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研究教学文案.docx
《小学生心理研究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研究教学文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研究教学文案
一、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通常要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天性与教养的问题(即遗传与环境),意在回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第四,发展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改变(B.Helen(1999),TheGrowingChild:
AnAppliedApproach.NY:
Longman,pp.3-37)。
这后三个问题涉及到对发展的本质的看法。
(一)天性与教养*儿童心理发展受遗传的影响有多大?
受生长的环境影响有多大?
二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出生时就已建立好了的模式决定的,还是受出生后的经验影响的?
这些基本理念很重要,它影响到我们如何对待儿童。
如有些儿童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他们的父母亲也恰巧有同样的行为习惯,如果教师据此就将儿童的行为习惯归因于遗传,就会放弃对他们的帮助教育。
如果教师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其生存与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就会从改善环境入手,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
我国目前开展的希望工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
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的心理学史来看,关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初叶,问题的提法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强调是遗传还是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遗传和环境二者都是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并开始研究各自的作用;发展到现代,由于对遗传和环境的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显示二者的复杂关系,因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进入到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的,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以高尔顿(F.Galton)为代表的遗传决定论和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之争。
遗传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他通过家谱调查发现,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过了普通人。
在他的调查中,从英国的名人(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缘关系)中有多少人同样著名,结果发现有332人。
而对人数相等的对照组(即普通人)的调查发现只有一个人出名。
高尔顿认为,这两组人群出名人的比率有显著差别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明。
但是高尔顿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对研究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分析,两组人的家庭背景、物质条件等相差太大等。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
华生曾经用一段著名的论断来表明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于乞丐、小偷。
(转引自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26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他用条件反射的方法,证明儿童对许多事件产生怕、怒、爱等情绪多数都是习得的。
现在,很少有人持极端的观点,大家都赞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与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遗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条件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内容(王耘、叶忠根、林崇德:
《小学生心理学》,14~15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是否对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文化、性别或环境如何,其发展模式都是一致的呢?
是否在每一种文化里,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都是一样的?
发展的哪些方面对所有儿童来说都是一致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
发展的独特性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对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看法。
儿童的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别差异。
一般说来,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下的正常儿童,其发展总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从出生到成熟都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也就是说存在一些共同的、普遍的、规律性的特征。
如儿童智力的发展大体都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是共性的东西。
但是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方面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儿童晚熟,同样年龄的儿童其思维发展水平未必相同;有的儿童有运动才能,有的儿童有音乐天赋,同样有天赋的儿童最终取得的成就也不尽相同。
总之,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发展中的普遍规律进行,同时要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儿童哪些方面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仍保持一致,哪些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儿童来说,有些人格、身体方面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仍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如有的孩子从小就爱说爱笑,长大了仍然活泼外向,是各种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的儿童从小文文静静,长大了仍沉默寡言,愿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些方面又发生着明显变化,会走会跑,会读会写等。
儿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在什么方面、以什么方式发展变化的,在什么方面是颇为一致和稳定的,并据此制订教育对策。
(四)发展变化的本质*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特征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是量的增加,又是质的改变,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中,每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第一,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总是会打上特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但社会教育又有稳定继承的一面,是有规律地作用于儿童的。
儿童对社会知识、经验的掌握顺序是服从于人类知识、经验本身积累的顺序的。
第二,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每一个阶段既含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有下一阶段的萌芽,但是每一个阶段总是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是从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
如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第三,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
稳定性表现在: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许多年龄特征特别是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都是稳定的。
可变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当社会教育条件有较大改变时,往往会引起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不是立刻就表现出来的。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
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
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
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
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
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
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发展心理学家在做研究时,要做三个决定:
采用何种研究设计,运用何种研究方法,如何对研究进行分析。
测量发展变化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主要有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
*
(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研究设计形式。
例如要比较不同年龄儿童的利他行为,可以同时让6岁、8岁和10岁的儿童面对一个年龄较小且可怜的孩子,观察他们是否会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如糖果、文具等)与对方分享,借以确认这种分享行为是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横断研究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
如上面的研究,研究者不必等到儿童从6岁长到10岁才确定儿童是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慷慨,他只要同时抽取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
横断研究设计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横断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第一,由于横断研究的被试来自于不同的族群(cohort),因而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无法确定事物变化的真正原因。
所谓族群,是指同一年龄层且经历过相似文化环境及历史事件的人。
不同族群的人参与同一横断设计的研究,所发现的与年龄有关的效应,可能不是年龄或发展的关系,而是由存在于这些被试当中的其他差异造成的。
例如长期以来,许多横断研究都指出青年人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比中年人高,而中年人又比老年人高。
但这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这些研究中,老年人所受的学校教育较少,因此他们的智力测验分数较低,但他们的智力并没有下降。
另外像价值观的问题,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差异也不能简单归因于年龄的原因,因为两代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一般来说,如果要比较的两组人年龄差距超过十岁,就易产生族群效应。
第二,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期,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
第三,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
如横断研究只能告诉我们不同年龄儿童的偏差行为的差异,但是不能回答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