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181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1)

(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

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

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

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

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

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

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

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

中国位于哪个分区?

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

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

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过渡:

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

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

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

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

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

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

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

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

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

请大家在图上找出:

里海、贝加尔湖、死海。

(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知道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特点是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和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一、位置

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

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

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巩固练习:

亚洲有哪六个分区?

作业:

必作题:

写出亚洲的地理集锦。

选作题:

记住亚洲的主要地形和河流

 

第二节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提示:

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

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

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

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第二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气候特点及成因

气候类型及分布

亚洲有哪些气候特点?

给气候类型图。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日本》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6个小标题,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东亚岛国”部分可由学生读图引入。

根据教材P.66活动题,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

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点击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学生印象。

计算题除按题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约为336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千米外,还可以请同学迅速计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从而得出思考题“人稠”的答案;

至于对“地狭”的认识,可采取计算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领土面积的25倍多而获得,也可投影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轮廓及面积数据,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感性的认识。

而后稍作小结即可。

我国省级行政区湖南江西甘肃云南

面积(万平方千米)21.216.73939.4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骤:

1.在七年级上册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2.找出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位置。

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描绘出“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过程。

阅读资料“富士山”,加强学生印象,补充日本国的两个别称:

“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

最后在图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

关东平原。

需说明的是:

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狭窄的平原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引导学生由此推断出日本的水能资源丰富。

“温湿的气候”部分可用纬度相近的东京和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东京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丰沛且季节分配较均匀。

因此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在教法上,可向学生出示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计算气温年较差,计算两地年降水量差。

或者投影自行设计的东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并辅之以学生读图——计算——得出结论。

最后补充说明:

在此气候条件下,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东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参照我国隋唐时历史,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也可适当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书籍,让学生看看日文中的众多汉字。

“发达的经济”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按以下步骤讲述:

1.讲述日本经济概况。

强调其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经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如此发达?

附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比例和世界排名:

2.承转:

日本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更重要的是国内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工业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

进一步说明日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疑惑感,激发求知欲。

附日本主要工业原料进口量占原料需求总量的所占百分比:

3.由学生探讨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采取小组讨论、综合得出:

①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

②科技发达;

③劳动力素质高;

④管理效率高。

强调自然地理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接着指导学生读图3-6,点明日本“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类型及贸易对象。

4.讲述日本的工业时可先由学生列举所见到的日本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或品牌(农村地区可由老师将著名的日本工业产品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讲述日本的农业时可以联系日本的地形特点进行。

5.日本的渔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学生一般了解的知识,可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补充材料获得。

6.本部分内容的编排体例采用“总一分”式,讲解时注意知识的排列特点和内在逻辑性,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主要城市”部分较详细叙述了日本首都东京的城市职能和规模。

讲述时可结合日本的港口进行介绍。

此外,也可由同学们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举办小型展览。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1、山地丘陵众多

2、火山地震频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2、出口贸易

3、工业和农业

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第二节东南亚

教学要求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的人口构成情况;

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

5.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结构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

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

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

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运用文字和地图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从纬度位置来看,东南亚的大部分位于北纬10°

~22°

之间,地处热带。

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

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从相对位置来看,北连中国大陆,南临大洋洲,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教材在活动1中提出的读图要求,目的就是通过读图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东南亚位置和范围的了解。

在活动2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加深对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2.教材在第二部分“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内容中,联系气候、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居民生活习惯、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突出了东南亚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特色。

利用“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介绍了东南亚的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

在活动1和2中,要求学生掌握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分布,两种热带气候的特征以及主要区别。

在活动3中,要求学生看图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在一天中的天气过程。

活动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3.教材在第三部分“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内容中,概括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第二是中南半岛的河流水文、地貌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第三是中南半岛的大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等。

与这部分教材相配合的活动中,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中南半岛著名的河流,判断河流的上游和流向,特别是发源于我国的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在我国分别叫做怒江和澜沧江,前者属于印度洋水系,后者属于太平洋水系。

然后,找出中南半岛五国的首都,并且说出附近的河流名称,完成填表内容。

第2题要求学生将世界和我国的城市分布与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做一个对比,得出世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且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与弊。

城市沿河流分布,从有利条件方面看,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设用地,能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能够利用河流提供水运方便,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还能够利用廉价清洁的水能资源等;

从不利条件方面看,河流水患会对城市造成损失,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随意排放,会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等。

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辩证方法。

4.教材在第四部分阐述的主题是“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首先,明确指出东南亚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然后,利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柱状统计图,说明了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并且利用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了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以及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最后,教材指出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教材在结尾部分介绍了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运输,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新、马、泰等国的重要经济来源。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引入】

1.旅游情景方式引入。

设计到东南亚旅游的情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知道著名的狮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吗?

你知道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一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了。

2.读图方式引入。

引导学生读“中国政区图”,找到我国的云南、广西两省区,请学生回答与我国云南和广西边境接壤的邻国是哪几个?

这些邻国位于什么半岛上?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总称东南亚。

3.提问方式引入。

针对有关东南亚的问题提问,如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哪里?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是哪里?

4.电教辅助方式引入。

根据学校条件,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如地理投影、地理录像、地理电脑课件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5.风土人情内容方式引入。

介绍有关东南亚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十字路口的位置】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国家”,首先明确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完成活动1中第2小题内容,特别要求明确马六甲海峡的位置,是在马来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

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完成活动2内容。

教学中可以设计几条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海线,如我国的远洋货轮从上海港出发到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航海线,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航运路线等,特别要强调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在明确了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其所跨的纬度,要重点强调东南亚地处热带地区,为后面讲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做好铺垫。

然后,完成活动1中第1小题和第3小题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海陆分布情况,众多的临海国和岛国,并且分清哪些国家位于中南半岛,哪些国家位于马来群岛,为后面讲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和特点,两种热带气候的差异做好准备。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读图6.10“亚洲的气候”,完成活动1的内容要求。

这里有两处需要强调,一是马来群岛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二是马来群岛中的菲律宾群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完成活动2内容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然后读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将两种热带气候的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在年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上的差异。

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上午6点日出,下午6点日落),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3.读图7.20“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图7.21“东南亚的梯田”、图7.23“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图7.24“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农业生产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形成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特色的直观印象。

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说出东南亚的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4.东南亚的农业为什么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可引导学生侧重气候条件,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产特点、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居民生活习惯、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影响东南亚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读图7.28“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完成活动1第1小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判断中南半岛的山脉走向和河流流向,得出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

然后,让学生观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分析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差异,明确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下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