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公开课教案[1].doc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公开课教案[1].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归去来兮辞》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必修5第2单元第1课高考必备篇目
2.教材的编写思路: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3.教材处理:
重点学习篇目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有探究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作家陶渊明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
3.学生的认识特点:
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和分析上升到理性高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辞的体裁特点。
③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②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课文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菊花满前,案有美酒,开怀畅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今天虽无菊花与美酒,但我们依旧应读陶渊明诗文。
陶渊明的历史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名家话陶潜
李白: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
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
三、总结陶潜的历史影响
开创者:
田园诗派第一人,真心弃官归隐第一人!
实力派偶像:
名家追随,众人膜拜
建筑大师:
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超然物外”“独立人格”
四、朗读全文
疏通全文的叙事线索
五、阅读文章的序部分
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六、阅读“归因”部分,讨论关键词句
七、阅读“归途”部分,并扩写
提示:
理解归心似箭的心情会用、巧用描写行动、心理的词句进行合理的想象
教师导入,导入语的内容来自学生的作业。
教师展示PPT
教师展示PPT
与学生一起朗诵,并听正音
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回答问题的基本要求,句通、意美
巡视,答疑
布置作业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朗读并思考名家为何如此推崇陶潜
学生记笔记
集体朗诵
个别学生背诵
思考并讨论,小组长做好发言记录
思考并讨论,小组内疏通文意,质疑、提问
完成作业
诗意导入营造氛围
温故知新
拓展知识面,加深对陶渊明的了解
形成条理,便于记忆与理解
熟悉课文内容,尽快熟读成诵
深入文本学习
初步理解陶潜辞官的原因
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分析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理解陶潜的高尚情操
用合理的想象扩写,锻炼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一是培养一种习惯,营造一种氛围。
不得不说,从认识他们开始我便努力培养了他们小组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我常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我还是一个苹果,你还是一个苹果,然而如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我们便各自拥有了两个思想。
班里五十多位学生,他们个性不同,静噪不同,可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求,那么给他们机会吧。
课堂的时间不是你说了算的,那些时间其实是他们的。
二是对学习内容有及时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
要求首先做一个诚恳的听众,无论多么庞杂的发言都先请他说完,然后我帮着他理顺。
对发言进行点评的同时提醒学生发言的技巧,比如讲究内容的条理,讲究角度的新颖,讲究言辞的优美……这样的训练无疑对写作也是一种帮助。
三是语文学习不拘泥。
我曾想过诗意雄浑的语文课堂,但是总难以达到,后来我发现原因在于我们总放不下那些课本上的注解,放不下那些所谓的文言知识和划分严格的课堂节奏。
现在,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是完全可以充满诗意的,开篇的引入和最后的结语做到诗意美是很容易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主体部分。
语文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寻到一些生活的痕迹和人生的滋味儿,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侧重一些人文性的教育未尝不可,就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在人文方面有了主动需求自然而然会解决工具性方面的疑难点。
语文终究是一种能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