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1477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年月日

摘要

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不断的环境事件再次让我们紧张起来,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类真正的幸福与否,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同时出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且取得我一些成效,但是环境保护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所有环境保护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刻不容缓。

【关键词】环境体制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迫切性

Abstract

Healthyecologicalenvironmentisthehuman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basicconditions,isthebasi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Protectionan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istheguaranteepeople'

sphysicalhealth,istheinnerrequiremen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carryout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ndisalsoanimportantmeasureofbuildingthesocialistnewcountrysideapowerfulguarantee.

Environmentalincidentsinrecentyearswetenseup,theenvironmentisgoodorbadtherealhappinessofhumandecisionornot,environmentalpollutionhasbecomeafocusofattentionandfocus,atpresentChinahasestablishedaspecialgovernmentbodyresponsible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alsointroducedaseriesofpolicies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andmademesomeresults,buttheenvironmentalstatusquoisnotveryoptimisticaboutthefurtherimplementationofallenvironmentalpoliciesandimprovethedelay.

【Keywords】Environmentalsystem,Environmentalpollu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urgen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

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

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

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

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另一种说法是,全国只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

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

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

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

中国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

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

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

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关于环境问题,1979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

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

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为缺水状态)、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约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

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

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

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颐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开始,也是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重大进步,这个进步带有里程碑意义,自1982年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另外,国务院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行政法规。

但是在我国,环境保护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的处罚力度不够;

对企业的审核严格,但是监督不够,导致很多污染事件的发生,从而使得资源浪费,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曲道路,相反更加剧了环境保护的的困难。

如何在剖析环境保护的问题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完备的方法来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顺利进行,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而本文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从政府和人民大众的关系角度,深入阐述中国环境保护的前景。

这有利于促使环境保护的规范化、合理化;

有利于揭露隐藏在人们生活内部的隐患;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为预防环境污染提供建议和信息支持。

(三)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将对我国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陆续出台的各种保护环境的法律与措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暴露出的弊端及如何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考察目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后果,在此基础上给出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建议。

关于如何更好的保护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选择在行政管理上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和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轻审批、强监督、加处罚)作为切入点,从新的视角剖析如何进一步研究如何如何使得全民与政府的合作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探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之后的第二部分将将分析目前环境污染的现状、影响及加强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第三部分分析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然后进入第四部分,鼓励和肯定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将对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做个总结并指出今后需要进行的后续研究。

 

二、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影响

(一)气候变暖

关于气候变暖是我国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全球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

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

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然而气候变暖还在加剧,温室气体仍在增加,究其原因:

1、人为因素

人口增长过快增加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料必须得到处理。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未来几十年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同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日益增多的废弃物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

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

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

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

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

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2、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

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臭氧层破坏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生物有很强的杀伤力。

幸运的是,距地球表面25-50公里处有一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三个氧原子(O3)结合在一起的蓝色、有刺激性的气体。

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毫米左右,但它却能吸收太阳辐射出的99%的紫外线。

就像地球的一道天然保护屏障,使地球上的万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因此,臭氧层也被誉为是地球的“保护伞”。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离开太阳光就没有生命。

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

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

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

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

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然而,近1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国根据“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1990年生物多样性专家把我国生物多样性排在12个全球最丰富国家的第8位。

在北半球国家中,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然而近年来环境的污染,导致了大量生物灭绝。

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

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四)森林锐减

影响最大森林锐减便是热带雨林减少。

其中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砍伐林木用于出口。

因此,1985年FAO制定的热带森林行动计划《TFAP》和1922年6月在巴西巨星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前者对当今热带森林保护和再生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与热带森林有密切关系的各国及国际组织实施的热带森林保护,再生和适当利用的行动计划,要求各国检讨和制定森林规划和加强林区发展机构之间的合作,并要求向恢复森林改进农业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森林管理项目投资的80亿美元。

现有86个国家正在依此制定国内的热带森林行动计划。

而后者UNCED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和《21世纪议程》。

原则声明表明了世界各国认识到森林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环境的重要性,一致认为应该为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1世纪议程》是其具体行动的行动计划,以缓解森林锐减。

近几十年来,我国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每年达24亿吨,那儿已经成为我国第二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面临着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

而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1964年还有着20000多平方公里的梭梭林。

由于盲目开采,毁林造田,原先的茂密的梭梭早已荡然无存,水草丰盛的牧场则成了风沙肆虐的荒漠。

更可悲的是,水土的流失导致了耕地面贫瘠化和荒漠化,而土地的荒漠化又倒过来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化,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SOS拿水资源来说,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而且,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淮河以北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但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19%,华北、胶东、辽宁中部和南部以及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全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40多个。

普遍的浪费现象和水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据统计,全国已有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处于紧张状态,因缺水而减少的工农年产值已达1200亿元人民币。

目前,这种缺水现象还在加剧。

(五)酸雨蔓延

酸雨主要是破坏森林和水域,造成土壤的酸化、肥力减退、河湖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酸雨渗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污染地下水。

此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据普查统计,我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了酸雨,遭遇酸雨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8%。

目前,酸雨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肆虐。

重庆、自贡、贵阳、柳卅、南宁等城市受害最深,使这些地方的水稻、小麦死苗,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土壤中有害重金属活力增加,对森林和作物危害极大。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

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六)土地荒漠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草原和森林以空前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的趋势正从各个方向向人类生命区推进。

沙漠化正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担忧。

全球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00万公顷,受沙漠化威胁的土地面积达3800多万平方千米。

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共有8.5亿人正被沙漠化困扰。

我国“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共约17.6万平方公里。

其中,历史上早已形成的有12.5万平方公里,近100年来形成的有5.6万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15.6万平方公里有发生沙化的危险。

初步统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约1500平方公里。

受沙化影响的有11个沙(区)212个县(旗),人口3500万,耕地400万公顷,草场500万公顷。

近年来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如鄱阳湖平原也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13.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1.9万平方公里。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余万人,有近400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万顷的草场受其影响,值得注意。

  因此,我国的土地资源不断地被侵蚀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之所以造成如此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总的趋势是至今土地沙化和沙漠化仍在发展,而且发展趋势愈演愈烈。

(七)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外,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污染物一进入大气,就会稀释扩散。

风越大,大气湍流越强,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越快;

相反,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慢。

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出现逆温层时,污染物往往可积聚到很高浓度,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降水虽可对大气起净化作用,但因污染物随雨雪降落,大气污染会转变为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

烟气运行时,碰到高的丘陵和山地,在迎风面会发生下沉作用,引起附近地区的污染。

烟气如越过丘陵,在背风面出现涡流,污染物聚集,也会形成严重污染。

在山间谷地和盆地地区,烟气不易扩散,常在谷地和坡地上回旋。

特别在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