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16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化学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那对这滴水能否再分?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我们深入到这滴水的世界中去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水分子。

再来看看课本上的苯分子图和原子构成的汉字。

这些都表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体积和质量十分之小。

下面我们来看实验3-1。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们发现在冷水中的品红扩散的慢一些,在热水中的平红扩散的快一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的出分子在温度高的时候运动的快些,在温度低的条件下运动的慢些。

下面请阅读课本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酚酞遇氨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2.那一只烧杯会变色?

实验:

分子运动现象

下面请大家填写书上的表格并想想给出对该现象的解释。

烧杯A

烧杯C

烧杯B

现象

液体由无色变成红色

无变化

解释

烧杯C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使酚酞变红

没有酚酞分子

运动到烧杯C中

没有氨分子

运动到烧杯B中

结论

分子在不断运动,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观看视频“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化”,结合P49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4分钟)

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而造成的,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你能总结一下分子的性质吗?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而且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_高_.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由于__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__的原因;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对于相同的分子比如氧气分子来说无论是气态的还是液态的都可以支持燃烧,而氮气分子无论什么态都不支持燃烧。

这就是由于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而造成的。

第二课时:

预习和思考:

一、看教材P50第1-3自然段,思考: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有什么不同?

2、什么叫分子?

分子又由什么构成的?

我们看这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氯原子变化没有?

没有,那么分子变了没有?

变了。

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看教材P50第4自然段及视频,试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下该变化。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化学变化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分子。

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

最后我们比较一下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性质

质量、体积都很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分子(原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反应中

反应物分子反应时都会分裂,同时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生成物)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只发生重新组合。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化。

联系

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

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教学反思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过程,初步应用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

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活动准备

教具:

毛皮、橡胶棒、验电器、蒙眼布、铁圈、橡胶塞若干。

电教设备:

电脑、投影、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产生疑问,明确课题:

从原子的定义导入,创设疑问。

环节一

引入新课

跟随老师回忆:

“实心球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讲述:

环节一

“实心球模型”的建

立和应用

制造矛盾:

摩擦起电用“实心球模型”无法解释。

学生猜想:

原子不显电性,但是可以摩擦起电的原因。

展示阴极射线管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证实电子存在的价值。

学生认识到电子的存在,说出得到的信息。

环节二

“枣糕模型”的

建立和应用

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原子模型。

观察并找到实心、空心等典型模型示意图,用实物展台展示。

活动一:

根据电子的特点,修改原子结构并尝试画出来。

活动二:

用新模型解释摩擦起电。

活动三:

发现不同点,即正电部分分布不同,发现矛盾冲突。

通过展示制造学生之间认知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能主动去验证自己的模型设计。

学生对正电部分猜想不同,激发探究欲望,思考如何证明正电部分的分布。

环节三

“行星模型”的

提问:

看不见的原子内部,应该如何研究?

设计游戏,引导学生迁移研究方法。

游戏:

蒙眼判断铁圈内空心或物体的分布情况?

学生体验游戏,迁移理解证明正电部分分布的实验。

介绍粒子和散射实验仪器,视频展示实验现象。

正电部分如何分布?

根据视频理解原子正电部分的推理分析,理解原子行星模型。

认识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原子核内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通过视频介绍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环节四

介绍质子、中子的

发现,认识核外电子与

质子间的关系

资料:

每个质子和电子的电荷电量,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归纳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

展示三轮模型建构的历程,归纳原子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环节五

归纳总结

学生有欲望进一步研究原子结构。

教师概括科学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5),第2题

(1)、

(2)。

2.以“探索原子的结构”为主题,写一篇科普短文,要求介绍原子内各种粒子的特征。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通过动画模拟电子云、观察直观的原子结构模型,感知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体验模型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对比、归纳和角色扮演的活动,深刻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体会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通过观察直观的模型、做游戏等多样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互助合作的意识与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3.进一步完善、理解微粒观,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感受科学研究的曲折性和不断发展性。

4.通过亲身体验原子之间电子转移的过程,感受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体会科学中蕴涵的人文价值,增进化学与学生之间的亲合力。

感知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意识到化合物的形成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关。

离子的形成以及离子的概念;

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重要微粒。

教学环节活动

思考“带电微粒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思维冲突,激发研究兴趣,进入微观世界。

从食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氯化钠是由什么构成?

熔融状态的氯化钠为什么能导电?

介绍离子的存在

复习:

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相关知识。

回忆,思考。

从已有结构中提出新问题:

你想象中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小组讨论、猜想、画图、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

聆听、观看。

介绍科学家的猜想、核外电子的真实运动情况、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理论分析离子形成的

思考、深刻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由氢原子的电子云示意图引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因

说出原子结构模型代表的原子名称。

展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将原子结构模型简化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聆听、记笔记,体会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给出1~20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分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分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总结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小组分别代表氢、钠、镁、氯。

通过电子“交易”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并进行表演。

体会、理解离子的形成

聆听。

教师布置活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

组内讨论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指导。

协助。

启发。

协调。

组间交流得失电子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愿意进行电子“交易”。

分角色表演稳定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归纳离子定义、离子分类,解释熔融态氯化钠导电的原因。

思考、总结。

总结学生活动表现,引导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

1.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的

(1)~(4)。

2.思考: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氢原子和氯原子在达到稳定结构时都想得到一个电子,那么已知的化合物HCl是如何形成的?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

1.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处理公式。

1.通过用老师体重与学生体重计算倍数,类比相对原子质量,帮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的概念。

2.学会“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通过举例描述身边一些相对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通过类比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原子的真实质量这么小,科学研究和计算不方便怎么办?

思考:

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形成思维冲突、激发研究兴趣。

用体重相比,理解“相对”体重的概念。

估算老师体重与某同学体重的相对质量。

借助生活中的

事例理解“相对”

与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

简介化学史,曾经用氢原子的质量作标准。

初步理解相对

原子质量的定义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理解并整理笔记。

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反馈定义的掌握情况。

归纳、表达并整理笔记。

应用反馈:

给出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真实质量,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引导学生发现相对原子质量的特点。

计算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相对质量。

学生进行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

得出结论:

对比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对质量。

原子的质量由哪种微粒决定?

近似处理公式

练习:

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公式。

根据电子和质子的数目确定为锂原子,每个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从图上能看出有3个质子和3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6。

推出近似公式。

根据原子构成示意图,估算其相对原子质量,并推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处理公式。

学生练习。

翻阅书后元素周期表,练习查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查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查阅方法

1个结构:

2个等式:

3种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生归纳总结。

环节六

归纳总结

完成课后习题第3~6题。

课题3元素(第1课时)

1.知道元素的含义,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1.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通过绘制物质构成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1.通过了解元素的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2.通过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现代元素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

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引入:

生活中用到的以下几种物质中含有哪些特别的成分?

Ppt展示

观看、阅读资料。

元素概念的引入

问题一:

人体中元素是怎样分类的?

问题二:

地壳中元素含量居前四位的是哪些?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氧、硅、铝、铁。

将上述分子模型中的原子拆分并收集到一起。

从三种物质的分子模型入手:

氧气、水、二氧化碳三种微粒在构成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

观察有关氧原子和碳原子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氧原子都属于什么元素,你能总结出“元素”的概念吗?

把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核内质子数。

聆听、记录。

现代元素的概念

阅读教材,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回答。

问题1:

说出下列物质中有几种元素,并说出元素的名称。

(H2O、H2O2;

KMnO4、K2MnO4;

FeO、Fe2O3、Fe3O4)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

本成分

问题2:

名为“头孢呋辛酯”药品的化学式是C20H22N4O10S,这种药品由几种元素组成,分别是什么元素?

由五种元素组成,分别是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氧元素和硫元素。

扩展资料:

点石成金

100多种元素组成了

数以千万种的物质,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体验元素在物质世界转化中的特点。

观察并体会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是存在方式的改变,而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转化

课题3元素(第2课时)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1.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环节

活动

PPT展示:

的原子结构图。

回忆元素的定义。

关于元素概念的复习

倾听、记录。

书写规律及意义的介绍。

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请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P、Cl、2S、52C

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性质进行分类。

元素的分类:

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原子的性质对元素进行分类。

元素的其他分类方法:

元素在人体内是怎样分类的?

在地壳中元素含量居前四位的是哪些元素?

氧、硅、铝、铁

观察元素周期表讨论问题

尽可能多地找出1~20号元素的有关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元素周期表结构的介绍:

周期和族的定义。

学生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原子在周期表中排列的规律。

活动四:

巩固练习

应用元素周期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