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082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丹东宽甸二中1819学度高二下学期学期初摸底测试语文Word下载.docx

极为个别的特别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以后,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盼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以下关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学作品中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进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B、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进展中的艺术展现,事实上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达,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C、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可不能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D、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

2、以下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为哪一项

A、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B、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

C、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确实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特别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D、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展现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的突破常规的难能可贵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

3、依照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表现人生的苦恼、痛苦与无望,抒写生活苦恼、工作苦恼、家庭苦恼的作品是不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否那么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峻的“精神萎靡症”、“颓废无望症”。

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会阻碍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D、将现实的变革进展予以艺术化展现的文学创作要注重表现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阅读文,完成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能够治国乎?

”对曰:

“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能够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

“陛下闻鼓乎?

其声一而已。

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能够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4、以下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 

饵:

诱饵

C.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 

大:

欣赏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以下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以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因此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闻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那么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文言阅读中划线的句子。

〔9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3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3〕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

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

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8、上片勾勒出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从哪几方面描写?

流露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7分〕

9、有人说此词“结笔品格自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一下。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那么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知音

余显斌

雪,特别大,夜特别静。

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

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

风吹来,浑身特别冷。

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逝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

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

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

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伙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

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

剩下一些,放在那儿。

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

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特别是感激。

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特别久,女孩醒悟过来,赞美,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

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

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

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

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

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

显然,是饿的。

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

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

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

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

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

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

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

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

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

今天,我给你拉。

你——如何明白?

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

在那个人世,能观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

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

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

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确实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

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

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明白。

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

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

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明白是我,什么原因不恨我啊?

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

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

然后,拿起二胡。

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以下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能够得知,瞎子师傅的知音特别少,只有他弟子一人,因此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小说中记叙的小女孩是一个次要人物,她赞美瞎子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反映出瞎子师傅的琴技高超。

C、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特别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的叩头,如今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如今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能够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

〔2〕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缘故以及弟子一直跟随瞎子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似突兀,实那么前文差不多为那个结尾作了铺垫。

请结合小说情节举例加以说明。

〔6分〕

〔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

〔4〕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分别是怎么样的人。

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发。

〔8分〕

【四】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老足迹:

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特别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久的精神灯塔。

”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许多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

他说:

“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那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

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

他对我最大的妨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唐史》时,差不多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时,季老发明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

他的喜怒哀乐基本上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亮,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儿表达得十分醒目。

假如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

假如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那么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离别。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爱的知识分子是:

质朴,淳厚,诚恳,平易;

怀真情,讲真话;

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特别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要紧缘故。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尽管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然而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

“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

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1〕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妨碍之大。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明新奇的东西就会特别快乐。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确实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因此报考了北京大学。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说:

“他是北大人永久的精神灯塔。

”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妨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什么原因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第二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以下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圣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B.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因此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一些老师担心,假如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特别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1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9·

11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通讯稿。

B.新版《红楼梦》、《西游记》未播先热,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造型几乎颠覆了大部分读者对原著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是因为来自于对名著翻拍的普遍关注。

C.教育何时走出工具理性,淡化功利色彩,才可能回归教育促进人全面进展的本质;

只有如此的教育才能真正对准人本身,给每个受教育者健康的身心与健全的人格。

D.郎咸平认为中国经济泡沫的产生,要紧是因为特别多企业家,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家,把本该投到实业的资金投人了股市、楼市。

1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境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廓、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确实是一诗一般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因此基本上那么感人。

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⑥①⑤②④③B、⑥⑤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③④⑥⑤

16、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将横线处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4分)

感激养育你的人,因为他给予了你生命;

,感激损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

感激令我们变得成熟,成就辉煌。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人皆有进取之心。

干部盼望职务进步快一点,能够理解,①想得过多,②不可取。

领导职位本来确实是有限的,一个干部能否提拔、什么时候提拔,③要看个人的素质和条件,④要紧的是要看工作需要、领导班子结构、职数是否空缺等等。

每个干部必须想明白那个道理,放平自己的心态。

服从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和群众选择,是干部对待职务安排应取的正确态度。

⑤总是自我设计,老想着如何“升级进档”,⑥会心理失衡,就可能犯如此那样的错误,⑦走上跑官要官、花钱买官的歪路。

【五】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从前,在森林里有一只云雀。

有一天,它在唱歌时遇到了一位手提盒子的农夫,那个盒子里装满了虫子。

云雀拦住他问道:

“你的盒子里是什么?

你要去哪里?

”农夫回答说,他捉了特别多虫子,想要拿到集市去换些羽毛。

云雀听后就说:

“我有特别多羽毛,我拔下来一根与你交换吧!

如此能够省了我找虫子的力气。

”因此农夫把所有的虫子都给了云雀,作为交换,云雀给了他一根羽毛。

第二天,依旧同样的交易。

第三天,第四天……直到云雀一根羽毛也没有的时候,它再也不能飞了,更不能去找虫子吃了,它看起来丑陋无比,也不能唱歌了,特别快,它就死了。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许多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A〔B偷换概念,“文学艺术超越性”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C答非所问,不是对“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

D“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文中无据。

2、C〔表达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来源于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文学超越性的一面。

3、D〔A表现人生的苦恼并不与“艺术的超越性”违背,但不能“着力表现”。

B以偏概全。

原文是说“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导致的后果。

C表述太绝对,原文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会产生此结果”。

4C〔A字:

人的表字;

B饵:

设诱饵;

D徒:

同一类的人〕

5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

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

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6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7、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却不被功名利禄所玷辱(“遭”1分,“不污于荣利”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

唐明宗祖庙名遨,因此世人以其表字相称。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

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

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

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因此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

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

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