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491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和生物圈Word下载.docx

直立

腦容量

最小

次之

最大

生活區域

樹上或地面

樹上和地面

地面

四、人類和猿類的相異處

枕骨大孔位頭骨底部

中央

偏後方

上頜

後縮

突出

齒弓

圓弧形

U字形

腿、臂長度

腿>臂

腿<臂

骨盆

較寬闊

較狹長

五、人類演化過程的關鍵

1.發達的大腦

2.靈巧的雙手,善用工具

3.直立的身軀,雙腳步行-與之有關的演化如下表

構造

演變

功能

頭顱

枕骨大孔向下方中央移

下顎內縮

有利直立姿勢的維持

脊柱

呈雙S形

增加支持力

直立桶狀→扁平寬闊狀

更能支持身體重量、固定內臟器官

下肢

粗壯

腳掌

中央呈弓狀隆起

可保護腳底的神經和血管

有助於步行時身體的平穩移動

六、人類社會的演變

1.狩獵社會:

舊石器時代(約兩百萬年前),人類靠狩獵及採集維生,

以敲打、削劈的方式製作石器,接受天擇

2.農業社會:

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多年前),人類行定點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

以琢磨、打光的方式製作石器,欲操控自然,物種歧異度降低

3.工業社會:

由金屬時代(銅→青銅→鐵)到工業革命(十八世紀)之後形成,

醫藥衛生改善,人口擴張,科技發達,危害自然

 

5-2人口問題

1、世界人口成長歷史

(1)世界人口成長歷史中的三次躍進

人口躍進

名稱

時間

原因

第一次

文化革命

(大腦革命)

百萬年前

大腦發達,成為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族群

第二次

農業革命

一萬年前

農業社會生活穩定,死亡率降低

第三次

工業革命與醫學進步

二百多年前

人類科技(包括醫學)發展神速,

使死亡率再降低

(二)倍增年數:

指人口加倍所需的年數,人口學家通常以倍增年數來代表人口增加的速率;

目前全球人口的倍增年數越來越少,即人口增加速率越來越快

(三)人口自然成長率=粗出生率(每年每千人中出生人口的比率)

-粗死亡率(每年每千人中死亡人口的比率)

(四)世界的人口問題:

主要為人口膨脹及分布不均等

2、台灣的人口問題

1.人口膨脹: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將近600人,居全球第二(孟加拉第一)

近年來人口自然成長率下降,但每年仍有30萬個新生兒誕生

2.分布不均:

約1/4的人口(500多萬人)集中在台北、高雄兩大都會區

3.高齡化社會:

65歲以上的人口從民國82年起超過7﹪,社會負擔隨著依賴人口

(14歲以下及65歲以上)的增加而增加

3、節育-量的控制

節育=節制生育,以人為方式降低出生率。

避孕為節育的方法之一,分為:

1抑制卵的成熟與排出:

口服避孕藥、注射避孕針劑

2.阻止精子和卵的結合:

使用保險套、推算安全期、測量安全體溫、性交中斷法、

使用殺精劑、子宮頸帽、輸精管或輸卵管結紮

3.干擾受精及阻止受精卵著床: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如:

樂普、母體樂、銅T、子宮環)

4、優生和保健-質的提升

(一)優生的目的:

避免先天性異常疾病的新生兒誕生及使新個體獲得適當養育

(二)優生保健法:

自民國74年開始實施

1.項目:

婚前健康檢查、產前遺傳診斷、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選、優生保健諮詢等

如:

藉羊膜穿刺或絨毛膜取樣,取得胎兒細胞加以培養,進行染色體和酵素的檢查

2.目的:

減少遺傳疾病(如:

唐氏症、血友病)的胎兒誕生

防止因孕婦用藥、吸煙、酗酒、感染德國麻疹等而造成胎兒異常

5-3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1、自然資源的意義

(1)自然資源:

指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賴以維生的資源。

包括:

地球上的空氣、水、礦物、土地、動植物以及其他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

(2)自然資源依據再生和利用的特性,分為二種基本類型:

1.可更新的資源:

可更新、再生或增殖,如水、空氣、土地和各種生物資源。

若是污染或使用不當,仍可能枯竭

2.不可更新的資源:

主要指地下資源。

如石化燃料或礦產等

2、資源過度利用對生態系的影響

(1)土地資源:

因長期使用不當,使土壤性質改變,因而影響生態平衡

1.山坡地濫墾,土壤嚴重流失

2.農藥、肥料大量使用,影響土壤品質,造成河川下游的水污染

3.海岸溼地與淺灘的經濟開發行為,破壞原有生態系

※溼地:

1.指陸地與水域間過渡地帶,經常或間歇被水淹沒但生產力豐沛。

2.包括淡水、鹽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漥積水區和潮汐

灘地等

3.具有調節水量、補注地下水、減除洪患、保護海岸、固定二氧化碳提高地區生產力、在元素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和提供多種生物的棲所和環境等功能

4.台灣主要溼地-台北關渡、新竹客雅溪口、台中大肚溪口(亞洲四大溼地之一)、嘉義東石鱉鼓和台南、七股曾文溪口等

(2)生物資源

1.興建水庫、攔砂壩和攔水壩等,影響溪流中生物的棲息地(應同時興建適當的魚道和魚梯,以保護迴游性魚類的生存)

2.因濫砍和濫植,森林面積晝快速縮減,如:

森林面積正以每分鐘一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消失、幾乎一半的熱帶雨林已淪為耕地或草原

※森林的功能:

保存物種、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減少噪音、美化環境、製造芬多精供做森林浴

3.濫捕海洋生物,致使族群密度變小,如:

藍鯨瀕臨絕種

4.許多具有經濟及藥用價值的陸生生物,數量銳減,甚至瀕臨絕種,如:

台灣水鹿、梅花鹿、一葉蘭

(3)水資源

1.地下水因人類長久無節制使用,已嚴重不足,如:

養殖業和工業生產超抽地下水

2.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海岸線退縮、海水倒灌

3、廢棄物對生態系的污染

(一)污染物:

引起環境產生不良轉變的物質或能量,包括廢水、廢氣、廢棄物、化學肥料、農藥、飼養動物的排泄物、熱能、輻射能和聲音等

(二)分為:

1.可分解性污染物:

家庭廢水(來不及分解,易會造成污染)

2.不可分解性污染物:

金屬、塑膠、玻璃、保力龍(燃燒會成二次污染)

(三)廢棄物的影響

1.垃圾任意堆棄,威脅水源和環境衛生

2.廢氣造成酸雨、溫室效應、坡壞臭氧層等

3.廢水造成熱污染、溪流和湖泊優養化等

4.放射性廢棄物引起生物突變、發育畸形、甚至死亡

5.不易分解的有毒物(如:

DDT、重金屬),隨著食物鏈而在消費者體內增加(生物放大效應)

5-4環境變壞對人類的影響

一、資源過度利用對人類的影響:

資源有枯竭的一天,終會危害人類的生存

二、廢棄物對人類的影響

(1)優養化

1.成因:

水中無機鹽類增多,如:

氮高於0.3ppm,磷高於0.01ppm,造成藻類大量繁

2.大量的藻類會消耗許多氧氣,導致水體缺氧,使水質惡化;

有些藻類(如甲藻,引起紅潮)會分泌毒素,危害水中生物

(2)酸雨

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及氯化物溶於雨水中造成

2.ph值<5.6的雨水稱之;

ph值<4時,除少數藻類外,所有生物都將死亡

(3)溫室效應

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含量上升,增加長波輻射線的吸收,導致溫度上升

2.使全球氣候產生變化、海平面上升、改變動植物的分布

(4)臭氧層破壞

空氣中氟氯碳化物(CFCs)引起臭氧分子分解,導致臭氧層變薄

2.造成:

(1)增加紫外線造射地面

(2)破壞DNA造成基因突變,皮膚癌、白內障等患者增加

(3)使浮游生物減少

(4)引起魚類、兩生類的胚胎孵化異常

(5)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糧食生產減少

(5)熱污染

熱氣和熱水的排放,使溫度上升

2.水體溫度上升,對狹溫性生物影響最大(如珊瑚);

也使溶氧量下降,間接影響生物的分布

(6)逆溫現象

暖空氣覆蓋在冷空氣層上,使大氣污染物不能發散,造成嚴重空氣污染

2.山谷或盆地地形在無風時較易發生

(7)重金屬

1.鉛:

使人類血液和中樞神經受損,引起染色體異常、胎兒神經發育受阻、生育能力降低

2.汞:

1953年發生於日本的「水俁病」

3.銅:

高雄二仁溪出海口發現的「綠牡蠣」

4.鎘:

桃園觀音鄉和蘆竹鄉的「鎘米」

5.磷:

影響酵素活性,導致骨骼強度變差、行走會疼痛-「痛痛病」

(8)放射性污染物

影響DNA,造成基因異常,細胞病變

(9)生物放大(生物累積)

1.不易分解的有毒物(如:

DDT、重金屬),隨著食物鏈,而在越高級消費者體內累積越多的現象

2.這些有毒物通常是穩定的化合物,不易被分解排出,有時會溶在脂肪中而累積

3.1960年美國長島的河口沼澤中以魚為食的鳥類(如魚應、鵜鵠),因DDT累積,而造成卵殼變薄、出生率降低

(10)光煙霧

成因:

二氧化氮、碳氫化合物在陽光照射下形成的褐色煙霧,類似催淚劑,使眼刺痛;

吸入會使肺部受刺激,與光害不同

5-5資源的有效運用

一、垃圾分類

1.分為:

(1)資源性垃圾:

先分類,經由各種回收管道再度利用

(2)非資源性垃圾:

先區分可燃性和不可燃性,分別以焚化和衛生掩埋方式處理

2.處理不當:

(1)燃燒塑膠製品,會產生有毒的氣體(如戴奧辛),造成二次公害

(2)垃圾含水量過多,燃燒不易,減短焚化爐壽命,也會使掩埋場容易滲水

而污染地下水

二、資源回收

1.垃圾減量、再生利用可創造新資源、減少污染

2.「3R」措施:

Reduction(減量)

Reuse(再利用)

Recycle(再生)

3.台灣的垃圾可回收的部分約佔60﹪

4.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過程:

輸入→初步分類→旋轉式物體分離機

5-6自然保育

一、自然保育

1.運用智慧的經營和管理自然資源,避免浪費並設法更新使用。

非禁止利用,而是合理利用

2.目標:

維持生態系的平衡,保存物種的多樣性,以求物種與生態系能夠永續利用和發展

3.方法:

(1)控制人口膨脹

(2)明智使用自然資源

(3)妥善處理各種廢棄物

(4)透過教育讓人們了解自然保育的重要

(5)立法來防治污染、保育自然資源

(6)設置國家公園、生態保與區等來保存物種的多樣性

二、污染防治

分為:

1.自然污染:

火山爆發、沼澤泥濘的腐臭物等

2.人為污染:

(1)包括:

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噪音、熱等

(2)防治方法:

環境教育的推廣、環保科技的研發、公害防治法的制定、

保育人員的培訓

三、國家公園和自然保留區的設置

1.國家公園:

(1)我國先後設置墾丁、陽明山、太魯閣、雪霸和金門等六所國家公園

(2)功能:

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物的歧異度、提供國民遊憩環境教育的場所、可為學術研究提供許多寶貴資源

2.自然保留區(生態保護區):

(1)我國共設置十八個自然保留區(生態保護區)

(2)具有代表性的生態體系、獨特的地理景觀和生態環境、具特殊植物或稀有動物生長的場所

(3)禁止發展遊憩、引進外來種和採集標本

3.野生動物保護區:

如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

4.森林、海岸或水源保護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