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37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习题专题提升练5Word文档格式.docx

D.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4.遗传学检测两人的基因组成时,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分析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可能是(  )

①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数目变异 ③染色体结构变异

④甲可能是男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基因突变不可能使基因数量减少,而是产生有关等位基因;

如果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相关的基因丢失;

如果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同样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丢失;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

5.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杀虫剂诱导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使害虫抗药性增强

[答案] B

[解析] 基因可发生回复突变;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不涉及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属于基因重组;

害虫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杀虫剂起选择作用。

6.下图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性状的改变一定会引起该种群的进化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Z表示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Z

[解析] 据图分析,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7.人类中有一种致死性疾病,隐性纯合的儿童(aa)10岁左右全部死亡,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都表现为正常。

已知某人群中,基因a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01。

如果群体中随机婚配且没有突变发生的情况下,在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Aa)的频率是(  )

A.0.0198B.0.099

C.0.198D.0.0001

[答案] A

[解析] a的基因频率为0.01,则A的基因频率为0.99,群体中随机婚配且没有突变发生,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

0.01×

0.99=0.0198。

故A正确。

8.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12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答案] D

[解析] 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s基因频率为90%,所以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90%=81%,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到1990年,该桦尺蠖并没有与原来的种群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

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

9.某昆虫种群产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使原来浅体色群体中出现了少数深体色的个体,其基因频率变化如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约在第10代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A基因,随后A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C.若第24代时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

AA10%、Aa20%、aa70%,则下一代种群中a基因频率小于80%

D.环境变黑有利于深体色个体生存,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该种群基因库中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新物种即将产生

[解析] 由图像分析可知,大约在第10代A基因开始出现,随后A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最后接近于1,这表明A基因的等位基因逐渐被淘汰;

第24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1/2×

20%+70%=80%,由于a基因逐渐被淘汰,所以第25代a的基因频率应小于80%;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间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表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10.(2014·

四川,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变异与进化以及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有关知识。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幼苗丁中只有芽发育而成的部分染色体数目加倍(36条),而顶芽以下的茎、根发育成的部分染色体并未加倍,仍为18条,因此丁苗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也可能是72条,B正确;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D错。

注意B的误区就出现在秋水仙素处理的不是整株幼苗,而是顶芽,因此并不是整个植株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11.(2015·

新课标Ⅱ,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解析] 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

A正确。

12.(2015·

海南,21)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解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序列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替换,不会改变染色体结构,A错误;

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改变,从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会引起基因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从而改变生物性状,但是,如果突变的基因没有影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就不会引起个体表现型的改变,B错误;

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改变,会影响碱基序列,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排列顺序的改变,一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的改变。

13.(2015·

江苏,10)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 甲乙杂交产生的F1进行减数分裂时,1号这对染色体可能不能进行正常联会,从而导致减数分裂不正常,A错误;

从图示来看,是1号染色体发生了倒位这一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所以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是不相同的,故B、C错误;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B.各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D.个体的基因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而保留基因库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A错误。

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选项错误;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C选项错误;

个体的基因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而保留基因库。

D选项正确。

15.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

B.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

C.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决定了害虫进化的方向

D.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

[解析] 害虫的抗药性是本来就有的,A正确;

停止使用杀虫剂,不抗药的个体就会繁殖增多,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B正确;

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决定了害虫进化的方向,C正确;

性状的有利和无利是相对的,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D错误。

16.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协同进化。

兔种群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病毒感染相当于外部因素,对兔种群进行了选择;

病毒毒性过强,会导致宿主大量死亡,最终自身繁殖生存受到限制;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被中毒性病毒感染的兔子能存活一段时间,导致兔子感染几率加大;

兔和病毒共同进化,兔子的抵抗力逐渐增强,病毒的毒性下降,蚊子起到了传播媒介的作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中的信息,利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17.(2015·

山西四校联考)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植株上所结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

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

D.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解析] 培育三倍体AAA可用AA与AAAA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六倍体,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AAA个体,A错误;

③⑦过程为诱导染色体加倍,除用秋水仙素处理外,也可进行低温处理,B错误;

⑤的亲本是AA和AAAA,两者杂交的子代不可育,故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C正确;

⑥是将外源基因导入三倍体中,获得的AAAB还是三倍体,D错误。

18.(2015·

山东潍坊一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产生了适应性,B错误;

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19.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

B.②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解析] 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②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20.(2015·

福州)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

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

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

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

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

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

1组(一对蝇)

2组(一对蝇)

n组(一对蝇)

子代分两

份处理

A施

DDT

B无

结果

存活较少

全部存活

存活较多

存活很少

选择

淘汰

保留

A.DDT能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解析] 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A、D错误;

由于DDT的长期选择,以及遗传和变异,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B错误;

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C正确。

二、非选择题(50分)

21.(10分)(2015·

浙江,32)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抗病性和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

抗病和感病由基因R和r控制,抗病为显性;

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d,E、e)控制,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矮茎,只含有D或E表现为中茎,其他表现为高茎。

现有感病矮茎和抗病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欲培育纯合的抗病矮茎品种。

请回答:

(1)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________合子。

(2)若采用诱变育种,在γ射线处理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和有害性这三个特点。

(3)若采用杂交育种,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在F2等分离世代中________抗病矮茎个体,再经连续自交等________手段,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种。

据此推测,一般情况下,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其育种过程所需的________。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亲本杂交所得的F1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则理论上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

(4)若采用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________。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过程(说明:

选育结果只需写出所选育品种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答案] 

(1)纯 

(2)多方向性、稀有性

(3)选择 纯合化 年限越长

高茎∶中茎∶矮茎=1∶6∶9

(4)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解析] 

(1)由于该植物自花且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

(2)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稀有性和有害性这三个特点,所以在进行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

(3)杂交育种的大致过程如图:

将两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从F2中选择符合育种要求的个体再连续自交提高品种的纯合化程度,最后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品种。

一般情况下,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越多,得到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所需要的年限越长。

只考虑茎的高度,P为DDEE×

ddee,得到的F1(DdEe)自交,F2出现9(D_E_)矮茎:

{3(D_ee)+3(ddE_)}中茎:

1(ddee)高茎。

(4)单倍体育种过程(见答案图解)中进行了两亲本杂交(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等过程。

22.(10分)(2015·

新课标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

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答案] 

(1)1∶1 1∶2∶1 50%

(2)AA显性纯合致死 1∶1

[解析] 

(1)若不考虑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诸多因素,由于该果蝇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的个体,所以A基因频率与a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两者的比为1∶1。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在此相当于自交),如图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A基因频率不变,仍为50%。

(2)参照上图可知:

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AA显性纯合致死。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雌雄配子中都是A=1/3、a=2/3)再随机交配得到的第二代在未致死时AA的概率为1/3×

1/3=1/9,Aa的概率为1/3×

2/3×

2=4/9,aa的概率为2/3×

2/3=4/9,致死后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23.(10分)(2015·

天津和平一模)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广东常见的室内昆虫,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其抗药性增强。

(1)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是__________。

(2)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基因S突变成抗性基因s导致的,科学家检测德国小蠊是否有s抗性基因,先用________技术将其扩增,再用________________技术进行检测。

(3)德国小蠊的性别决定为XO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

某正常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________,其减数分裂后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示该个体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表示部分染色体,含性染色体),则符合该个体分裂过程的选项是________,请画出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4)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个体数为6,SS个体数为26,Ss个体数为18。

则抗药性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答案] 

(1)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

(2)PCR DNA分子杂交

(3)雄性 11+X和11 B

(细胞质均等分裂,染色体的形态、数目、颜色及染色体序号均正确才得分)

(4)30%(或0.3)

[解析] 

(1)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有抗药基因的昆虫生存下来,没有抗药基因的昆虫被淘汰。

长期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就是留下有抗药基因的昆虫,从而造成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下降。

(2)基因是DNA片段,用PCR技术扩增,对目标基因检测可以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3)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的正常德国小蠊,缺一条X染色体,为雄性。

其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X染色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1+X,不含X染色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1。

(4)抗药性基因频率为(6×

2+18×

1)÷

[(6+26+18)×

2]×

100%=30%。

24.(10分)研究发现,水稻的大穗(D)对小穗(d)为显性,不抗病(T)对抗病(t)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如图表示利用大穗不抗病和小穗抗病的两种水稻进行育种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

(1)F1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F1与某个体杂交,得到的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小穗抗病=3∶3∶1∶1,那么该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若让该个体连续自交两代,则后代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还需要用________处理才能获得可育的植株,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大穗抗病植株自交的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

(4)若要改变上述小麦亲本原有的遗传信息,则应该采用的常规育种方法是________。

[答案] 

(1)DDtt 1/16 

(2)大穗抗病 Ddtt 3/4

(3)DT、Dt、dT、dt 秋水仙素(或低温) 100%

(4)诱变育种

[解析] 

(1)F1(DdTt)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DDtt,其所占比例为1/4×

1/4=1/16。

(2)F1与某个体杂交,得到的后代中大穗∶小穗=3∶1,说明该个体与穗的大小相关的基因组成是Dd;

得到的后代中不抗病∶抗病=1∶1,说明该个体与抗病相关的基因组成是tt,故该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大穗抗病、Ddtt。

若让该个体连续自交两代.则后代中杂合体占1/2×

1/2=1/4,则纯合子占1-1/4=3/4。

(3)F1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故能形成DT、Dt、dT、dt四种配子。

花药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