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6676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

(2)直接原因: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

(3)具体原因: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没有配合;

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动;

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

“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其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一些国家出现了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安排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导致法西斯主义产生。

在世界范围内,法西斯主义几乎同时产生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最终在这些国家得以发展,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另一场战争大灾难。

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建立一党专政,主要表现为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是合法途径,而日本法西斯势力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

4.日本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以及陆军最高指挥部——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最高指挥部——海军军令部等机构。

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军部,是在明治维新后伴随军事近代化组建起来的。

5.经济大危机下不同国家的道路选择

(1)方式: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全面干预;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2)原因

①历史原因:

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

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②国际原因: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

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

而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③直接原因:

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而美国在一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④个人原因:

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等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6.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

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2)实质:

损人利己,祸水东引。

7.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推向了顶峰。

“绥靖”已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8.全面认识二战前夕西方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

(1)原因

①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②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③因一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巧妙地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英、法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

(2)表现

①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英、法控制的国联未做任何制裁,而是宣布东北“国际共管”。

②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迫于压力,制裁意大利,但未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制裁之列,实际上是一种纵容。

③西班牙内战,德、意支持叛军一方,英、法宣布“不干涉”,实际上是纵容德、意。

④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宣而不战”,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3)实质:

保全自己、维护既得利益,将祸水引向苏联。

(4)影响

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5)教训:

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国利益,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苏德战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0.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比较

不同点:

类别

德国

日本

过程

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发动侵略战争

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建立法西斯专政

核心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

军部势力

方式

欺骗性的宣传,通过合法竞选夺取政权

通过政变等手段建立受军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权

相同点:

(1)历史原因:

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海外利益都受到制约。

(2)时机:

两国法西斯利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扩张势力,夺取政权。

(3)本质: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或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2)不同点

①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则是依靠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②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在1932年大选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

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战争。

2.团结就是力量: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

3.战略指导正确:

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各战场相互配合,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重

要原因。

4.战争动员有力:

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2.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①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②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经过

①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

②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反法西斯开始联合起来。

③《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作用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志;

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3.雅尔塔会议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会议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

会议形成以美、苏、英、中等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会议

时间

与会国

决议

开罗会议

1943年冬

美英中

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

战后处理德国;

苏联对日作战;

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敦促日本投降

14.雅尔塔体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民主性:

雅尔塔体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大国争霸性:

雅尔塔体制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

(2)影响:

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15.“大国一致”原则

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

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

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16.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理解

(1)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安理会在实质性问题上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苏、法)态度一致。

(2)大国一致性集中体现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上。

当然,大国不会任意行使否决权干扰安理会的活动,否决权不得用于阻止对争端的自由讨论,而当安理会有所行动时,就要运用“大国一致”原则,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3)“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大国间的合作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4)“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

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17.联合国成立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成立原因

①国联的教训。

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没有起到抑制作用,反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推行霸权的工具。

二战的全面爆发宣告了它的彻底破产。

②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激发了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二战后的世界迫切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③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各大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对战后建立国际安全机构,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历史意义

①成立联合国是战时盟国集体智慧的产物。

它适应了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各国人民渴望消除战争劫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类渴望和平、平等、合作和繁荣的美好理想。

②联合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③联合国的成立是战时盟国实行平等协商原则的胜利,体现了各国和平相处的精神。

④联合国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伸张正义。

18.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1.不同点

(1)形成过程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四年内形成的;

而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2)性质不同:

前者具有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

后者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及实行民主政治、大国称霸的性质。

(3)主要国家不同:

前者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斗争;

后者是美苏在全球各地的角逐。

(4)影响不同:

前者的时效相对较短(20年的休战),范围相对较小(在局部地区);

后者相对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范围相对较广(在全球各地)。

(5)瓦解方式不同:

前者是伴随着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的;

后者是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的。

2.相同点

1.建立背景: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

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3.实质:

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

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走向瓦解。

5.内容:

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

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局势暂时稳定,但是根本矛盾都没有解决。

19.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其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20.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国际格局:

确立了雅尔塔体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3.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

4.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5.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6.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7.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

【历史解释】

(1)美苏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美国积极参与对苏俄的干涉,妄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二战中在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下,双方联合在一起,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

(2)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知识总结】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急于打破原来体系的束缚。

2.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冷战局面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