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670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0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它里面溶有多种物质。

讨论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性质:

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

含水分约90%血浆中还含有以下物质:

A、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多是由消化管吸收而来,经血液运输,供各部分细胞利用。

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占0。

1%,此浓度为血糖浓度,正常人空腹时为100毫升全血中含80~120毫克葡萄糖。

葡萄糖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血液中无机盐的浓度小,为0。

9%,此为生理盐水浓度。

B、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C、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

基中有些与血液的凝固作用有关,一些免疫球蛋白也是血浆蛋白的一部分。

血浆蛋白在血浆中的含量占7%~8%,分子量大,使血液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浓度,除此以外,血浆中还含有氧和二氧化碳。

(3)功能: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2.血细胞

(1) 

红细胞:

A、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B、红细胞寿命一般为120天。

骨的红骨髓可以产生新的红细胞。

C、静脉血一般是暗红色的,而动脉血由于含氧较多一般为鲜红色,这是由于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在氧含量多的地方与氧结合变为鲜红色;

氧含量少的地方与氧分离变为暗红色。

D、数量

成年男子

女子

红细胞

5.0×

1012个/L

4.2×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g/L

E、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叫贫血。

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如面色苍白、头晕、疲乏、食欲不振和心慌等症状。

(2) 

白细胞

A、形态结构:

球状,都有细胞核。

B、数量:

(4~10)×

109个/L

C、功能:

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血小板

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1~3)×

1011个/L

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34页思考与练习1、2、3题

作业:

练习册

(第二课时:

血量、输血和血型)

[复习,导入新课]

1、血液有那些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生结合上节课知识进行回答,教师小结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由此看来,血液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液的多少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否正常的进行。

那么,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呢?

对于失血过多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本31页至33页“血量、输血和血型”。

阅读后小组内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血量?

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

失血多少会对人有什么影响?

2、什么是输血?

输血有何意义?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血型?

基本的血型是那种?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引导分析)

大家阅读完课本后,对于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何感受?

(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

1.血量是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血量的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

一般血量在4200~4800毫升左右,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约400mL)靠自身调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会危及生命。

2.输血: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失血者的体内。

输血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输血意义: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时若血型不符,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3血型: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

[巩固提高]

在生活中常会发生血液缺乏的现象,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结合课本32页“模拟血型鉴定”看一看没有同类型血的情况应该怎样办?

指导学生分析课本33页图表(提示:

“+”表示有凝集反应,受血者不能接受献血者的血液;

“—”表示无凝集反应,受血者可以接受献血者的血液。

(教师板图)

小结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同类型血为原则,紧急的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各类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只有总血量的5%,不会影响健康。

而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法分子以卖血为生,大大降低了血液的质量,同时使一些传染病加快传播速度,因此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自1998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完成课本34页思考与练习4

1、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型、型、AB型和型。

2、输血时一般应以输为原则。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约400mL)靠自身调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会危及生命。

第2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演示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1)动脉:

A概念: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

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

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

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

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观察心脏

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展示(书)心脏的结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

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

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

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

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1)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

(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一分种。

(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

(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

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

(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收缩压?

(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

(5)何为高血压?

何为低血压?

小结

(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

(4)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5)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1.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够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和细胞的呼吸作用这两个过程相联系。

教学过程:

引入:

请同学们列举人体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学生分组讨论)

师:

对讨论结果不过多评价,因初一学生没有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的知识。

可以适当补充实例,如运动、学习、思考问题等需要能量,进而引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食物。

  问题:

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燃烧过程需要什么条件?

会产生什么物质?

生:

燃烧需要氧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人体细胞摄取营养物质怎样释放出能量?

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

演示实验: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一)实验步骤:

1.取大小相同的四个集气瓶,分别标号为A、B、C、D。

2.请一学生将A和B瓶置于室外,打开瓶盖,3min后盖上瓶口。

(学生讨论A和B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成分与空气相同。

3.请一学生取一玻璃管依次插入C和D瓶中,通过玻璃管向瓶里连续地呼气数次,然后盖严瓶口。

(学生讨论C和D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部呼出的气体。

4.将燃着的蜡烛分别放入A和C瓶中(如课本P47图),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5.分别向B和D中倒入10mL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两瓶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实验现象(由学生观察后总结):

1.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时间长。

2.D瓶里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讨论:

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

(学生分组讨论)师:

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

讲述:

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讨论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意义。

(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还可以维持体温恒定。

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思考与练习第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主要是以"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实验为核心,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过程的异同。

所以,在实验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实验涉及的化学知识、方法较多,其中的原理不必向学生过多解释,否则容易使学生迷惑,只需要了解实验现象即可。

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理解肺通气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肺的结构和功能。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过程

引言: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仅需要进食、饮水,还需要进行呼吸,提供能量。

那么人体不停地吸气与呼气是怎样进行的呢?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出示呼吸系统图,请学生自上而下按顺序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师板书: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但外界气体对肺来说不适宜,其原因是:

寒冷、干燥并带有灰尘和细菌等杂质,肺所需要的是温暖、湿润和洁净的气体。

外界气体不是直接入肺,而是经过呼吸道。

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前部有鼻毛,如同一道防护林,能阻挡吸入空气的灰尘和细菌,也可以说是肺的第一道防线。

若有灰尘和细菌闯过这道防线,又会遇到第二道防线。

鼻腔表面衬有一层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粘膜分泌粘液,这就是“鼻涕”,能使鼻腔保持湿润并粘住吸入气体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气体有清洁的作用。

气管和支气管都是由“C”形软骨作支架,使管腔敞开,气流通畅。

管壁里面覆盖有纤毛的粘膜能分泌粘液,又可以粘住吸入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

粘膜上的纤毛不停地向喉部方向摆动,把粘液及其粘着的灰尘和细菌送向喉,继而咳嗽出的是痰。

这可以说是第三道防线。

外界带有灰尘、细菌的干燥冷空气经过这三道防线进入肺就已变成温暖、湿润的洁净气流。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的结构怎样适于气体交换呢?

出示肺泡结构模型,肺在胸腔内,柔软而有弹性。

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不断吸入尘埃沉积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

肺呈圆锥形,左、右各一。

肺是由各级支气管与肺泡组成。

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肺,形成树枝状分支构成细支气管,再分为肺泡管,末端为盲管。

盲端膨大形成许多葡萄似的泡状物,每个泡状物为一个肺泡。

1.肺泡的特点。

(1)数量多:

肺泡总数约为7.5亿个。

(2)面积大:

将全部肺泡壁展平铺开总面积超过人体体表面的50倍,可达100m2。

这为气体交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3)壁极薄:

仅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

(4)有弹性:

肺泡壁外的弹性纤维使肺泡能回缩。

当吸气时,肺泡被动扩张。

呼气时,由于弹性纤维的回缩力量,使肺泡缩小,气体排出,由于肺泡具有弹性,有利于气体交换。

(5)外有毛细血管网:

肺泡外包绕着由毛细血管构成的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的上皮细胞紧贴在一起。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共有1‰mm厚。

这么薄的膜适于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交换,使O2从肺泡到毛细血管内,CO2由毛细血管到肺泡。

2.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可以保证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的气体顺利地进行交换,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概念:

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肺的通气。

2.呼吸运动:

请学生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体验吸气与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做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运动的关系。

(1)肋骨的运动:

请学生自己做这个演示实验,并回答问题:

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是向上还是向下移动?

答:

向上移动。

胸腔的内径有何变化?

前后径变大,左右径同时变大。

胸腔内的体积有何变化?

明显变大。

那么胸腔内的气压有何变化?

胸腔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气体运动方向?

由气压较高处(外界气体)进入气压较低处(肺泡内),这就是吸气。

反之,肋间肌舒张时人体呼气。

(2)膈的运动;

请学生观察并总结:

膈收缩,其顶部稍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也扩大胸廓的容积,肺也随着扩张。

人体吸气。

膈舒张时人体呼吸。

请学生看课本第59页图IV-51和图IV-52。

人体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主要是肋间外肌和膈参与活动。

深呼吸或气急时,不但吸气动作增强,同时也要进行主动呼气,此时肋间内肌也参与活动。

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肺泡的结构都已掌握,这节课我们研究人体内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体内的气体交换

1.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例如:

在书房能嗅到厨房内的炒菜香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请学生观看肺泡模型。

提问:

肺泡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①数量多;

②总面积大;

③壁极薄,只有一层细胞;

④肺泡外有弹性纤维;

⑤肺泡外有毛细血管网。

这样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请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肺血管注射切片。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通过电脑制做的肺泡内气体交换动画软件并讲解。

根据气体扩散原理:

吸入肺泡内的气体,O2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CO2却少。

因此,CO2由静脉血中扩散到肺泡内,而O2由肺泡内扩散到血液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O2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O2结合。

在O2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O2分离。

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O2,经气体扩散浓度升高,所以大部分的O2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动脉血,经血液循环将O2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内。

为了使学生准确掌握基本概念,教师对比肺的换气(通气)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作对比:

(1)肺的通气:

是靠呼吸运动来实现外界与肺之间的通气或换气。

也就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是靠扩散作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由于组织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消耗O2、产生CO2。

因此O2含量比动脉流经组织处的血液内O2含量低,而CO2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

同样根据气体扩散原理,组织细胞中的CO2扩散到血液中,血液中的O2扩散到组织细胞中。

3.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人体呼吸的几个连续过程:

(1)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内呼吸

4.呼吸的意义。

(1)人体利用吸入的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

(2)不断呼气排出体内CO2。

第11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1节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产生的主要代谢废物和排出的途径。

(2)说出排泄的概念以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嗅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来认识代谢废物。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它是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代谢废物。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了哪些代谢废物呢?

它们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来一起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代谢废物的种类

对于人体排泄的废物,同学知道有哪些吗?

尿液、汗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