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8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8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8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中的“纲领”最有可能指罗斯福新政中的( )
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 C.指导工业复兴 D.保护劳工权利
6.(2016·
江苏泰州一模·
16)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
“归根结蒂,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
执行我们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
……”有关这一次“炉边谈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恢复了银行信誉 B.促使银行存款额大幅增长
C.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危机的恐惧意识 D.为重建金融体制赢得人心
7.(2016·
江苏扬州期末·
18)1945年5月,在二战中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英国拉开了全民大选的帷幕。
英国工党吸收“福利国家”思想作为竞选纲领,与此同时,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却奔走于各大国会场上,安排战后世界秩序。
7月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
有人认为丘吉尔的失败说明英国民众的政治成熟。
上述文字表明丘吉尔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保守党竞选策略不符合战后民众需求 B.民众对切身利益的关注超越国家政治
C.工党政府推行福利国家建设,赢得民心 D.二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国际地位降低
8.(2016·
江苏无锡期末·
18)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 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9.(2016·
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
18)罗斯福说: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此评价针对的是( )
A.《社会保险法案》 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 D.《农业调整法》
10.(2016·
江苏盐城上学期期中·
18)1981年2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两院提出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少开支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 )
A.体现了货币学派的经济观念 B.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具有合理性
C.凸显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D.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
11.(2016·
江苏无锡上学期期中·
18)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
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 )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12.(2016·
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上学期期中·
19)美国学者托尼·
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
“英国在19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
……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
”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和战后消费需求释放 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
C.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强力推动 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
13.(2016·
江苏扬州上学期期中·
8)民国二十二年七月,《申报月刊》发表了《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一文。
作者“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
与之无关的时代背景是( )
A.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遭到重挫 B.苏联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获得初步成功
C.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日战争迫近
14.(2016·
江苏南京学情调研·
18)“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 )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财产税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二、非选择题
江苏南京、盐城二模·
23)(14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就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靠的是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摘编自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
……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
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
……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
……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引发“大萧条”的标志性事件,以及新政中“导致世界白银市场价格大涨”的措施。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体系是如何解决汇率问题的。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5分)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分)
25)(11分)阅读下列材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
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
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江苏南通一模·
24)(12分)20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
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
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邦主义》)
(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经济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20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
江苏宿迁高二上学期期末·
37)(10分)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
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1929:
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
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
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
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
到4
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
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1分)
24)(11分)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美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许国林《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次长达111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这次始于1991年3月结束于2000年5月的增长被称为新经济。
这轮增长除了具有“一高两低”,即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特征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变成美国的主导产业并促成了美国“新经济”现象的出现。
——罗爱湘《美国“新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
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马少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具体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你认为支撑该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
张伯伦1932年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言论
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的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
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需要革新,而且革新工作只有决定了才能执行。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我重复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至少经济尚未要求干涉时应当这样。
如果国家参与生产,这跟一个以冒险精神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不相适应,这种情况自然而然意味着,经济绝不能由国家来代表它的利益……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
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
——路德维希·
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
材料四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日益紧张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战后初期采取了哪些合作措施?
(2)据材料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何种经济发展模式?
取得了什么成果?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以战后欧洲为例,说明“修补”是如何“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
25)(10分)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为了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1936年,最高法院的判决使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失效……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
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
在20世纪以前,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美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并不高。
……罗斯福政府为了推动电力在农村的普及,颁布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和《农村电气化法》。
为了配合《农村电气化法》,国会还通过了《电力合作社团体法》。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利用政府资金,为农村电力合作社发放低息、长期贷款,年利息低至2%,期限可达25—35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夏辉辉《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据材料一分析,你认为《农业调整法》存在什么问题?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6年美国通过《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与材料一《农业调整法》相比,在策略上有什么调整?
(3)材料三中美国政府的举措对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综合三则材料分析,罗斯福政府应对农业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AADBD CCDAA11-14BDDB
1.
(1)事件:
华尔街股市。
(1分)
措施: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
实行美元贬值。
(2分)
(2)原因:
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美国成为头号强国。
解决:
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3)变化:
货币形态:
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
汇率机制:
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
实质:
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经济多极化)。
(4)说明: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2.
(1)政策:
自由放任政策。
模式: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3)措施:
加强救济工作;
加强社会保障;
推行“以工代赈”。
(3分)
原因:
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启示: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改革完善;
需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大力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
必须要处理好民生问题,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
3.
(1)手段:
地方政府具体干预;
民间互助合作。
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仍是自由放任政策。
(2)问题:
产品剩余,消费不足;
社会分配不均。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
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3)调整: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背景:
经济“滞胀”现象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智慧:
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
政府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4.
(1)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1分)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
国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等。
(任答两点,2分)
(2)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特点:
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实现了关税自主;
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
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4)认识:
经济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遵循客观规律;
符合本国国情等。
(任答一点,1分)
5.
(1)原因:
创造性的发明;
新兴工业的发展;
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
交通发展(全国铁路网的形成)(3分)(任三点)
(2)表现:
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同时出现;
(1分)信息产业主导。
(3)观点:
美国引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依据:
美国在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方面占主导地位;
美国主导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
注意科技、体制的创新;
注意引领世界潮流。
6.
(1)原因:
经济危机爆发;
各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加紧争夺与掠夺。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签订关贸总协定。
(2)模式: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成果:
从50年代到70年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3)修补资本主义:
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整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从建立比较完备的福利制度调整为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修正下民族国家:
欧洲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强。
7.
(1)问题:
下令销毁农作物和牲畜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2)意图:
限制农作物产量,维护、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复苏;
调整:
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为借口。
(3)意义:
促进美国农业电气化,有利于农业发展;
加强国家对农业干预;
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