)社工自我评估及建议:

第一次和案主聊天时,案主流泪,我感到束手无策,试图安慰她,却并不成功,只有递纸巾,但反思后我认为当时应该让她先宣泄自己的情绪。

个案工作(三)——帮助残疾人就业

一、基本资料

案主(化名):

小T

性别:

年龄:

22

社工姓名:

李兰

二、接案

(一)接案时间:

2008年4月8日

(二)个案来源

案主因找不到工作来残协办公室进行求职登记并寻求帮助,专职委员将其转介给我。

(三)接案原因

案主有很强的负面情绪,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三、个案背景

(一)引发/重要事件:

案主是一级聋哑残疾,从元平高中毕业不久后就在社区残协的帮助下在沃尔玛社区店做工,后因不适应岗位的调动而辞职。

(二)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1、案主自己参加过几次招聘会,得到的答复都是等通知,结果未令人满意。

2、多次到区就业所寻求帮助,但成效不大。

3、我们曾介绍其在某印刷厂做手工活,但她不到一个月就辞职了。

(三)行为表现:

曾表示“找不到工作就去死”。

(四)人际关系:

案主与其他人包括家人的交流不多,但是和另外一些聋哑朋友的联系紧密。

(五)情绪状况:

比较悲观、消极,经常把“死”挂在嘴边。

(六)精神病记录:

无精神病记录。

(七)健康状况:

除了聋哑,其他方面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