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64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

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

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

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

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

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

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探究点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分组观察,教师指导。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探究点三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

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

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探究点四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

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

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凸透镜成虚像

三、板书设计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四、教学反思:

本节的新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和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成像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

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近视镜与老花镜是生活中的透镜,课堂上增加这个动手实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第一部分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

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

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

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

对光起会聚作用;

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

实像物体异侧;

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u)

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距(v)

应用

u>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v<

2f

照相机

u=2f

等大

v=2f

u<

放大

v>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

f

虚像

透镜同侧

u

放大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

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

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

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量程:

35—42℃分度值:

0.1℃用法:

离开人体读数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

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