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8361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bfldn教材解析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这一模块与本课程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它与必修3《文化生活》的关系。

陈老师,赵老师,您们好!

我们知道,《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要求新增的模块。

可以说,在高中课程改革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中没有设计过专门针对“公民道德与伦理”的有关内容。

陈老师、赵老师,您们认为,增设这一模块的现实意义及价值何在?

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教育呢?

【陈瑛】我想,要解释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人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门课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过:

“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东西”。

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

而要做任何事,也首先是要依靠人,以人为本。

教师,不但本身是人,而且是从事培养人、教育人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就是说老师是要抓这个“本”的。

那么,从哪里抓呢?

从灵魂抓。

人的“灵魂”是每個人的关键和中枢,它是指挥人、支配人的。

每个人的灵魂是一个整体,当然有知识,有情感,有意志,也有智慧,有审美,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道德。

道德存在于,或者说体现在知识、情感和意志中;

存在并贯彻在智、体、美之中,影响甚至支配着智、体、美。

可以说的本之根本。

我们的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的学问。

【赵聪】各位老师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除了睡觉以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跟道德有联系!

比如每位老师,早晨睁开眼睛,必然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家人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涉及家庭道德。

出了家门上班,就进入了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开始遇到公共道德问题。

比如,不能随地吐痰、随便踩草坪,上下车要排队,扶老携幼,遵守公共交通秩序,这都是社会公共道德。

进到办公室就是进入了职场,又必然会遇到职业道德问题:

怎样克尽职守?

怎样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如何恪尽职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可以说,道德是从古到今,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事情。

道德跟我们生活联系得特别密切,无论什么工作,什么生活,如果缺了道德,就好像缺了生命,没有了魂,黯然而没有光彩。

有了道德,这一切立刻就会显出光彩来。

比如,家庭生活里有了道德就会变得很温馨。

社会生活也是,公共生活领域里有了道德,到处是文质彬彬的君子,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和谐舒畅。

无论什么工作、什么事情,发挥了道德的作用,只要跟道德联系起来,这些工作和事情就会办得顺利而有成效。

因此,伦理道德历来是全人类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戴颖】的确,西方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一直到现在,都很尊重道德。

我们中华民族更是道德文明大国,从一定角度上讲,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道德文明,或者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文化。

我们国家现在要建设,建设什么?

要建设物质文明,要建设政治文明,更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中国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从哪儿做起?

其中一个重要的着手点,就是建设我们的道德文明。

道德问题极其重要。

【陈瑛】说起伦理道德的重要,我们更需要从它的历史意义到时代意义,从一般的认识到具体的、更深刻的认识来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包括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到对国家和民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意义。

首先,伦理道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

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也不能像小说中的鲁宾孙,永远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必须生活在社会上,必须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决定了人不能没有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伦理道德。

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维系。

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可以说概莫能外。

【赵聪】第二,我们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作为精神支柱。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夺得独立解放,建立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了革命道德。

今天,世界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更是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人们经历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人民应当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崇高的精神素质、端正的思想作风,这是保证我们顺利前进、夺取胜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基于这一点,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自己的干部队伍、广大党员以及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许多有关规定,发表了不少重要文件。

特别是在2006年春,胡锦涛提出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要从这里入手,提高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以及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戴颖】刚才陈老师和赵老师从一般意义上为我们解读了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那么,我们今天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对于高中学生又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陈瑛】我们知道,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通过实践才能把握的,而未成年人是学习把握道德的最好时期。

古人有一种迷信,似乎道德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什么乌鸦反哺,乳羊跪恩,似乎连动物都已经懂得道德,这是不对的。

道德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只有人才能学习和把握道德。

高级动物当中,虽然也许有一点类似道德的行为,但是也不过类似而已,并不是真正具有。

人们之所以宣扬动物具有道德,不过是作为一种“比附”,或者是一种愚昧,为了说明道德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道德是一种建立在高级思维的基础上的自觉性的活动,只有人类才有这么发达完善的大脑,能够进行思维;

只有人类才会进行实践活动,能够具有自觉能动性;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确是“万物之灵”。

【戴颖】的确,学习并且把握道德,确实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在青少年时期,尤其要学习,努力学好,那么,道德对于青少年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呢?

【陈瑛】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一般未成年人对于道德知之甚至少,不像成年人,或者老年人,已经在生活实践中懂得了许许多多道德,及早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一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诚然,人的真、善、美都重要,青年人应当“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应当有知识、有本领,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在这些因素之中,道德又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了它,其他的一切就有了基础,有了保障,有了生机与活力;

而如果丧失了道德,就丧失了灵魂,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赵聪】人的道德教育和修养,正如植物生长一样,也具有节律性,在未成年时期最适宜进行道德教育,此时的效果最好。

青少年时期接受的道德知识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而我们这些专业的德育教师,更应当自觉担负起这个使命。

我们正是在决定学生们成长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高中阶段,进行对其一生命运具有关键意义的伦理道德教育,而且,这是人的一生中学习道德的最好时刻。

正如小麦在返青时浇水施肥,对于它的丰收具有关键意义。

所以说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而且光荣。

【戴颖】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说,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德、智、体、美应当全面发展,而德育无疑应当放在首位。

且不说,不抓德育就会使教育失去方向和灵魂,智、体、美的发展就会是盲目的,即使发展了,对于社会和人民,甚至对于他本人也未必有益;

更何况,德育直接关系着智、体、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教育专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德育能够直接保障并且促进智育发展。

“美德是块宝石”——可以设想,一位品德优良的学生,他的学习目标明确、志向高远、具有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良好的作风习惯,他的智育也一定会发展良好;

相反,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学生,其智育的发展将会遭遇重重困难和障碍,即使原来很聪明也难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赵聪】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工作中,有些学校的教师以及家长只抓智育,不管德育;

只顾分数和眼前的升学率,或者是对于德育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或者是以分数、升学率、智育代替了德育,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抓了芝麻,丢掉西瓜,是对学生,乃至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负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的一生的命运负责,为国家民族负责,必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

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并且要为此付出努力,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应当如此。

要认识到,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着我们教与学的态度,最终决定着我们教学工作的成效。

换句话说,对于这门课程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乃是讲好它的基础和前提。

【陈瑛】高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一生,更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持续开设品德课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新出现的伦理冲突,较为集中、系统地进行公民道德和应用伦理常识教育,无疑是必要的。

首先,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更自觉、更理性地接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使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赵聪】另外,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了解一些现代应用伦理,包括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常识,既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也有益于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就此而言,学习本课程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戴颖】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为什么要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门选修课的问题”。

相信——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是一般的应付差事、只求表面完成任务,而会怀着深厚的感情,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中去,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

体会种种教育经验,积极收集并学习各种文件资料,认真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情况,仔细寻找结合点,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新办法、新经验,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赵聪】与此同时,老师们还要充分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毕生的事业,是一个没有止境、永不停顿的过程。

完成了一课,再进行下一课,送走了这一批学生再教育下一批。

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出品德越来越好的学生,自己教学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深,境界越来越高。

【戴颖】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到《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本教材中,探讨这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特点、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解析、这一模块与本课程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它与必修3《文化生活》的关系”等问题。

陈老师,您是教材主编;

赵老师,您是教师用书的主编。

下面就有请您二位为老师们介绍一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材的设计思路、特点和逻辑结构。

【陈瑛】我先来说说设计思路吧。

首先,《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贯彻了《思想政治课程课标》的总体设计理念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第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选修课,体现了选修课教材贴近学生、重视素质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将教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

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既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有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又符合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趣、兴趣、志趣,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色。

新课标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更充分地实现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程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戴颖】老师们研究教材就可以发现,正是基于上述设计思路,《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材坚持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关注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特色的伦理新观念。

【赵聪】陈老师介绍了设计思路,那我来说说《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材的特点吧。

第一,专题性叙述方式。

本教材内容,没有沿用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模式,而是采用“专题”的叙述方式。

专题一、二讲授“公民道德”,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理论基础;

专题三、四、五讲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凸现的经济、科技和环境伦理问题,这三个专题(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内容。

后面我们有两讲专门谈谈“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的问题讲述。

第二,以问题引导探究。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教材从生活现实出发提出的诸多伦理和道德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教材的编写,使用了史论结合、事理结合的表现形式,每个专题都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激发高中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戴颖】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是老师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的。

只有清晰地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体味教材。

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教材的逻辑结构。

【陈瑛】关于教材的逻辑结构,教材设计的五个专题,从道德发展的逻辑上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专题是所有其它专题的基础。

从道德与做人的关系讲起,说明道德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既然道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就提出了在生活中如何实践运用道德的问题。

第二专题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详细讨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第一专题基础之上的,是对第一专题内容的扩展。

第三、四、五专题,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第一、二专题联系得不那么紧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放在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大视野下,可以发现,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也涉及公民道德建设,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些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

因此,本教材把关于“公民道德”和“应用伦理”的两部分内容,都统一在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大主题下。

【戴颖】因为这门选修课讲的主要是公民道德和伦理学的常识,并不是完整系统的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因此,教材只讲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两个大问题,一是公民道德建设,二是社会伦理生活中的几个方面,包括经济、科技、环境伦理中的若干问题。

在全书五个专题中——前两个专题讲第一部分内容,后三个专题讲第二部分内容。

由于各位老师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教材的一轮培训,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再就教材内容赘述,而将探讨的注意力放在“教材的难点”上。

老师们知道,《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模块的核心词是“道德与伦理”。

老师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道德、伦理?

道德和伦理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陈瑛】先说伦理和道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般来讲,伦理、道德所指的内容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包括调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也包括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行为准则,也就是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这两个名词多少有一点区别。

有人从学理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他们把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叫做伦理,把这种关系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具体的规范叫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也有人把伦理当成社会性的,而道德只是指个人应该遵守的准则。

但是伦理和道德这二者在事实上很难分清楚,因为个人和社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脱离社会的个人,也没有脱离个人的社会。

另外,从规范和关系上来说也是,有了关系所以才有规范,而规范也反映着一定的关系。

老师们不是搞伦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主要在于知行的统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必那么较真地区分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老师们只要适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啦。

【戴颖】好的。

那老师们应如何理解伦理道德呢?

【赵聪】按照经典的定义,道德可以说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用善恶标准去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其中最主要的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例如现代西方伦理学讲的什么功利主义、美德论、义务,其实它们的核心也都是规范。

伦理道德就是指的做人的规矩和学问。

【陈瑛】谈到伦理道德,就必须先从人和人类社会谈起。

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伦理道德的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

人是什么?

现在出现了一门学问,叫做人学,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比如,人跟其他的动物在生理上有差别,在心理上更有差别。

但是,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他的实践性,尤其是社会性。

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主张人生下来性善固然不对,而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法家特别坚持这个说法,也不正确。

人有各种各样的,可以最聪明,可以最愚蠢;

人的道德差异更大:

可能最善良,也可能最凶残。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的人,其行为特性大不一样。

【戴颖】那么人之性、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赵聪】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有着精彩的解释,那就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现实性上,就不是只在理论性上,更不是在神话之中。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他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之中,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一个人生下来以后,自己是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连直立行走都不会,更不用说语言、生活习惯、与人沟通了。

离开社会一个人是无法生活下去的。

鲁宾逊离开社会只是他在长大了来到孤岛上以后。

即使在岛上,他还是没有离开社会。

他读过很多书,他的生活知识、生产的技艺,都是从社会当中带来的。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生在古代,就是古人;

生在今天,就是今人。

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还有狼孩等的存在,恰恰说明人是社会的产物。

【陈瑛】总之,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所存在的社会关系,人性、人的本质正是通过社会关系才产生并体现出来。

这个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看法,也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看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里,马克思一开始就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还讲到“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这是新的历史观的出发点”。

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社会,是无数个人组成的社会。

每一个人看起来是个独立的人,实际上是社会的,反映社会的一个局部。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我们的伦理学就要从这点出发来展开。

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概括了几句:

先天是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戴颖】陈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道德”简单说,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规范和准则,是规范并且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社会经济关系的不同,决定人们有着不同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

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关系、道德的变化。

【陈瑛】没错。

原始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都不是太清楚。

家庭也不是一夫一妻制,不可能产生父慈子孝等关系。

为什么?

因为没有那种经济关系,随着人类的私有社会产生,私有制的产生,私有观念才产生,私有观念具体在道德上才产生了压迫和被压迫,肯定这种道德上的等级制度,原来原始社会没有等级制度,只有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关系,才产生了私有制的种种道德,包括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种绝对的、压制式的关系。

当然,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变化,道德之间也会有不断的变化,奴隶社会的奴隶只是被当成工具,不被当成人看,可以随便杀死;

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改变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关系也有所调整,虽然等级差别还是很严,但是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不能随便杀戮。

到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也是由于经济关系决定的,建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础之上。

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的道德也就有一种更新的变化,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当然,我们社会主义民主还只是刚开始,也不是做的很好很完美,有许多地方还可以继续提高,然而我们将来肯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这是我们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决定的。

【赵聪】正如刚才陈老师分析的那样,伦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我们应该以此为根据,才能对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作用具有正确的理解;

我们必须以此为武器,才能指导我们搞好伦理道德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戴颖】赵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还比较关注另一个重要的范畴,那就是——法律。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第二个问题——道德和法律又是什么关系呢?

【赵聪】概括起来说,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原则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同一个社会里,道德和法律都代表着同一阶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一致的,他们相互配合。

但是它们又有区别。

首先,道德和法虽然都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但是法律依靠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是强制推行的,而道德依靠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风气、道德习惯,它不是自上而下用强制的力量推行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