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80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你买过些什么?

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

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

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

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

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

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

(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

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 

三、操作体验,感知1千克

1千克

物品

苹果

鸡蛋

黄瓜

数量

1、活动:

小组合作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个?

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交流。

质疑:

为什么一个小组称出一千克鸡蛋是16个,而另一个小组称出一千克鸡蛋是17个?

2、掂:

轮流掂一掂秤出的一千克的物品,闭上眼睛感受一千克有多重。

3、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比1千克重还是轻?

小组4本数学书摞在一起呢

4、拎一拎自己的书包,比1千克重还是轻?

5、说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

抱一抱。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1.想想做做1

谈话:

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

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千克的认识》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千克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9-32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千克的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

“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1千克的感知,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常见的秤等。

根据学案认真进行课本预习、带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猜测、操作(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等)、比赛、交流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计理念:

“认识千克”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但它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所以物品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

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品质量单位的认识与体验?

课前每个学生一份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指导,自读课本或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掂一掂、认一认、称一称、询问调查等一些活动,先积累一些有关质量生活体验,对1千克物品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候再学习新课,就容易多了。

四,教学环节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感知1千克有多重。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

激活经验,体验“轻重”。

比轻重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课始设计让学生比两袋食品谁轻谁重,有什么办法?

用这个问题抛砖引玉,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比较的方法:

“掂一掂”和“称一称”,接着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具切身体会。

二:

提供机会、认识千克。

1、认识秤“

由谈话:

“刚才有的同学还想到了用秤“称一称”的办法”,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

学案中我设计了把认识的秤名称写在书上,这样在同桌交流时就会有话说,多媒体出示各种秤,抽生给全班介绍时学生就会积极来展示自己。

2、认识千克

先由谈话“不同的秤可以称出不同的物品有多重,物品有多重也是指物品的质量,那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呢?

”引出课题:

认识千克。

再让学生通过课本“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3、认识台秤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台秤,说说在台秤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了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加深对台秤的认识。

渗透多退少补的方法。

三、操作体验,感知1千。

认识1千克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了五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第一层次:

猜:

让学生猜一猜:

刚才这一袋红枣是几千克?

第二层次:

称:

让学生称一称这一袋红枣是几千克(1千克),问: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三层次:

活动:

果冻

第四层次:

掂:

闭上眼睛掂一掂秤出的一千克的物体,感受一千克有多重。

第五层次:

游戏:

听指令(看谁做得快又好)

1、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比1千克重还是轻?

书和文具盒一起呢?

2、小组4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比1千克重还是轻?

估计重几千克?

抽小组验证。

3、拎一拎自己的书包,比1千克重还是轻?

4、说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千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感知1千克有多重,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

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去体验。

作为老师,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猜一猜、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情境中充分去感受、体会。

四、应用拓展,深化认识

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完成做想想做做1、2题,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净含量”、“载重量”的含义。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问: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读一读“你知道吗?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的物体。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这节课我在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

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示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后.再通过称称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各种学生带来的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

观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重量的知识。

介绍各种称的名称及称量规则;

演示称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教学困惑和建议:

1.由于学校没有各种秤的教学用具,至使好多称物品的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盘可以帮助我们教师突破难点和使一些过程动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