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09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文档格式.docx

2.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3.课外活动:

游览本地一处景点,简要介绍其特点。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湖南郴州市六中 张 慧

《周庄水韵》叙写了作者多次游览同一景点的不同感受,景因时而不同,情因景而丰富。

教学时,应巧妙指导学生细致深入地品读文章,引领学生走进周庄,体悟其独特的美感。

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活动,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品析重点词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

1.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运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抒发对景致的感悟。

3.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描摹技巧上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对重点语句做专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四、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五、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的游览时间、所看景致、所获感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碧水环抱,条条小河流清水,座座石桥显古韵。

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

1.默读一遍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句。

2.交流学习字词的成果,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列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和最突出的感受。

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再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时作者是如何表现夜色中的水韵的。

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提升

1.重新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①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②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③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七、拓展延伸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吴欣歆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

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短、新、快)。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

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

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

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

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

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

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

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

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

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

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课外学习活动:

搜集不同报纸报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较其表达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吴欣歆

本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画面感特别强。

本文适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

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

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

(1)从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切入

①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思考:

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应该删去哪些内容?

②探究讨论:

删去的这些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请同学们概括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

(2)从文中的“特写镜头”切入

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并为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特写镜头”呢?

③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这一事件的意义,在每一个镜头后面作者都有精当的评论,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找出评论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义。

④请同学们结合镜头与评论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旨。

(3)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的题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题目。

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②阅读分析:

文章用了哪些“特写镜头”来表现题目的含义?

③探究讨论:

在表现当天的事实以外,文章还写到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1)帮助学生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2)帮助学生总结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在讨论交流中完善。

介绍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中外新闻特写名篇赏析》(李小林、白庆祥编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篇目写一则读书笔记。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 君

本文虽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但是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蕴涵的政治意味比较浓,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

文章语言也略显文言化,与记叙文的跨度较大,建议不作为第一篇课文学习。

1.了解文意,理解议论文中的叙述的作用。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2.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

/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

/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

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

思考:

毛泽东为什么要写《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用意何在?

(二)整体把握

1.从中心句切入

(1)全文四个自然段,请大声朗读,并且找出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

(2)运用提炼句子主干的方法,进一步提炼中心句的要点。

本文按分—总的逻辑思路展开,每段文字都有明确的中心句,这使全文结构清晰、中心集中。

2.从夹叙夹议的写法切入

(1)同学们合作,分别朗诵各段记叙和议论的句子。

(2)大家比较一下记叙文中的叙述和议论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记叙文中的“叙”要生动、具体、细致;

议论文中的“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要简明概括。

3.从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切入

请同学们细品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1)词语的选用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比如“不远万里、以身殉职、极端的热忱、精益求精、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2)修饰词语的运用很有表现力,比如下边加着重号的词语: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无不为之感动/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仅回过他一封信/我是很悲痛的。

(3)修辞方法的选用:

比如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突破

1.通过朗读来感受本文的特色

(1)一读:

截取全文中心句,构成一篇简短议论文。

体会议论文的思想精髓。

(2)二读:

找出全文记叙性的句子,构成一篇白求恩的小传。

体会记叙的作用。

(3)三读:

读出文中运用了论证方法的句子,比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句子,体会议论文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的。

(4)四读:

读出全文的总结句,体会议论文的号召作用。

2.通过朗读来感受本文作为悼词的特点

自选自读自品:

最感动我的句子、最有文采的句子、最有力量的句子、用词最有表现力的句子……

扩写句子:

和平年代也需要白求恩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也很多。

请充实例子,扩写全文最后一个句子,使这个句子成为一段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有着现实意义的抒情文字。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深刻的人生道理,但作者娓娓道来,以灵动和机智的说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人既深受启发又如沐春风。

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议论文语言的揣摩品味和哲理语言的积累上。

1.欣赏和积累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2.正确认识人生苦与乐的关系。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整体探究

速读全文,勾画出以下句子:

(1)每一段的中心句。

(2)回答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的句子。

(3)概括总结全文的句子。

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名句切入

《最苦与最乐》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请你选择其中你觉得最有启发性的句子,整理成“《最苦与最乐》名言录”,背诵并探讨。

3.从语言表达切入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设问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会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段落的语气助词,品味凝重中的轻灵色彩。

(4)“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会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仿词。

(与“苦乐循环”“尽责任”联系起来分析。

1.揣摩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难句,补充部分内容帮助学生认识。

例: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

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揣摩仿写精妙句子。

体会下边句子的妙处,尝试仿写:

(1)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

(2)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3)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

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2.课外查阅梁启超的文章(比如《敬业与乐业》)。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8期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

浙江宁波蛟川书院吴晓岚张佳音浙江湖州一中陈摇瑛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节选,安排在单元第一篇,具有极强的教学意义,对于如何阅读小说、品味小说魅力,意义重大。

教法上应以朗读体会、讨论探究、比较鉴赏为主。

1.熟悉本文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内容。

2.感受鲁提辖疾恶如仇的形象特点。

3.分析本文人物描写尤其是行动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一)导入

用《好汉歌》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

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明确:

《好汉歌》,《水浒》。

这么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梁山好汉的豪情侠气。

(二)整体感知

1.切入点一:

创设情境。

请一学生谈谈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尤其是“花和尚”鲁智深。

2.切入点二:

解题切入。

让学生解释“鲁提辖”“镇关西”,并回答哪个是主要人物。

3.切入点三:

从情节要素切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内容。

师: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把握人物形象至关重要,而人物的性格通常是在情节发展中展现出来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本文的情节也是这样,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再结合题意可设置问题提示:

“打”是核心,鲁达为什么要打?

怎么打?

打的结果如何?

精读高潮部分,分析本文行动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感受鲁达鲜明的性格。

1.激情朗读突破。

最好是个别朗读,注重读出感情色彩与叙事节奏,体会字里行间鲜明的爱憎之情、对于惩恶扬善者的敬佩之情。

2.问题突破。

给你印象最深的文字是什么?

说说理由或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体会,自由讲演,博采众长。

3.写作方法突破。

教师引导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

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

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关于“打”这一行动,作者就从打人者、被打者、目击者等角度作了或直接或间接的描绘。

(1)从正面描写切入:

分析这三拳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这是阅读小说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哪些段落描写鲁提辖的“三拳”?

请在文中找出。

听课文录音,精读16—18段,出示投影。

然后从打前骂、打的位置、打的结果、郑屠的反应、描写角度、比喻的修辞等几方面逐“拳”分析。

(第一拳由教师对照题目示范分析,分析后板书;

第二拳、第三拳由学生自己分析,指名回答后板书。

第一拳:

打前骂:

    ;

打的位置:

打的结果:

比喻:

描写角度:

  

第二拳:

第三拳:

  

(2)从侧面描写切入:

分析目击者店小二的三次反应。

第一次:

看到    ,店小二        

第二次:

第三次:

(3)从讨论详略处理切入:

如果将这一片段的内容略写成“鲁达只三拳就把个郑屠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好不好?

为什么?

4.从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切入:

把每组前后两句的动词调换一下,行吗?

(1)鲜血迸流——乌珠迸出。

(2)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四)鼓励学生进行高级口语交际活动(供选择)

1.复述活动:

为了进一步感受鲁达的鲜明个性,请学生对照板书和课文插图,尽可能用原文语句进行复述。

2.听评书《水浒》,学说书。

可以补充介绍《水浒》成书的经过。

在学习中激发乐趣,培养情趣。

课外阅读《武松打虎》。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