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381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

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

再换回苏木、胡椒等。

这反映出当时

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

C.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

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A

材料反映了郑氏集团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往来贸易,这反映了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故A正确;

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故B错误;

郑氏集团的贸易行为不能说明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故C错误;

地方割据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

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B.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挽救民族危机重要性,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5.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C.富国强兵已成为社会共识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详解】《申报》的连续报道使中法战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但并不能反映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故排除A项;

《申报》的连续报道使中法战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说明报纸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所接受,故选B项;

人们是关注中法战争,但并不能体现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C项;

《申报》对中法战争的报道也无法说明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排除D项。

【点睛】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6.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

“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

”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革命是人民广泛参与的人民大革命,由广州北上。

材料中描述的正是,故选C;

五四运动主要限于北京和上海,排除B;

A主要是武汉,排除A;

D不属于革命运动,排除。

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

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

这一转变

A.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反映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C.适应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是为了团结抗日,适应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中是针对“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涉及国民党,无法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A项错误;

材料中“1931年”至“1935年”间,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故B项错误;

1949年,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与材料中“1935年”不符,故D项错误。

8.下图是《人民日报》关于某主题的报道数量统计。

该主题应是

A.国内农业生产状况

B.苏联的体育活动

C.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D.欧洲一体化进程

【详解】根据图中内容可知,1966年至1979年对该主题的报道大幅度减少,这种情况明显不符合中国国内农业的生产状况,故排除A项;

五六十年代开始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由此开始减少了对苏联相关情况的报道,所以1966年开始大幅度减少的报道主题应该是苏联的体育活动,故选B项;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在六七十年代也呈现加快趋势,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自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并爆发冲突,从而引发了中苏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情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9.柏拉图指出:

“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分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据此,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

A.丝毫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

B.导致雅典城邦国家的衰弱

C.压制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容易造成国家管理的无序

【答案】D

材料的意思是说雅典的民主政治绝对的平等不断很多,没有政治经验的人也可能管理国家,会带来灾难,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错在“丝毫没有体现”;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会导致国家衰弱和公民参政的积极,故BC项错误。

材料“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0.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

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

B.近现代法律只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材料“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说明罗马法具有适用性,故A项正确,CD项错误;

材料的是古罗马法的影响,故B项排除。

11.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B.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D.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与材料中“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A项错误;

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但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B项错误;

宇宙运行的奥秘是科学而非个人的解放,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C项错误;

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的主体地位,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D项正确。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2.威廉三世时期(1689-1702年),内阁成员遴选权属于国王,也只需对国王负责。

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议会出台一项规定,规定只有两种身份的才能出任内阁大臣:

其一是拥有贵族头衔并且是上院议员,其二是下院议员。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

B.国王已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完善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机制

D.建立了议会与政府间的有机联系

【详解】从国王可自主选择内阁成员,到议会出台规定只有上、下议院的成员才能成为内阁成员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被削弱。

同时议会与政府间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与共识,建立了联系机制,故D项正确;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是1832年议会改革,故排除A项;

国王统而不治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而这一时期国王仍有一定的遴选内阁成员的权力,只是受到议会的限制,故B项错误;

英国不实行三权分立,故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

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

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

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

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

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

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材料二罗伯特·

欧文,1771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

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

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

他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禁止使用童工,取消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尽力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他创办了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校,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度。

欧文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积攒了一大笔钱。

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

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从英国来到美国。

他在印第安纳州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

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根据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

第一卷》和《欧文文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和欧文各自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载和欧文都探索了理想社会,分析两者的异同。

【答案】

(1)张载:

儒学危机和三教合一的趋势;

商品经济繁荣对民俗民风的冲击;

土地兼并严重。

欧文:

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

工人生活悲惨。

(2)异:

①方式上:

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在儒家经典中寻找理想社会;

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

②内容上:

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

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前提:

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

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

同:

两者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空想);

两者都充满了理想色彩;

都强调天下大同(为公);

都重视实验验证。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空想社会主义。

(1)问,张载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依据材料“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结合时代背景得出思想上儒学出现的变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习俗造成了冲击;

依据“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

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得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

欧文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依据材料“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出现;

依据“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得出阶级矛盾尖锐,工人生活悲惨。

(2)问,不同点,依据材料“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得出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寻找理想社会,依据材料“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得出欧文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

依据材料“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据材料二“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得出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联系时代背景得出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

相同点,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他们实验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得出其相同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历史》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三十多年来,美国史研究成为世界史学科的重中之重。

截止2012年,共刊载526篇美国史论文,约占《世界历史》发表论文数的近八分之一。

下表是对美国史论文发表的统计: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三十多年来美国史研究的变化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

【答案】【示例】趋势:

三十多年来,我国对美国史的研究从外交史、政治史入手,并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开启了美国史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决定融入世界,美国史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1979年中美建交,此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史、政治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经济史等略有涉及。

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因此城市史、经济史、移民史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史、经济史的研究较热;

随着环境恶化问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桎梏,学术界也开始重视环境史的研究。

由此可以得出,三十多年来,我国美国史研究从外交史、政治史入手;

进入90年代,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政治、外交等主题,研究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研究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我国对美国史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论文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是研究的领域增多,特别是对美国的研究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如,在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和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对美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交和政治方面;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对美国的经济史、城市史、移民史等内容关注增加;

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史、经济史的研究更加深入。

所以我国三十多年来美国史研究的变化趋势一是数量的变化,二是研究领域的变化。

根据相关内容确定主题,史实引用得当,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绚私的新制度。

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1)背景:

①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出现一些弊端;

②宋代“重文轻武”,实行“文治”,重视科举考试。

内容:

①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设特奏名和恩科;

②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将录取权收归皇帝;

③加强保密措施,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舞弊现象;

④改革考试内容,重视实际学问的考查。

(2)影响:

①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②完善了科举制度;

③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加强了皇权。

地位:

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详解】

(1)根据“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改革科举的背景主要是针对隋唐以来科举制中出现的弊端进行纠正,宋代“重文轻武”,实行“文治”,重视科举考试等。

根据材料内容,可从录取范围、考试制度、保密措施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上对科举改革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2)对于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皇权等;

宋代的科举制改革,使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影响深远。

言之成理即可。

1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

(9分)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

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

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分)

评析: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5分)

(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着重于对材料的概括与理解。

本题主要是对的过当时社会背景的概括,材料中已经明确给出。

从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可总结背景是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

从“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可总结背景是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

在回答时,要注意对德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说明。

德国统一后建立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政体,可总结背景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且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广泛传播,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

回答时还要注意问题的焦点,问题焦点在哪里要重点说明。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俾斯麦的措施就是两条,一是刚性措施,一是慰安措施。

刚性措施就是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慰安措施就是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对这种政策的评价主要针对它的利弊,以及产生的影响。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作用,针对政策“双管齐下”的特点,着重说明他对德意志自身发展的意义。

针对他政策上的不足也要加以阐述。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俾斯麦的铁血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