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4575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二首

朝代:

唐朝

作者:

王翰

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

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⑴蒲萄:

同“葡萄”。

⑵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

尽。

⑶胡笳:

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

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

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

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

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

“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

“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

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

“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其二,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

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

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

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

凉州词三首·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翻译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风林关:

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

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

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

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恩泽:

恩惠赏赐。

凉州:

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

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赏析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元稹的《西凉伎》也说:

“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

“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

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

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

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

“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

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

原因在哪里?

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

“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

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

后一句直指原因:

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

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

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

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

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3

凉州词二首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

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欲:

将要。

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

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

你。

征战:

打仗。

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

尽。

胡笳:

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

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

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鉴赏

其一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

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

“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

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

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4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一门关。

凉州词注释

凉州词:

《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

”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万仞:

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羌笛:

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

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玉一门关:

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凉州词翻译

九曲黄河向西扶摇直上,远远地、高高地伸到白云之间,隐隐约约,有一座孤城,背倚着万仞高山。

不要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曲子,既然春风吹不到玉一门关外,杨柳自然也就不会返青吐绿,还怨它有何用?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陽,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卒于官舍。

王之涣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一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为历代所传诵。

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戍边条件之艰苦以及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

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两人诗句的不同点一方面在于:

李白的目光是由远而近,写的是来势迅猛而又无法拦留的一种动感流逝;而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故而展现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

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诗作中渗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怀:

上下句贯穿起来看,李白的诗句流露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在个人心智上的是放弃,有以酒消愁的颓废;而王之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则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因此,诗人在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和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之后,紧接着便由景及人,重笔渲染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一门关。

”春风吹不到“玉一门关”,杨柳就不能返青吐绿,就一抽一出新枝,就不能折杨柳新枝以寄托情思,羌笛还有必要吹奏那悲凉伤感的曲子吗?

诗人在此不说戍边将士思家怀乡,而以“怨杨柳”喻之,实在是绝妙无比。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将生怨恨,眼下“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皆为枉然,因而作“何须怨”,根本就没有必要“怨”。

虽说只不过是一句宽慰,然而这种宽慰着实含蓄而又委婉,深沉而又炽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堪称边塞诗之绝唱。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5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译文

精致的酒杯中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将要开怀畅饮之时,忽然,琵琶声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消息。

如果醉倒在沙场上,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注释

①凉州词:

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②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③欲:

将要。

④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⑤催:

催人出征。

⑥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⑦君:

你。

⑧征战:

打仗。

赏析/鉴赏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

“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

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

“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

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

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

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

“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

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6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凉州:

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

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

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

催促。

5.沙场:

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

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7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

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

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

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

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

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

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

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

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

何必。

何须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