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285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4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分析5

(一)概念界定及衡量指标5

1.收入差距界定及衡量5

2.消费需求概念及度量7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机制分析8

1.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全社会消费倾向降低8

2.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结构断层8

3.收入差距过大改变居民消费预期9

4.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9

5.收入差距过大影响消费政策效果9

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10

(一)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检验10

1.模型的建立10

2.数据的选取10

3.回归结果分析10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11

1.模型的构建11

2.数据选取12

3.回归结果分析12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13

(一)破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13

(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提升农村居民福利14

(三)加强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14

结论14

参考文献16

附录18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是居民间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2008年和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分别为3.31:

1和3.33:

1,2010年城乡收入比虽然降到了为3.23:

1,但收入差距绝对额达到13190.4元,高于上一年的12021.5,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根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解决,最终将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带来隐患。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却没有带来应有的贡献,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近年来,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主要体现在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上。

从最终消费率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发达国家都高于世界平均消费率,都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接近了80%,而我国90年代以来,平均消费率只有57%,而且呈下降趋势,2010年降到了47%。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消费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过低的消费率必将削弱国内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和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两难境地,加上两者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关系问题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缩小收入差距,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实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目的就是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如何影响消费需求,得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结论。

其意义就在于:

通过研究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状况,重新审视过去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为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方面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早,文献也比较多。

20世纪早期最流行的消费理论主要有Keynes(1936)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

Duesenberry(1949)在其《收入储蓄与消费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其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位置有关,即消费的“示范效应”。

不仅受其现期收入的影响,也受其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的影响,即具有“棘轮效应”。

即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

Modi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和里德曼(Frideman)的持久收入假说,两者都认为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人一生中的长久收入。

20世纪后期主要文献有:

Kaleeki(1971)和Weintraub(1983)分别建立了有一定说服力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Cutler(1992)等利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研究了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分布与消费分布的变动关系。

勃兰德(A.5.Blinder)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收入再分配会提高总消费的观点,还分别用两种方法做了计量检验。

结果表明,要么收入再分配对消费水平没有影响,要么收入再分配会减少消费水平。

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主要依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即运用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及平均消费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个思路,因此,收入差距扩大必然引起消费需求下降。

张平(2002)在《中国转型过程中分配和消费》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时期的分配和消费关系,他认为收入的不稳定,分配差距拉大直接影响了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直接决定着财政的乘数效应,因此从收入分配入手才能解决消费问题,并进一步扩大内需。

朱国林、范建勇、严燕(2002)推导出中国居民总储蓄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马鞍型的曲线关系,即中国居民的总储蓄倾向在收入较低和较高时都比较高,而在中等水平收入上市最低的结论,并最终得出收入分配不均是我国当前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减少低收入阶层规模是提高居民总体消费的重要举措。

李军(2003)在《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中针对当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从理论上探讨了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得出收入差距尚不是构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朱丽燕(1999)认为,引起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但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笔者研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

因此,只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才有利于扩大内需。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与目的、在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之后,总结出了国内外关于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研究现状,并作了简要分析。

第二部分,描述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简要作评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第三部分,借鉴国外经典消费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首先理论了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再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得出结论: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

第四部分,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建议及研究的不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基本方法包括:

(1)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吸收。

在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西方经典消费理论再次阐述了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复杂关系。

(2)资料调查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居民消费、消费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比较接近现实情况。

(3)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理论部分,在简要分析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作用机制。

实证部分,本文使用真实数据,创建经济计量模型,对凯恩斯边际递减规律在中国的适用以及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进行严密的实证分析。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基本情况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即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程度和公平程度。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缩小--扩大两个阶段。

从附表1可以知道,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3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2.57,已远远超过当时国际水平。

第二阶段为1990年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张趋势。

1990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2,到了1994年比值增长到2.86,接下来几年有小幅的降低,但2000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虽然中间年度有些起伏,但总体来看,我国城乡收入比是上升的,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按国际一般情况,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阶段,通常城乡差距是2倍左右,而我国大大高于这一比例。

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6美元,城乡收入差距2.79,远远高于国际一般情况,显然我国城乡差距过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结论也是一样的,2000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2000年之后再没有公布),学界的估计基本介于0.45-0.50之间,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表明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约为3.3倍左右。

这里城乡收入差距指的主要是显性收入差距,显性收入差距并不能真实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隐性收入,那么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要大得多。

图1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不断的出现疲软,消费需求后劲不足,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的确有较大水平提高,但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而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较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高,因此,造成农村居民想消费而不能消费,城镇有能力消费而消费欲望低,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相对下降,居民最终消费偏低的局面。

图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而且这种状况近年来并未得到改善。

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2000年达到了62.3%,2010年去降到了47.4%,十年间下降趋势比较明显。

1990~2009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逐年递减,2000年前平均消费倾向60%左右,2000年以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只有40%。

图3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分析

(一)概念界定及衡量指标

1.收入差距界定及衡量

收入差距是指在某一时期,由于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效益以及国家所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不同,从而形成的收入多少之间的差距。

它有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之分。

本文论述的城乡收入差距即为相对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反映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程度和公平程度。

为了更好研究,我们需要对“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加以区分界定,以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

“城镇居民”在我国的官方含义是指在城镇地区居住的人口,即“非农业户口”身份,由于在我国各种统计数据特别是官方统计数据多是依赖此口径,因此,本文采用官方含义。

农村居民,即为是指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

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Gini系数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论述收入差距问题时,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就是Gini系数。

Lorenz曲线如图4所示,

图4洛伦兹曲线

Gini系数就是图1中A除以A+B的商,A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表示不平等程度。

如果A为0,Gini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如果B为0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Gini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Lorenz曲线的弧度越小,Gini系数也越小,反之,Lorenz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Gini系数也越大。

国际上一般将0.4作为警戒线,并认为系数在0.2-0.4之间表明收入差距大小较为合理;

小于0.2表示收入差距小,分配绝对平均;

在0.2-0.3之间,分配比较平均;

0.3-0.4属于合理区间;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影响社会公平;

超过0.5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若系数大于0.6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2)其他衡量指标

除基尼系数外,衡量收入差距指标还有Theil指数,Kuznets指数,指总收人口20%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这个指数介于0.2-1之间,主要反映社会中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

Ahluwalia指数,指40%最低阶层的收入比重,它的取值在0-0.4之间波动,主要反映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

收入不良指数,是指最低收入的20%和最高收入的20%人口家庭收入的比值,它的值大于1,它能通过对比社会中的最高收入阶层和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反映社会中的两极分化状况。

2.消费需求概念及度量

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在已知预算约束和商品价格条件下,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或现实购买力。

社会消费需求通常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个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居民消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需求的度量指标主要有:

(1)居民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一般而言,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始终占总消费的绝大比重,居民消费率通常保持在70%左右。

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率会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看来,居民消费是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所反映的问题各有侧重。

(2)平均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消费需求的变化。

狭义的消费水平指人均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

广义的消费水平包括消费品的质量和消费质量。

在我国,通常都是用“生活消费支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表示居民消费水平,它们受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APC=C/Y;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

其计算公式是:

MPC=△C/△Y。

(3)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消费结构的层次变化。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

恩格尔系数超过60%为绝对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在30%以下为最富裕。

当食品消费的支出逐渐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时,其它消费支出如奢侈品消费及发展性消费支出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机制分析

1.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全社会消费倾向降低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者收入的绝对水平。

用公式来表示是:

(公式1)

其中

为消费,

为自主消费,

>

0,为常数,

为边际消费倾向,即MPC,

为即其可支配收入。

MPC是递减的,随收入的增加,消费倾向减小。

将公式1左右两端除以

,就得到平均消费倾向:

(公式2)

由公式2可知,平均消费倾向APC是随着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收入越高,消费在其收入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时表明高收人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

同理,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时,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收入差距越小,则平均消费倾向越高;

反之,收入差距越大,收入越向少数人集中,平均消费倾向越低。

城镇居民受其生理极限制约,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长不断下降,较高收入无法转化为消费,加之其占全社会收入比重较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的不足。

而对于农村居民,尽管消费倾向高,但由于收入较低及其他不确定风险存在,而抑制现期消费。

这两种矛盾的消费行为最终会制约居民消费需求,而这种现象的综合结果是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消费率偏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2.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结构断层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居民间的消费不能有效衔接,出现居民消费结构断层。

对城镇居民而言,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已经普及,并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品发展,如住房等,虽有消费欲望但缺乏购买能力,难以形成有力扩张。

与此同时,农村家庭还停留在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层次,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衔接不上,正处于生活必需品向中低档耐用消费品过渡阶段。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

一些普通耐用品,城镇很多地方已经基本饱和,但在农村普及率还不高。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一个较大的购买空档区域,即普通耐用品需求空白。

对于普通耐用品城镇居民由于缺少消费意愿、农村居民由于缺少支付能力都不消费。

因此,这个消费区域中集中了目前大量过剩产业。

因此,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失衡和消费品市场的疲软,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3.收入差距过大改变居民消费预期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总想把他的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做最佳的分配,以得到一生最大的满足。

为此,一个消费者会预期他的一生的总收入,从而考虑在人生全程中如何来支配这些收入。

由此,预期就成为影响个体消费者各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差距过大通过影响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对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来改变一个人的消费预期,从而影响现实的消费。

对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来说,他们现期的收入有限,而在一定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的可能性又很小,预期未来收入增长有限,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就不会扩大现期的消费,也不会向他在一定时间内人借钱,或者是贷款消费。

其次,农村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会增加。

由于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的带动效应及其他社会因素,物价、医药费不断上涨、教育支出也是逐年增加。

农村居民要想解决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就必须增加未来消费这些商品的支出。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得农村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比例越来越重,因此他们不得不调整消费预期,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防备未来消费支出的增加。

4.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

不断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导致了国内消费品的供求结构性矛盾。

因为消费行为的实现不仅要有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供给保障,有效需求才能转变为现实的需求。

由于城乡收入水平悬殊,生产者很难同时满足偏好相差巨大的城乡两个层面的需求。

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生产者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究竟是向哪个收入群体供应产品,如果生产者选择向低收入者供应产品,但是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有限,将无利可图;

如果生产者选择向高收入者供应产品,而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消费基本饱和,容易使产品积压。

同时使得低收入者的有效需求面临着供给约束,使有效需求无法得到实现。

在我国,由于利益驱动,生产部门主要以城镇居民的需求为导向,这一方面会导致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新产品的价格相对更高,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

因此,只要城乡收人差距悬殊的状况继续存在,社会供求平衡就难以实现,生产过剩或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危机便难以消除。

5.收入差距过大影响消费政策效果

收入差距过大使得政府采取扩张消费需求的一些政策收效甚微,从而使消费需求的增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的收入水平,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当消费需求出现不足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但是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性,给政府制定扩张消费的政策带来了挑战,政府不可能制定一个普遍适用的政策。

要想刺激消费需求,政府必须考虑到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特征,根据各个群体的收入状况,来制定政策,这势必会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难度,政策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检验

由于国内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分析大都是以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为基础,而且上述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分析也是基于这一假说,因此,接下来有必要检验一下该理论在中国使用情况。

本部分实证引用要检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否成立,就是要检验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居民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1.模型的建立

选取每组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依次为Y1、Y2、Y3;

每组的人均年消费支出依次为因变量,依次为C1、C2、C3。

假定e为除收入外影响消费的其他一切因素,即模型中的干扰项,分别用e1、e2、e3表示。

依据以上论述,估计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2.数据的选取

根据1996年到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按收入分组的城镇居民家庭情况表,以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为基础,按收入高低将居民收入分为七组,这里简化为三组,分别为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高等收入户,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

采用的指标是:

低、中、高收入组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支出。

具体见附表2。

3.回归结果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