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636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docx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2.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高尔夫球场是按照美学设计要求建设的工程,是球场设计者对草地、湖泊、沙地和树木等自然景观的精心铺排,巧妙地运用地形构造建成的运动场地。

1984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18洞高尔夫球场,1984年至1994年,开业的高尔夫球场数量、球洞数增长较为平缓;1994年以后,开业的高尔夫球场、球洞增长趋势明显,且增幅大,高尔夫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朝阳产业。

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对于绿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扩大对外交流,活跃地区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高尔夫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也使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高尔夫球场在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倍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如高尔夫投资局部过热、高尔夫球场建设选址、占地面积无标准、球场内部用地结构混乱等。

据调查,高尔夫球场在运营过程也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球道草的保养需要施肥用药,给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为了给高尔夫球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已建的高尔夫球场规范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发挥娱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有必要对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进行影响识别。

2.1选址与建设期

2.1.1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高尔夫球场的形状和大小无统一标准,一个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主要由发球台、球道、果岭、高草区4部分组成,占地一般在70~120公顷,规模小的在60公顷以下,规模大的球场超过90公顷,其中占地最多的是2006年建成的北京永乐时光度假村高尔夫俱乐部,约6640亩。

我国高尔夫球场有6洞、9洞、18洞、27洞、54洞、72洞等不同规模,多数是18洞以上的标准球场,并配有练习场[]。

因此,高尔夫球运动是占用土地最多的体育运动之一。

在日本,占国土0.54%的面积开发成为高尔夫球场,在韩国则有0.2%国土被高尔夫球场占用。

整个欧洲的高尔夫球场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英国的高尔夫球场就

占有120万亩土地。

我国的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于1984年出现在广东省中山市。

至2004年,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全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尔夫球场多达283个,遍及26个省(区、市),占地面积31273.79公顷(即46.9万亩),是国土面积(大陆地区947.44万平方公里)的十万分之三点三;其中全国已建和在建球场207家,占地24559.78公顷(36.8万亩),是国土面积的十万分之二点六。

2004年对高尔夫球场的清查果表明,华南(主要包括广东和福建等)、华北(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和华东(主要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三个地区的高尔夫球场规模最大,占地面积分别约为10928公顷、8333公顷和7253公顷。

其中,广东、上海和北京是中国高尔夫运动最普及和发展最成熟的三个城市,三地球场数量是全国球场数量的52.5%[]。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尔夫球场规模呈现扩大趋势。

截止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除青海、西藏之外的29个省(市)共成立309家高尔夫俱乐部,合计7263个球洞(以标准18洞均值计算,共403.5个高尔夫球场)。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目前已经有高尔夫球场600家左右。

按一个18洞球场正常占地1200亩计算,共占用土地28万亩,而实际上,很多高尔夫球场实际占地都在3000亩以上,如山东齐河县国科国际高尔夫球场项目,总占地3200亩中高尔夫球场占地1400亩,高尔夫别墅占一地达1500亩。

袁华莹[2]通过曲线模型预测出2020年国内仅开业的高尔夫球场会达到743家。

另外,近年我国的高尔夫产业发展又与房地产相结合,以高尔夫球场开发的名义掀起新一轮圈地运动的热潮,实际上是进行房地产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第4条,我国土地按用途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可理解为在目前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尚未能直接利用和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地等。

高尔夫球场为了突出球场的挑战性、趣味性、独特性,更青睐蜿蜒起伏、凹凸不平的大片丘陵地、海滩地、沼泽地等不宜耕种的荒地,相反,在耕地上建球场则造型困难、施工成本巨大[1]。

2004年初有关方面曾调查走访了全国100家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其中,占耕地(包括盐碱耕地)的比例只有8.57%,

而剩下91.43%的球场中,原有绿地(包括公园、植物园、绿化隔离带等)改建的球场占调查球场数量的14.29%;林地、园地改建的球场占11.43%;海滩、河滩地改建的球场占24.29%;鱼塘改建的球场占8.57%;垃圾场改建的球场占5.71%;其余为荒废土地改建[]。

在不宜耕作的土地上建设球场,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土地利用价值不大的土地进行开发,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不大,可允许在这类土地上的高尔夫球场开发项目。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选择在靠近水库、河流水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带,建在水库周边的多达68.3%,建在城市中的占12.6%。

安徽元一高尔夫球场位于部分作为饮用水源的合肥市郊双风湖畔;上海国际高尔夫球场位于上海西郊的青浦县淀山湖畔;江苏省昆山市大上海高尔夫球场位于闻名遐迩的阳澄湖畔;北京国际高尔夫球场位于十二陵水库边上;北京高尔夫球俱乐部、大运河高尔夫球俱乐部、窑上高尔夫球场分别靠近或位于潮自河、大运河、永定河等北京市的主要水系上。

更有少数球场非法建占城市道路、城市饮用水源地、农田用地等场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破坏了水源地和农耕地,必须严格禁止这类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高尔夫球场的需要在不断增大,我们必须看到高尔夫球场占地大,用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不规范性、混乱性和缺乏科学性。

因此,在国家限制对高尔夫球场的土地供应,保护土地资源、遏制高尔夫球场盲目建设的同时,高尔夫球场正规建设应重点利用沙地、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建设高尔夫球场,谨慎利用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等,避免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2.1.2球场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

高尔夫球场建设需经过清除原有植被、整地挖填、铺设排水灌溉设施、植草皮等过程,该过程改变地形地貌,使地表土壤失去结固和保护作用,造成土层松散、土壤裸露。

球场洼地填筑,球道障碍(沙坑、假山、水池等)构筑,工程土方量大,产生大量松且极不稳定的人工边坡,对水土资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最大。

施工期间,由于地表植被和水土保持功能受到破坏,一旦突降暴雨,将造成土壤坡面侵蚀,引起水土流失,降水丰沛的山地丘陵区格外明显;而

在北方地区施工期间地表土壤裸露,遇西伯利亚寒流强风南下时,会引起扬沙,从而造成表土的流失。

一般每年土壤流失量允许范围为494~2471t,而太平洋高尔夫俱乐部施工期水土流失约9830t,紫帽山高尔夫俱乐部1次暴雨产生1448t流失量。

在球场建设期间,施工开挖面积大,土壤流失超过允许范围,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球场建设初期水土流失量较大,必须采取建造工程与植被相结合的复合式挡土墙;在作业区低洼处设置一定容积的平流池,浸流中的沙土沉淀后外排;施工要分区分期进行,避免全区域同步开发,减少球场裸露面,防止扬尘;新挖作业区应及时种树植草,缩短表土暴露时间,边推土造坡,边铺土压实或覆盖黏土。

多种措施并用可将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同时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涉及水土保持的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制定水十保持方案和减灾方案。

2.1.3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由于高尔夫球场建设期全面皆伐整地,除去原有植被,扰动了土层,破坏了水文循环体系,以致减少蒸发散量与截留量,降低入渗容量及土壤蓄水量,缩短集流时间而增加径流量,地下水位随之变化。

球场开发中地表完全裸露情况与林地相比较,可视为完全都市化状况,如场区已全面植草覆盖则将可视为半都市化情况。

Whiteley的研究表明,蒸发散量与截留量随坡地都市化程度而减少,当都市化程度从50%增加到100%时,在降雨量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散量从降低2%,而截留量降低了10%,相对林地而言,蒸发散量和截留量都减少了。

在植生覆盖良好的地区,由于地表水流速度较缓,其土壤入渗容量及地层需水量较大。

在球场植被清除后,地表粗糙度降低,阻力减小,径流量增加而集流时间缩短,入渗容量将降低,蓄水量随之减少。

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对地下水影响常常不是立即而明显可见的,大量的挖填方,使得原来地下水脉被破坏,而后整地的压实,更阻断地下水位补充的路径[7]。

但影响地下水位的自然及人为因素甚多,如降雨量、超抽地下水等地文情况,因而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尚未明确。

 2.1.4对植被的影响

 高尔夫球场对草种要求严格,必须满足质地稠密、富有弹性且高度小于3m的条件,如本特草、肯得基早熟禾、结缕草等。

铺设前将原有乡土植物清除,破坏了原有植被,形成单优群落。

根据惠州地区高尔夫球场调查情况,在球场兴建之前,地表植被以草本、低矮的灌木丛等为主,乔本植物特别是大型的乔本植物所占的比例不大,基本上都是次生乔本植物,在建设过程中乔木等高大植物保留量不到原有的10%,建成后新种植、移植的乔木以观赏类为主,数量十分有限,一般恢复不到原有覆盖率[]。

武夷东旅高尔夫球场建设后森林覆盖率下降20%,植被覆盖率下降1%[4]。

理论上高尔夫球场树木的种植率需达到20~30%。

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安徽元一高尔夫球场草坪与林地分别占球场总面积的56%和24%;而北京窑上高尔夫球场总面积69公顷,草坪面积就达60公顷,约占87%,林地面积仅占到1%[1]。

由此可见,高尔夫球场建设对原有植被破坏极大,存在不利影响。

2.1.5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修建高尔夫球场时,改变了地形地貌,铲除原有地表植被,进而致使野生生物的生境遭到破坏,自然栖息地丧失。

在球场内建设的会所区、管理区和球道区、道路系统由于存在较强的人工干扰和大片的由单一草种构成的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成为动物巢区运动的障碍物,建设前定居在场地的昆虫、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会被迫迁移巣区,种群和数量锐减,以致分布其中的主要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以草坪植物为食的昆虫。

2.1.6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于自然界由乔木、灌木、落叶腐殖层和各种杂草组成的生态系统,高尔夫球场是稀树草坪,单位面积的植物量有限,物种稀少且功能单一。

球场对草坪种类与面积的特殊要求导致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单一化,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而球场修建清除除原有地表植被,重植草皮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境,使其自然栖息地丧失,生存空间缩小,种群密度和数锐减,物种濒危程度加重,生物多样性降低。

另外,我国高尔夫球场的草种和草坪设备大量依赖进口,仅1999年草坪种子进口达5000吨。

若其生态位宽度与我国当地草种及作物的生态位宽度相当,或重叠值更大,即可在竟争中排挤、取代当地种,破坏当地农业生产,产生生态入侵不良后果

[]。

目前来看,目前高尔夫球场所用草种除结缕草外,主要是匍匐本特草和百慕大草等国外草坪草种,这些源自牧草的改良种进入我国不过20年,入侵破坏的报道较少。

2.1.7对生态系统与景观的影响

球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基于其建造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地形,对原有的生境造成扰动。

建设中需要人工建造小丘陵、水道、水塘、草坪,形成一个具有起伏地貌的人造景观。

因此,高尔夫球场属于半人工或人工生态系统,其物种结构发生改变,生态系统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

例如,武夷东旅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建成后,绿色生产者的组分变化导致单位面积上净初始生产力下降,由建设前的每年每平方米600~800g(干重)下降为建设后的350~450g,光能利用率也下降为原有的58%~66%。

主要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和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被减弱。

以森林放氧系数为0.73t/(h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