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5416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蕨类法定药用植物考证概况

我国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共有27科88种,经考证,其中53种基源鉴定清晰,标准所用名称正确规范,不同标准间使用相同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所用拉丁学名和中文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ofChina(以下简称FOC)相同,如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complanatum(L.)Holub、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P.Beauv.)Spring、贯众CyrtomiumfortuneJ.Sm.等。

而35种植物基源在分类变化、种等级鉴定、中文名称或拉丁学名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由分类系统的变化而造成种混淆的5种,由于种等级分类群的意见分歧或种的鉴定、归并不同而造成的拉丁学名混淆的11种,另有中文名称的误用,把中文别名当做正名或把中文植物名和药材名混淆的共19种。

2分类系统的变化

石松科垂穗石松LycopodiumcernuumL.收载于湖南药材1993、四川药材2010等;

灯笼草Palhinhaeacernua(L.)FrancoetVasc.收载于湖南药材2009;

而《中国植物志》收载垂穗石松Palhinhaeacernua(L.)Vasc.etFranco.石松科有灯笼草属和垂穗石松属,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和秦仁昌、吴兆洪(1991)分类系统以前者命名,而《中国植物志》以后者命名,两者实为同一属PalhinhaeaFrancoetVasc.但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2011)等系统又把垂穗石松属并入石松属LycopodiumL.,故使该属的名称复杂化,其实,上述标准和植物志收载的3个名称为同一种植物。

灯笼草属中文名采用时间较早,现《中国植物志》的垂穗石松属一名现使用普遍,故以采用该名较好,另该种为该属的模式种,故名称采用垂穗石松Palhinhaeacernua(L.)Vasc.etFranco为好,考虑到灯笼草一名在以往使用时间较长,可将灯笼草作为别名。

石松科藤石松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HolubexDixit收载于广西瑶药2014一卷和贵州药材2003等;

藤子石松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Holub.exDixit收载于广西药材1996;

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casuarinoidesSpring收载于四川药材1977LycopodiumL.为石松属LycopodiastrumHolub.exDixit为藤石松属,此在秦仁昌分类系统、《中国植物属志》、《中国植物志》中均如此分类,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2011)等系统把藤石松属并入石松属LycopodiumL,故出现了LycopodiumcasuarinoidesSpring一名,上述标准收载的3个名称实为同一种植物。

秦仁昌(1978),秦仁昌、吴兆洪(1991),《中国植物志》和FOC分类系统均把藤石松属作为独立的一属,中药标准中亦多采用LycopodiastrumHolub.exDixit这一属名,另藤石松为藤石松属的模式种,故认为名称应采用藤石松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HolubexDixit,石子藤石松为别名,藤子石松为不规范名称,不应采用。

木贼科节节草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收载于福建药材2006和上海药材1994附录;

节节草Hippochaeteramosissima(Desf.)Boerner收载于部颁标准藏药1995附录。

秦仁昌分类系统和《中国植物属志》中木贼科有问荆属EquisetumL和木贼属HippochaeteMilde两属,《中国植物志》把此二属合并为木贼属EquisetumL一属,现代分类系统均按《中国植物志》的归属方式处理,上述标准收载的两名称实为同一种,认为该种拉丁学名以采用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为好。

另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有植物中文名亦为节节草CommelinadiffusaBurm.f.,应注意区别。

阴地蕨科阴地蕨Botrychiumternatum(Thunb.)S收载于药典1977等;

阴地蕨Scepteridiumternatum(Thunb.)Ly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

薄叶阴地蕨Scepteridiumdaucifolium(Wall.exGrev.)Ly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

而《中国植物志》收载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daucifoliumWall.阴地蕨科在秦仁昌分类系统和《中国蕨类植物属志》中,均有小阴地蕨属BotrychiumSw假阴地蕨属BotrypusMichx和阴地蕨属ScepteridiumLyon三属,195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阴地蕨科仅有阴地蕨属一属,即上述3属的拉丁属名均归至阴地蕨属BotrychiumS;

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的现代分类系统亦均将3属归至阴地蕨属BotrychiumS一属,且把阴地蕨科并入瓶尔小草科。

故Botrychiumternatum(Thunb.)S和Scepteridiumternatum(Thunb.)Lyon.实为同一种,BotrychiumdaucifoliumWall.和Scepteridiumdaucifolium(Wall.exGrev.)Lyon.亦为同一种。

故认为该2种的名称应分别采用阴地蕨Botrychiumternatum(Thunb.)S和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daucifoliumWall.

3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

卷柏科垫状卷柏Selaginellapulvinata(Hook.etGrev.)Maxim.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

垫状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Beauv.)Spr.var.pulvinataAlston收载于贵州药材1965.垫状卷柏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早在1859年就已经确定,其间虽有研究认为其是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Beauv.)Spr.的变种,但因形态与卷柏区别明显,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目前已经没有争议,且中国药典等大部分标准收载的拉丁学名均为Selaginellapulvinata(Hook.etGrev.)Maxim.,《中国植物志》亦采用该拉丁学名,故应定论用此拉丁学名。

木贼科笔管草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subsp.debile(Roxb.exVauch.)Hauke收载于广西壮药2011二卷;

节节草EquisetumdebileRoxb.收载于北京药材1998;

笔管草EquisetumdebileRoxb.收载于部颁标准成方九册1994附和福建药材2006.该种中文名应为笔管草,节节草系误用,节节草为笔管草的原亚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应予纠正。

关于本分类群等级的处理,目前尚有争议。

《中国植物志》作者经过对国内各主要标本馆所藏大量标本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有关标本为很典型的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但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的有关标本则很难确定是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还是EquisetumdebileRoxb.exVauch.故《中国植物志》赞成R.L.Hauke(1962)的观点,即对本分类群采用亚种的概念。

考虑到本分类群等级的处理尚有争议,国内许多地方植物志如《浙江植物志》等仍采用种的概念,且中药材标准亦大多作为独立的种收载,故宜用笔管草EquisetumdebileRoxb.exVauch.的表述为宜。

海金沙科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1977、1985、1990、1995、2015、部标成方十册1995附录等;

小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phyllum(Cav.)R.Br,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附录和中国药典2015附录等;

狭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Desv.收载于福建药材2006和湖南药材2009;

小叶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Linn.)Sw收载于广西瑶药2014一卷等。

对上述相关植物,《中国植物志》收载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狭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Desv.和小叶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Linn.)S3种,其中Lygodiumscandens(Linn.)S和Lygodiummicrophyllum(Cav.)R.Br.实为同一种植物小叶海金沙,前者为正名,后者为异名;

FOC把其拉丁正名和异名互换,变为小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phyllum(Cav.)R.Br.,而把Lygodiumscandens(Linn)S作为小叶海金沙的异名。

另FOC把狭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Desv.并入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合为一种。

据《中国植物志》载,狭叶海金沙与海金沙的区别为不育羽片的末回小羽片掌状深裂,裂片长而狭,能育羽片有不育的长尾头实际海金沙的形态变异很大,其植株下部明显具有狭叶海金沙上述特征,故仅凭局部的标本,就定种狭叶海金沙,依据不足,认为FOC把狭叶海金沙并入海金沙是合理的。

小叶海金沙与海金沙有明显区别,其末回小羽片形小,通常为三角形钝头,叶为薄草质,叶轴藤本状,粗健;

小叶海金沙的2个种加词scandens和microphyllum在不同的标准均有使用,考虑到后者为中国药典附录收载,影响力较大,且FOC比《中国植物志》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故认为小叶海金沙以采用拉丁学名Lygodiummicrophyllum(Cav.)R.Br.更好。

鳞始蕨科乌蕨Sphenomerischinensis(Linn.)Max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

乌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收载于药典1977等。

乌蕨属在秦仁昌分类系统及《中国植物志》中均采用拉丁名StenolomaFēe,但据现代研究,该拉丁名不符合命名法,故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及张宪春系统等均将其属名纠正为OdontosoriaFēe.尽管StenolomaFēe的命名不合法,但并不影响实际使用,据文献查阅结果,目前除个别蕨类植物分类文献外,其他罕见有使用Odontosoriachinensis这一学名者,而tenolomachusanum这一学名使用最广,收载的标准亦以使用这一学名居多,且也是《中国植物志》使用的正名,故认为在中药材的基源中,乌蕨以使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这一学名为妥。

蹄盖蕨科单叶双盖蕨Diplaziumlanceum(Thunb.)Presl收载于广西药材1990;

《中国植物志》中单叶双盖蕨的拉丁学名Diplaziumsubsinuatum(Wall.exHook.etGrev.)Tagawa,而把Diplaziumlanceum(Thunb.)Presl作为异名收载。

目前植物分类普遍的观点亦与《中国植物志》相同,且在实际研究应用时,亦多使用Diplaziumsubsinuatum(Wall.exHook.etGrev.)Tagawa一名,故认为法定药用植物基源中亦应使用这一学名。

凤尾蕨科剑叶凤尾蕨PteriscreticaL.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按《中国植物志》该拉丁学名的原植物为欧洲凤尾蕨,欧洲凤尾蕨分布于欧洲及非洲,我国不产;

而剑叶凤尾蕨的拉丁学名为PterisensiformisBurm.,该种生海拔300米的林下,产海南(崖县、南山岭),也产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贵州不产,与欧洲凤尾蕨不同种。

另有欧洲凤尾蕨的变种凤尾蕨,形态与前者相似,曾有误定为欧洲凤尾蕨者,故《中国植物志》凤尾蕨项下特列一误定的拉丁学名Pteriscreticaauct.nonL.凤尾蕨在我国分布广泛,贵州的印江、独山、桐梓、遵义、雷山、贵阳、清镇、平坝、安顺、毕节、大方、安龙、德江等地都有分布,故疑系把凤尾蕨误定为欧洲凤尾蕨。

肾蕨科肾蕨Nephrolepisauriculata(Linn.)Trimen收载于广西壮药2011二卷。

但FOC采用了Nephrolepiscordifolia(Linn.)C.Presl这一学名,而把该标准采用的拉丁学名作为异名处理。

认为该标准采用的这一学名为分类着作如《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等所普遍采用,学术论文中亦多使用该学名,故认为法定药用植物中仍应使用肾蕨Nephrolepisauriculata(Linn.)Trimen这一学名。

槲蕨科中华槲蕨Drynariabaronii(Christ.)Diels收载于药典1977、药典1985、药典1990等。

中华槲蕨一名在《中国植物志》、FOC、《--植物志》等均未见,《中国植物志》收载秦岭槲蕨DrynariasinicaDiels,其中有异名Drynariabaronii(Christ.)Diels,FOC收载秦岭槲蕨DrynariabaroniiDiels,故三者实为同一植物。

考虑到该种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用秦岭槲蕨更切合实际分布。

中国药典等标准皆使用DrynariabaroniiDiels这一拉丁学名,故该种宜采用秦岭槲蕨DrynariabaroniiDiels这一名称,中华槲蕨可作为别名。

槲蕨科槲蕨Drynariafortunei(Kunze)J.Sm.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1977、2000和2015等。

槲蕨的拉丁学名除上述标准收载的外,尚有DrynariaroosiiNakaike,且为《中国植物志》和FOC的正名,在分类学上以后者使用更多,但在中药学领域,Drynariafortunei(Kunze)J.Sm.这一学名使用更为普遍,如中国药典和贵州、内蒙古、--、--、台湾等省区的药材标准均使用这一学名,《浙江植物志》等一些地方志亦使用这一学名,为了避免混乱,在法定药用植物中仍应保留使用这一拉丁学名。

石松科石松LycopodiumclavatumL.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和中华药典1930等。

按LycopodiumclavatumL.的原植物为东北石松,而石松的拉丁名为LycopodiumjaponicumThunb.exMurrey.根据中国药典1977对该药材叶大小的描述,认为上述标准收载的植物应为石松LycopodiumjaponicumThunb.exMurrey.卷柏科毛枝卷柏SelaginellabrauniiBak.收载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按毛枝卷柏的拉丁学名为SelaginellatrichocladaAlston,而SelaginellabrauniiBak.为布朗卷柏的拉丁名,从该标准描述该药材茎分枝有毛等特征分析,该种应为毛枝卷柏SelaginellatrichocladaAlston.讨论蕨类植物种类众多,总数达12000多种,不同的分类系统科属概念差别较大,尤其是属等级分类系统变化时,会导致种拉丁学名的改变,出现一种蕨类植物使用多个拉丁学名的情况。

且某些属的蕨类植物形态相似,种鉴定或种等级分类群意见相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了蕨类植物基源的混乱,尤其是中药专业者对植物分类的变化状况掌握不全,应用到中药材后更容易出现问题。

现结合植物分类和中药材标准两方面内容,把中药材标准收载的88种蕨类植物的基源行了查考,基本厘清了这些蕨类植物标准收载和基源的变化状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相信会对来源于蕨类植物的中药材植物基源的正本清源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维良,马临科,郭增喜,等。

中国法定药用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

1-381.

【2】ZHAOWL.Dissertationonthelegalmedicinalplants.ChinJModApplPharm(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9):

1361-1364.

【3】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43.

【4】湖南省中药材标准.1993:

158.

【5】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

353-403.

【6】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

91-250.

【7】张宪春,张丽兵。

中国植物志第六卷(第三分册).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58-236.

走马胎;

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类;

药理;

研究;

进展

走马胎是一种用药历史悠久的民族药用植物,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

它的医药用途始载于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

走马胎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如神【1】.它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壮筋活络的功效【2】,主要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走马胎,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

但,截至目前,还未对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总结,这不利于走马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本文基于此,对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民族药材走马胎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1化学成分研究

截至2016年,已分离鉴定的走马胎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类、香豆素类、甾醇类、酚类。

1.1三萜皂苷类

三萜皂苷类是走马胎主要活性成分,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类组成,多数具有羧基,可溶于水。

这类化合物母核大多数是五环三萜或四环三萜,且大部分具有抗肿瘤活性。

到2016年为止,从走马胎根茎分离、纯化、鉴定出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有23种,全部属于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1.2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是一类以7-羟基香豆素为母核的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凝血等作用。

截至目前,从走马胎根茎分离出来的香豆素有11种,其中岩白菜或岩白菜素衍生物有9种,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酸各1种.

1.3甾醇类

植物甾醇是一类具有甾核(环戊烷骈多氢菲)、在C-17位侧链为9~10个碳原子脂肪烃的化合物,是多种激素、维生素D、甾体化合物合成的前体,同时也是构成植物体内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这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较高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目前,从走马胎根茎分离出来的甾醇类化合物4种,其中豆甾醇构型2种,谷甾醇构型1种,菠甾醇构型1种.

1.4酚类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芳香烃环上具有羟基的化合物。

它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医药上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目前,从根茎分离出来的酚类化合物有4种:

大叶紫金牛酚、表儿茶素、(+)-5-(1,2-二羟基戊基)-苯-1,3-二酚、(-)-5-(1,2-二羟基戊基)-苯-1,3-二酚.

1.5糖类

糖类由单糖、低聚糖、多糖、苷类构成。

目前,从走马胎根茎提取分离出1种糖苷,即(-)-4-hydroxy-3-methoxy-phenyl--Dglucopyranoside.

2药理分析

走马胎为侗族、瑶族、壮族、苗族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疾病习用药材,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壮筋活络的功效,具有多方面药理活性。

近年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走马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栓等生物活性。

2.1抗氧化作用

走马胎的根茎中含有一类化合物岩白菜素,能清除逆境产生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杨竹等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试四个单体白菜素类化合物去自由基能力,显示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这类化合物中酚羟基脱去一个氢与自由基形成一个比较稳定共轭结构-苯氧自由基,继而阻止脂质过氧化。

这说明侗族、瑶族、壮族、苗族用走马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的合理性。

2.2抗癌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走马胎皂苷成分的抗肿瘤作用非常感兴趣,研究颇多。

Wen等利用MTT法对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进行体外抗肿瘤筛选,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张晓明【3】从走马胎的根茎中分离出10个单体皂苷化合物并运用MTT法对它们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活性研究,显示10个有7个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郑小丽等用从走马胎根茎提纯、分离出来的三萜皂苷单体化合物加到培养基中,使其与癌细胞菌株充分接触,结果表明多种癌细胞的增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其人乳腺癌细胞菌株(MCF-7)抑制得最为显着。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皂苷成分打破了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的动态平衡,致使细胞代谢絮乱,ROS水平增加,从而导致细胞遗传物质DNA受到损伤,不能正常复制,导致细胞在S期停滞不动,最终引起细胞凋亡。

另外,也有可能通过线粒体膜破裂,释放信号分子,开启线粒体凋亡途径来促使细胞凋亡。

采用MTT法研究走马胎皂苷成分对人类4种癌细胞株,即宫颈癌细胞株(Hela)、膀胱癌细胞株(EJ)、胃癌细胞株(BCG-823)、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效果,结果显示:

大部分皂苷成分都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提出糖链中糖基的位置和数量、28位甲氧桥结构以及C-30位有-CHO基对抗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2.3抗血栓作用

走马胎提取液可以阻止模型动物血栓的形成。

究其原因有2个方面:

一方面是提取液通过延长动物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