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369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2011—2012学年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

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

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

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

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

代代不绝。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体匿而性存。

C、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

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D、信息时代,学习文文言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尤其对中小学生现代汉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是文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文言以它特有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程度。

C、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D、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所以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因而文言跨越的时间、空间缺少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固性。

B、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

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

改宣德州司侯。

州多金国戚,号难治。

特立至官,俱往谒之。

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

"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

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

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

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

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

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

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执政者忌之。

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

白撒诉于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实。

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

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

"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

"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

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过将军家过:

路过B、后期如军法如:

按照

C、以近族得减死论论:

辨别D、已锡嘉名锡:

赏赐

5.以下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3分)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④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④B④⑤⑥C①③⑥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备足

军粮器械。

B.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于是,把将军绑起来关进监狱。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8.词的上阙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

(5分)

9.下阙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3)_______________,雄飞从雌绕林间。

_____________,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

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

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

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

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

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

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

咦?

手触到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

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

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

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

"嗯。

"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

天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躺着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写"父亲却歪着在床上睡着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下面父亲两次把鸡蛋装进包袱的情节联系看,正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

B、小说中关于柱子家乡环境的描写,客观上说明了柱子家乡的贫穷及其原因。

C、小说写柱子第一次流泪,是因为贫穷的母亲一次次为自己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