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001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docx

知识产权法案例及分析

《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

   1.大磨坊公司于1991年1月由我国商标局核准注册取得了“大磨坊”注册商标专用权,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面包。

1992的10月大磨坊公司与太阳城商场签订了为期3年代销协议,约定由太阳城商场设专柜出售面包,由大磨坊公司提供名、优、特、新的注册商标商品。

1993年4月起,大磨坊公司停止向太阳城商场供货。

同年6月大磨坊公司发现太阳城商场在大磨坊专柜上,仍在销售与其类似的面包,商品价签上注明产地大磨坊。

大磨坊公司以侵害其商标专用权为由诉至法院。

请回答:

(1)太阳城商场在大磨坊公司不供货时,仍在其大磨坊专柜销售商品价签上注明产地为“大磨坊”的面包,是否构成对大磨坊公司商标专用权的侵犯?

为什么?

(2)大磨坊公司是否构成违约?

(3)商标的使用方式与构成侵权有关吗?

为什么?

   2.1994年12月,H化工研究院工程师梁某在一次技术洽谈会上与G化工厂厂长张某结识。

张请梁帮助解决污水净化重复利用的技术难题,梁某答应试试。

1995年春节,梁某与其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在H化工研究院院内一个废弃多年的人防工程里,用三个箩筐、一堆渣土、扫帚、水桶等工具,还自费购买了十余种试剂、试纸、电炉等物品,对G化工厂的污水水样进行净化实验。

实验结果达到了G化工厂的技术指标要求。

梁某将实验资料交给H化工研究院一份,院里认为梁某为该院工程师,污水净化又是其业务研究范围,此成果应是职务技术成果,便以研究院的名义于1995年5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交了“HI—PQ703污水净化方法”专利申请。

1998年7月,研究院获得专利权。

在此期间,梁某一直认为自己的成果是非职务发明,故强烈要求办理专利权人变更手续。

双方争执不下,梁某诉至法院。

   请分析:

梁某和H化工研究院,谁的主张成立?

为什么?

   3.《休闲》为国内一份文摘杂志,请一学生L翻译了美国5年前在X报纸上发表的一篇署名为S的散文,登载在该文摘杂志上,署名作者S。

另一家国内文摘报《饭后茶余》转载了《休闲》杂志上的这篇译文,注明转载自《休闲》。

S发现后,认为《饭后茶余》报及《休闲》杂志未经其同意,翻译并使用了其作品,也未向S支付报酬,遂诉至中国法院。

《饭后茶余》报辩称,《饭后茶余》报转载《休闲》杂志上的译文属于法定许可范围,只要向供稿人支付报酬即可,无须向S付酬。

《休闲》杂志社辩称,S散文首先发表于国外,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且《休闲》杂志在译文上已署名S,尊重了作者人身权,杂志社只需向译者L付款即可。

你认为二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

   4.著名歌唱家刘某于1971年被迫害致死,临终前将其回忆录手稿送给好友王某。

该手稿扉页上写有“吾将不久于人世,仅以此绝笔赠吾挚友,望珍藏密室,令其永不面世”的字样。

王某依遗嘱密藏之。

1995年王某病故,其继承人王子-获得该手稿。

1998年,王子将该手稿借给学者孙某,供其研究刘某生平时参考。

王子在出借时声明“根据作者遗愿,手稿不得公诸于世”,孙某应允。

1999年,孙某在征得刘某的继承人刘子的同意后,将手稿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刊印400册,在一定范围内散发。

根据著作权法及其它法律的相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刘某在手稿扉页上题字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遗嘱,并不丧失著作权)

(2)王某对手稿是否享有著作权?

为什么?

(物权,并不享有著作权)

(3)王子对该手稿是否享有著作权,为什么?

(不享有)

(4)谁对手稿享有著作权,为什么?

其中哪些著作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刘某及刘子,除发表权以外的人身权)

(5)刘子对手稿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

(著作权中的财产权)

孙某刊印手稿并在一定范围内散发是否侵权,侵犯了谁的什么权利,为什么?

(刘某的发表权)

   5.某酒厂生产的“天下景”牌葡萄酒,其包装正面和两侧的图形,商标的字体及色彩均与已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万宝路”牌卷烟的包装极为相似,其封口上印的标识也与“万宝路”卷烟的封口十分相似。

万宝路生产厂家发现后,向酒厂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控告,要求酒厂停止使用天下景牌商标,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请问

(1)酒厂的行为是否是侵权行为?

法律根据是什么?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处理此纠纷?

(3)我国商标法规对驰名商标有哪些特殊保护措施?

   6.某收藏家购得某著名画家年轻时习作一副,后来收藏家在某学院举办一次个人收藏画展览。

此时恰遇某画家来学院讲学,见到画后认为不能代表自己的水平,要求收藏家撤下该画,但收藏家不同意。

画家认为收藏家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故提起诉讼。

请问该收藏家是否侵犯了画家的著作权?

为什么?

   7.某企业向《中华商标》编辑部写信咨询,内容如下:

编辑同志:

我们是湖北省某县的一家乡镇企业,自1995年以来,一直使用“武汉”或“梅花”商标生产冰块、雪糕、冰淇淋等商品。

原来我们企业的生产规模很小,一直也没有申请注册过该商标。

今年,我们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准备申请注册一个商标。

我们开始打算在第30类冰块、雪糕、冰淇淋等商品上申请注册“武汉”商标。

但当我们委托一家商标事务所代理申请注册时,该事务所称“武汉”商标不符合商标法的规定,不能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于是,我们又研究决定,把“武汉”改为“冰凉”进行申请注册,但该事务所还说不行。

请问:

我们企业为什么不能把“武汉”、“冰凉”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1)如果你是编辑,你应当如何回答该企业提出的问题?

(5分)

(2)分析该企业未注册使用“武汉”商标和“梅花”商标的行为是否合法?

(5分)

   8、东吴丝绸工学院蚕桑系的施奉瑞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研究蚕病专家,他历20年的潜心研究,在蚕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蚕病的病源、蚕病毒的传染规律、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根据施教授研究出的防治蚕病的药物和科学施药方法,对防治蚕病有独特功效。

这些研究成果已收入施奉瑞教授的专著《蚕病的病理及防治》一书并正式出版,有关研究成果也已获得了多国专利。

   李治提在进修时曾于施教授门下学习,因感到从事农业工作收入少没出路,一心想出国。

为了筹得自费出国学习所需费用,找到濒临倒闭的裕丰制药厂,将抄自施教授专著中所载药物配方制成的蚕药样品出示,双方一拍即合,裕丰制药厂向李治提支付了技术转让及咨询费20万元。

裕丰厂将根据该药方配制的蚕药命名为“蚕宝”,李治提将从施教授专著中摘录的有关内容改写成“蚕宝”的使用说明书和宣传品提供给裕丰厂,并将宣传品广为散发。

由于该药物对蚕病的防治确实有疗效,再加上裕丰厂猛烈的广告攻势,蚕宝由此旺销。

裕丰厂面对蜂拥而来的订单决定寻找联营厂扩大生产规模。

经人介绍,宁水农药厂以每瓶药向裕丰制药厂支付技术使用费1.8元的价格获得蚕宝的生产销售权。

宁水农药厂在销售中发现裕丰制药厂并未将“蚕宝”商标注册,于是抢先将“蚕宝”作为本厂的蚕药商标向工商局申请注册,其后通知裕丰制药厂,如其生产的蚕药再以“蚕宝”销售,需向宁水农药厂支付每瓶1.8元的商标使用费。

裕丰制药厂一怒之下要求解除技术使用合同,双方由此发生争议对簿法庭。

在审理中,李治提及双方使用施教授药物配方的事实被发现,施教授又将李治提和两厂家推上了被告席。

问题:

(1)施奉瑞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划线部分)哪些可以申请专利?

为什么?

(3分)

(2)李治提的行为侵犯了施奉瑞教授哪些权利?

(3分)

(3)分析裕丰制药厂和宁水农药厂生产或销售“蚕宝”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5分)

(4)根据《商标法》,宁水农药厂能否获得“蚕宝”的商标权?

(4分)

   9.张某与杨某准备合作创作一部中篇小说,反映当今社会的情感问题。

小说初稿完成后,取名《阴晴圆缺》。

由于该两人对初稿均不满意,就商量待修改后再发表。

之后,张某就买了新房子,一直忙于装修,抽不出时间过问讨论修改事宜。

鉴于此,杨某请了李某帮助共同修改初稿。

其间,辽某曾帮助收集过一些资料。

稿件完成后,改名为《情感真空记录》发表,署名为杨某、李某。

   该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在读者中颇受好评,不少图书馆均将其作为文学藏书予以收藏。

某学院文学专业还从该学院图书馆中复制了几本用于教学。

   英文爱好者江某将该小说翻译成了英文出版,江某的朋友常某知道后也动了翻译之心,就将该小说翻译成了蒙古族文字出版,但是,该两人均未征得小说作者同意。

   某制片人万某征求小说作者同意,请作家商某将该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万某拿到电影剧本后请导演曾某将其拍成了电影。

   该电影上映后,社会反映也很不错。

影片中的两首插曲分别为唐某和姚某创作,这两首插曲很快成为流行歌曲被群众广为传唱。

   某音像出版社看到电影的插曲如此被看好,就将其收录进一盘言情歌曲的磁带中出版发行并将其中一首作为主打歌曲,为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面对该小说和电影的轰动情况,某报社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随即这篇文章就被多家报刊和杂志社转载。

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如果出版后小说确实和初稿大部分相同,张某能否要求享有著作权?

(1分)

(2)辽某能否要求享有著作权?

(1分)

(3)某学院文学专业从图书馆复制小说原著的行为是否属于《著作权法》允许的合理使用?

(2分)

(4)本案中江某和常某的翻译出版行为是否侵犯了小说作者的著作权?

(3分)

(5)对于经小说改编后的电影剧本,商某是否享有著作权?

(1分)

(6)万某作为制片人,对影片享有什么权利?

曾某作为导演,对影片享有什么权利?

(2分)

(7)唐某和姚某作为电影插曲的创作者,享有哪些权利?

音像出版社的行为是否侵权?

(3分)

(8)多家报刊和杂志社未经许可转载影评文章,是否侵犯了某报社的权利?

(2分)

   10.甲单位的工作人员乙在业余时间里主要利用本单位专有的技术资料研制成功一种保健饮料。

甲乙双方因该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发生争议,于1998年7月1日同日向专利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1998年9月13日,某外国公民丙也向中国专利局就同样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并出示其于1997年8月16日在本国申请专利的证明,要求优先权。

经查,该外国与我国订有相互承认优先权的条约。

问:

专利局应当将专利权授予何方,为什么?

(10分)

   11.北京图书馆工程师陈某于1986年6月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卡片抽屉穿条装置”实用新型专利,1987年3月被授予专利权。

1990年5月,陈某发现某科学院图书馆新加工的目录卡片柜使用了“卡片抽屉穿条装置”专利技术,经了解得知该批目录柜系某县木材厂加工生产的。

故向法院起诉,要求木材厂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受诉法院在审理该案时查明:

木材厂曾于1989年与北京图书馆签订过目录柜加工合同。

在加工生产过程中,经专利权人陈某同意,该木材厂一次性使用陈某的专利技术。

之后,该木材厂即掌握了此项专利技术。

于是同某科学院签订加工目录柜合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未经陈某同意,擅自使用了陈某的专利技术。

当陈某发现时,该厂已经生产侵权产品1700套。

在诉讼中木材厂承认其行为侵犯了陈某的专利权,表示愿意遵照法律规定,立即停止生产侵权产品并赔偿陈某的损失。

经过法院调解,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由木材厂赔偿陈某经济损失2500元;木材厂不得再利用该专利技术生产产品,并对该专利技术负有保密义务;诉讼费100元,双方各自承担50元。

问题:

(1)木材厂曾得到专利权人同意,使用“卡片抽屉穿条装置”专利技术为北京图书馆加工目录柜,这种“一次性使用”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3分)

(2)既然木材厂已实际掌握了“卡片抽屉穿条装置”技术,那么其以后使用该技术的行为,还需要再经过专利权人同意吗?

(6分)

(3)本案调解书中“保密义务”的约定有无必要,为什么?

(6分)

12.伟华公司是1990年2月成立的经营销售液体鞋油擦鞋器等产品的台商独资企业,其使用的商标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