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631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

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

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

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

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

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

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

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

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

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

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

(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

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

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

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

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

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例如:

27-19=8,73+8=81 ;19+12=31,38+31=71;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

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第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

这时一学生说:

“我还有一种方法。

”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

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

这时又一学生说:

“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

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

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三单元小结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道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是基本练习部分,包括游戏和练习1-3题,使学生能进一步的认识角的特征,能正确辨认各种角。

第二部分似乎提高练习,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第三是发散思维,通过动手实践,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什么是锐角?

什么是钝角?

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了。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朴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着重让学生在纯熟把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朴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把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纯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为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思考问题提供了条件。

在这里,熟悉的情况使学生不自主地亲近数学,吸收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动,使学生学习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数、整千数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

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本单元分利用了计数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让他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尤其在末尾和中间有0的数字的读写上,教师下了很多的工夫,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数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思考。

  实施新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那么如何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落到实处呢?

我首先通过“要想知道一个阅兵方队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还记得以前学过哪些数数的方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比如,35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

还有小组合作数出1000根小棒之后,孩子们感知到具体的“千”是多少,理解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了计数单位“千”,并说说“你对数数有什么新发现”。

另外,也要注意估数只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

我以一小捆小棒为参照物,让学生去估计小组的小棒大约有多少根;以一个阅兵方队为参照物,让学生估计参加整个大阅兵的人数。

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

在上到千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小棒,学生数的方式很多,经历了数1000以内数的全过程,没有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为了把数的活动内化为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里有多少根小棒?

接着提出了数的要求:

(1)数得快

(2)数得准确(3)数的结果能很快让别人看明白。

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