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228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 热点Word格式.docx

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人的身心和谐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但有了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

是以针尖对麦芒,还是化干戈为玉帛?

和谐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也主张和而不同,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帮助。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四,实现文化自身和谐也需要建设和谐文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看看我们的周围,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时尚新潮的流行文化令人目不暇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台竞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以前一个调子固然太单调,现在调子多了也难免会有噪音、杂音、不和谐音。

如何让不同的旋律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

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二、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文化?

(重点问题)

   

(一)、如何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关系。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

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如何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什么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

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之间什么关系。

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

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如何看待建设和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

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

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怎样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建设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

有句古谚语: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持续推进的过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取得成效。

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筑牢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二,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第三,和谐文化离不开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

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

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第四,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

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

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

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人启迪。

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第五,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6亿,这意味着不到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

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被诸如色情、暴力、zp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所困扰。

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崭新课题。

应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

逐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

2009年04月17日08:

07:

41 来源:

光明日报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倡导、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是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本价值层面上倡导普遍的社会公德,这种社会公德的价值抽象即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做出的基本的价值判断。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建设和谐文化就无从谈起。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这一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从而保证了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高度一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之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而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必须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牢牢掌握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提供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旗帜。

在当今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从而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造,不断增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夯实和谐文化的社会道德基础。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中华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总是有着强烈的荣辱感。

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不是进行文化妥协,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一切文化的有益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就要吸收一切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因子,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就是将先进文化融入社会文化而又引领社会文化,做到先进性与普遍性有机结合,将党的先进文化主张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扩大党执政的文化影响力,扩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凝聚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源泉,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培育共同理想,倡导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从而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发展和创新。

这样,就能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亿万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江西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

2006年09月27日08:

32:

42 来源:

半月谈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

从这一角度出发,本刊组织有关专家,就如何建设和谐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对于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家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李忠杰: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研究和谐文化,首先要对和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比较准确的界定。

我认为,所谓和谐文化,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

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陈中浙:

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改善的同时,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社会更加和谐而美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和谐文化的渴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企业内部劳资矛盾突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凸显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希望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

我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但最基本或者说最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是温饱,第二是法制,第三是文化。

其中,文化应该属于最高层次。

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

所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

因此,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和谐文化建设接上传统的血脉,从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风尚。

对于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和谐文化的资源,专家们各自发表了看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

和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从孔子开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谐的理念清清楚楚。

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

为实现这些理念,古人还创造了许多行为规范。

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

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人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

平时对师长、父母、老人行礼如仪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

《礼记》说: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即使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规范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殿卿: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有一种虚无的态度。

不尊重自己的文化,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

费孝通先生曾大声疾呼中国人要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

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认为不如西方文化。

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各有所长。

中国文化强调“和为贵”,是一个贵和的哲学,现在则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现实性,甚至未来性。

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文化上的妄自菲薄,增强信心。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善于扬弃,而且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既要立足国情,又要与世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只要我们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始终不懈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就一定会以中国特色、民族智慧,对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作出贡献。

建设和谐文化要结合当前实际

关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专家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讨论。

李忠杰:

建设和谐文化,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辩证把握和谐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要看到,和谐只是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最高境界、最高理想。

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的。

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是否比较和谐。

所以,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更不是要激化和扩大矛盾,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弱化这些矛盾的强度,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从而促成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

建设和谐文化,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前进论坛》主编李汉秋教授:

建设和谐文化,国家要有长远的文化战略,要重视社会公认的文化价值的建设。

一个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品德高尚的人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

要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究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等。

当然,这一建设决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但是我们要有这样的战略考虑。

陈中浙:

我认为,和谐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前实际。

众所周知,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曾致力于理想社会的构建。

在他们的经验教训中,有一点非常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所追寻的理想社会的模式不能脱离社会现实。

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道德标准立得过高,过于理想化、抽象化,是无法实行和推广下去的。

无论是儒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理想,还是道家“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和谐追求,均带有相当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很大,在消融隔阂、缩小差别、增进和谐的方式和步骤上以及在应达到的标准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各地领导干部,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李汉秋:

温饱基本解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凸显,寻找精神家园成了迫切需要。

妥善解决精神安顿,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因为精神有了安顿才能实现和谐。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的法律、分配、保障制度、监督机制、赏罚机制等等都需要抓紧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而且需要内在的主体道德自觉性。

和谐文化只有落实于个体的内在德性之中,才能深入人心。

(记者王汉卫纪荔)

底层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周大鸣

2009年03月25日13:

2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