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53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

11

6.不违仁

12

13

7.恕

14

15

8.宽

16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教材

分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孝敬”。

分两课收录了《论语》中有关“孝”的言论。

第一课的内容包括了有子论述孝悌是仁的根本、孔子教导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以及要知道父母的年纪。

第二课是孔子对弟子问孝的应答之辞,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

教学

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孝,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

然后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

明白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

真正做到孝敬——孝为行,敬为心。

单元教学重点

1.明白如何做才是孝。

2.做到孝敬父母长辈。

单元教学难点

课时

划分

1.孝为根本2课时

2.无违为孝2课时

共计4课时

教学用具准备

搜集古代24孝故事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4

教学设计1

课题

备课教师

胡小伟

《孝为根本》这一课内容包括了有子论述孝悌是仁的根本、孔子教导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以及要知道父母的年纪。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什么是孝,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

1.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能结合教师讲解和注释,理解“犯”和“劳”的意思,理解课文大意。

3.对论语中孝“为仁之本”“事父母几谏”,对于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灯管年形成初步认识,并对照自己付诸实践,做到孝。

重点

学习什么是孝,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

难点

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

孝敬——孝为行,敬为心。

教具、学具准备

让学生收集并阅读古代24孝故事,想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备课上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感觉去述说,每个人是怎么理解孝的,并请教父母什么是孝;

记录生活中一些“孝”的行为。

教学时数

2课时。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5

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我们经常说,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很多的传统美德!

谁能为大家列举一些你们所知道的美德?

生自由答。

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说了很多的美德。

说明同学们平时也都拥有这些美德,是吗?

老师为你们骄傲!

(重复学生说过的美德)在所有的美德当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既然能说出来,就说明同学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优点!

刚刚也有同学说到了“孝”,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百善孝为先”。

(板书:

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谁能帮老师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非常好!

百善,意思就是所有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就是说在所有的美德当中,孝是最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古人认为,在所有的美德当中,“孝”最重要,一个人如果连“孝”都做不好,那其他的美德就是空谈。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对!

同学们说的很正确,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父母是这个世界中最亲的亲人。

如果对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的父母都不能好好对待,都不孝,那还能对什么人好呢?

还何谈什么美德!

对吗?

二、解字说意:

让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分为两部分组成。

孝)

孝的上半部是个什么部首?

生:

老字头。

那下半部分呢?

子。

“子”?

那谁知道子又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子孙、子女……

非常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很多字能通过字形而明白字的意思,(比如像日、月、明等等)那我们再来看这个“孝”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谁能试着说一说,对于这个字形,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说的非常好,孝这个字就像上面是个老人,下面是个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老人依靠着孩子,孩子支撑着老人。

是不是呢?

人的一生当中,开始都是父母照顾子女,慢慢的,随着我们的长大,变成了子女赡养父母。

组起来就是个“孝”字。

你看,多么形象!

这就是我们古人对“孝”的理解!

三、看图思考。

在中国的古代,孝是非常重要的,孝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标准。

那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中,孝是否依然重要呢?

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简笔画组图)

多温馨的图片,一组图片,说尽了父母的一生,虽然我们都小,我们的父母都很健康,但图片上的事早晚都会发生。

当真的发生了,你会怎么做呢?

(停顿)

我们接着看。

(多媒体——说说心里话)

生自由讨论,时间三分钟。

到时间后,师提问讨论结果。

看来同学们平时都做的非常好,太棒了,我为你们的父母骄傲!

刚刚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诠释“孝”的。

四、了解课文大意

1.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请同学们读课文。

3.师生共同了解大意。

五、熟读成诵

1.小组练习朗读。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对论语中孝“为仁之本”“事父母几谏”,对于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灯管年形成初步认识,并对照自己付诸实践,做到孝。

教学重点:

学习什么是孝,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

一、背诵课文,讲讲讲课文大意。

二、真正的孝,不只是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

我们中国的大圣人孔子,也曾经对什么是孝做出过回答,他的两个学生分别向孔子请教过什么是孝,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多媒体—子游问孝)

这句古文不是很好懂,我给大家解释下这句话。

没过多久,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也来问孔子,什么是孝?

我们看看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多媒体—子夏问孝)

师解释句意。

我们来看,孔子的两个学生,都来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都没有回答,而是用了两个反问句。

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认为是“孝”的行为,为什么孔子都用反问句回答呢?

其实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平时对父母做些什么,那怕是一些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孝”的行为,但如果在内心里不能真正的尊敬我们的父母,那就不能算是“孝”。

人们常说:

孝敬孝敬。

孝敬就是孝是行,敬是心。

孝敬—孝是行,敬是心)只有从内心里真正的尊敬父母,才能在行为上做到孝顺父母。

同学们,其实,“孝”就在我们身边,“孝”就在生活之中。

(多媒体—“孝”就在生活中)

三、名言积累:

老师在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孝”的名言、格言、诗句等,同学们收集的怎么样?

谁来为大家展示你的成果?

四、“爱的天平”填写游戏 

1.课堂小节: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是“孝”,真正的“孝”不光是行为上要做到,更重要的是要内心里尊敬自己的父母。

作为学生,能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少让家长操心,爱护自己,注意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孝”。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相信我们的父母都会是快乐的!

2.“爱的天平”:

老师给大家留道家庭作业,叫爱的天平,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爱的天平)

①要求:

以昨天(星期天)为例,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例举出来,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

从点点滴滴例举中体会父母的爱。

②倡仪:

爱的天平如果太倾斜,你做的事情太少,孝心太轻,请加重爱的砝码。

五、散文诗朗诵:

最后,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散文诗。

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听,用心去感受!

(诗朗诵)

老师朗诵的好不好?

能为我鼓掌吗?

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好!

老师也为大家鼓掌!

下课!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6

教学设计3

熟读《孝为根本》并背诵。

背会课后古诗

百善孝为先

孝敬—孝是行,敬是心。

《无违为孝》是孔子对弟子问孝的应答之辞,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

论语》的叙述方式不拘一格,多有鲜活之处,有时人物形象、特点、甚至语气都能显现出来。

如这一章,似一个小短剧。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

”这种回答是敷衍的,应付了事的。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是一个高官。

看来孟懿子也没有深问,孔子也不便或懒得给他细讲。

但孔子却有话要说,觉得应该把真正的含义告诉自己的学生。

教育嘛,无时不刻不可进行。

樊迟驾着车,孔子就把孝的内涵讲给樊迟了。

也可能是想让樊迟把这内涵转告他人,转告孟懿子。

孔子认为,“孝”就是依礼行事,“无违”其实是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长辈的意志。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御”“曾”“祭”等字音。

3.能初步理解孝敬的意义。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悟道理。

明白“孝”与“敬”。

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并能适当地在生活中实践。

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一、导入

谈话引入:

孩子们,你知道什么是“孝敬”吗?

古人在这些方面是怎么理解的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难字,跟读几遍。

3.检查朗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三、朗读感悟

1.先听老师读一读课文内容。

2.学生跟读。

半句一跟——整句一跟——两句一跟——全文连读。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生字、难字的读音,尤其要注意停顿。

4.多种形式读。

接龙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单个指名读。

四、简单梳理内容。

1.根据课文提供的解释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内容。

2.师说句子意思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师读句子生大致说说句子的意思。

4.试背。

能初步理解孝敬的意义。

一、检查朗读背诵

二、根据注释讲讲课文大意

注释:

孟懿子:

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

不要违背。

樊迟:

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御:

驾驭马车。

孟孙:

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

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三、学习神奇的汉字“羊”。

让学生了解“羊”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四、诗歌欣赏《饮后戏示弟子》。

1.读一读。

2.让学生大致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古代的丧礼》

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其他风俗礼仪吗

1.早自修诵读时间背诵课文。

2.说一说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的理解。

3.把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不违背“礼”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

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主题是“仁爱”。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以前,“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从其他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孔子最早把“仁”提高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众多道德于一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本单元分四课,展示了《论语》“仁”的丰富内容,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以及要立志去追求“仁”等。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体会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使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能够初步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论语》中论“仁”言论的丰富内涵;

3.通过对《论语》“仁”言论的学习,认识“仁爱”的现实意义,教诲学生关心、爱护他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教学目标1、2、3

3.克己复礼2课时

4.仁以为己任2课时

5.推己及人2课时

6.不违仁2课时

共计8课时

搜集古代仁爱的故事

本课展示了《论语》“仁”的丰富内容,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以及要立志去追求“仁”等。

通过学习本课,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并参照译文理解各则的意思。

3.知道“巧言令色”“克己复礼”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应用。

4.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语感、韵味。

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并参照译文理解各则的意思。

知道“巧言令色”“克己复礼”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应用。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关于仁爱的故事

一、回顾第一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2课及课后古诗。

2.导入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以前,“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二、简介第二单元——仁爱的主要内容。

该单元由3课组成:

本单元分3课:

第3课《克己复礼》,第4课《仁以为己任》,第5课《推己及人》,展示了《论语》关于“仁”的丰富内容,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以及要立志去追求“仁”等。

三、大致了解第3课,导入新课学习。

第3课选了《论语》中三则论“仁”的言论,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讲了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

一,仁者不应该“巧言令色”;

二,仁者要能够克制自己,言行要符合礼的规范,不符合礼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三,仁者应具有刚强、坚毅、质朴、寡言这四种品格。

什么是“克己复礼”?

什么是“巧言令色”?

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就知道了。

四、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

可自由轻声跟读。

2.学生自由读(可以慢速读,也可以中速读)。

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齐读,正音。

4.男生读,女生评价。

女生读,男生评价。

5.提出要求:

本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请小组合作,协助同学一起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吧。

老师可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展示读:

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分小节理解。

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想必大家已经对今天所学内容有所领悟。

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课文内容。

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1)第一则:

读,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老师补充:

巧言令色是当时流行的成语,在先秦典籍中经常见到。

这样的品性,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都不是君子所应该有的。

“巧言令色”,或者是为了取悦别人,或者是为了表现自己,都是虚饰其表,而忽略了内在的德性修养,久而久之,内心真正的品德就丧失殆尽了。

不过,孔子语气平缓,并没有太过切责,仍是给人以去伪存善的机会,也说明了孔子“仁”的平易可行。

(2)第二则:

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知道“巧言令色”“克己复礼”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应用。

2.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一、走近颜渊

即孔子弟子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

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德行最高,严格遵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孔子对他称赞最多,“好学”,“仁人”。

但他死时才41岁,孔子感到极为悲痛,哀叹:

“噫!

天丧予!

”历代统治者对他封赠有加。

历代文人学士都很推崇他。

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故后世尊其为“复圣”。

这一则内容记载了孔子弟子颜渊“问仁”,指出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及实现“仁”的要领。

主要有两层含义:

二、什么是“仁”。

论语中记载了多则孔子与弟子论“仁”的言论,可见“仁”的含义丰富。

这一则中孔子直揭“克己”“复礼”二义,可谓德、行内外双修。

“克己”是指约束克制己身,因为“为仁由己”,“仁”的修养与功夫必须从自身开始做起,然后推己及人,使别人也达到这样的境界。

“克己”包含很多内容,如克制个人的私欲,保持个人的操守等,落到实践处就是“复礼”二字。

三、怎样实践“仁”。

按孔子的理解,即“复礼”,意指践行礼仪,使自己的言行皆能符合礼的规范。

具体地讲,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行都是自身的感官和行动,只要真正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只要一天一天地积累、改进,就能日臻于仁,即“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些都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平易切近,具体可行,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理解并积累成语“克己复礼”、“巧言令色”。

四、神奇汉字”,了解“目”古今含义的变迁。

并理解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理解后,再读一读,请同学们跟你一起读一读。

1.读一读第三则,谈自己的理解。

最好先说说自己平常是怎么做的,知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读了这一则论语后,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在这里提出四种接近“仁”的品格:

刚强、坚毅、质朴、寡言。

这四种品质往往发自内心,没有经过文饰和伪装,是人性中较为质朴的部分,仁德就应该在这些质朴本真的品性上培养、建立。

后人认为,这些质朴的本性,如果经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增添一定的文采修饰,就会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但又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与仁德相背离了。

所以,孔子认为还是人善良质朴的本性,更接近于仁。

大声地再把这句话读出来。

2.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体现“仁”的精神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

鼓励评价。

3.全班齐背诵。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体会作者杜甫推己及人的仁者胸怀。

读一读“日积月累”里“杜甫劝吴郎”的故事。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