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诗词鉴赏复习题32首全文档格式.docx
《河北中考诗词鉴赏复习题32首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中考诗词鉴赏复习题32首全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②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
④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辣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动静结合写出大海的威严和辽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⑤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了铺垫。
⑥请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⑦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译文:
旅途路过苍翠的北固山下,我乘船在绿水之中前行。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显得更加宽阔;
顺风行船时,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在年底之前就已来到。
寄去的家书不知到了哪里,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词语解释
次:
停泊
客路:
旅途。
悬:
挂。
残夜: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①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此诗的颔联中“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一: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答案二“阔”字更好,因为它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③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春潮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
清风拂来,船帆满起,船行更为迅疾。
④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请赏析。
(春潮涌动,江面与岸相平,更能显得江面的开阔;
船帆趁顺风,才有悬空的态势。
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在宽阔的江面上(大景),一只小船扬帆前行(小景)……)
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生”“入”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
新事物孕于旧事物当中。
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⑥赏析“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采用设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的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随处开放的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二、词语解释
初:
副词,刚刚。
暖树:
指向阳的树木。
啄:
衔取
三、内容理解
①本诗以“春”为着眼点,以“行”字为构思脉络,以“最爱”这个词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意,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东一团西一簇的野花,随处开放,看着看着,渐渐地看花了人的眼。
骑着马在草地上观看美景,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争”“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⑤请你体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两个画线词的意思,说说两词带给你的丰富想象。
“渐欲”是“还未”的意思,“才能”是“刚”的意思。
各种花朵还将开未开,含苞欲放,浅浅的嫩草,刚把马蹄埋没,但不久的将来还会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写出了春的发展变化,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⑥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示例:
①“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②“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飞回。
③“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④“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⑤“浅草”“才能”表现草刚萌发的情形。
⑦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或第二联从动物的变化来描写,第三联从植物的变化来描写)
⑧“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
不“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⑨“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此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
从“最爱”和“行不足”中可以看出。
四、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外。
二、内容理解
①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
烘托出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第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④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8个字描写了9处景物;
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⑤对这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最后一句为抒情句,也是全诗的主旨句)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凄婉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我把对你的关心与担扰的情绪寄托给天上的明月,
让它伴随轻风一直到那偏远的夜郎以西吧!
左迁:
贬官。
寄:
托付。
与:
给予。
愁心:
担扰、关切之心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诗中的作用?
(这句诗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写景,又暗写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②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的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
(写“杨花落尽”“子规啼”既是点明了时令,又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飘落的“杨花”能暗示出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啼叫的“子规”之声,总能让人感到悲哀凄惨之感。
因此说,诗的开头写景,虽没有悲痛之语,但悲痛之情自现。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想象大胆而丰富,请加以赏析。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以西,生动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④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月亮”的妙用。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什么个样子呢?
它在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一层层的云霞,不禁心胸激荡,长时间的远望那归巢的鸟儿,眼眶似乎都要睁裂了。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岳:
此指东岳泰山,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未了:
不尽,不断。
造化:
这里指大自然。
钟:
聚集。
阴阳:
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
分开。
曾:
通“层”
决:
裂开。
会当:
应当,终当,定要。
凌:
登上。
小:
“以……为小,认为……小”。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字运用得极为精练传神,请做具体分析。
(“钟”,聚集或集中之意。
用拟人化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体现了作者对泰山神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请谈谈你对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誓言。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七、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荒草茂盛。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惊肉跳。
战火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都可以抵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深:
茂盛;
茂密。
烽火:
这里借指战争。
抵:
值。
搔:
抓,挠。
短:
少。
浑:
简直。
胜:
能承受。
①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②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写出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然之景。
渲染出一种残破凄凉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③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的感情。
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⑤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八、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轻车简从要到边塞慰问,作为使者要经过居延。
感觉自己像那随风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
又如回归大雁,飞进了北方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无边的大沙漠中,一缕孤烟孤然直立。
黄河边上落日,此时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侦察的骑兵,说前敌统帅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使:
出使。
征蓬:
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长河:
黄河。
①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自己比做“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②王国维评价这首诗“诗中有画”,请据此任选角度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赏析。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绝妙构图。
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面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它,它有画一样的简约线条。
一望无际的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色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第三,它有画一样的明丽色彩。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③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④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⑤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两个字用得直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九、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断戟沉没泥沙中,岁月流逝并没有锈蚀掉它;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销:
销蚀。
将:
拿起。
磨洗:
磨光洗净。
认前朝:
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前朝往事的咏叹,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抑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诗中的“周郎”是指周瑜
3、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咏史诗;
特点:
借史实抒情。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鉴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形象化的语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杜牧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7、这首诗歌以“铁戟”开篇,以“二乔”收尾,用特殊写法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观,请据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写法上的认识。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在揭示这一大内容、大主题时,首先通过“折戟”进而想到赤壁之战及风流人物,然后通过“二乔”的命运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十、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由于刻苦熟读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
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风飘絮: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
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
这里特指史册。
1、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了起来。
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飘泊无依,时起进伏。
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2、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里面“惶恐”和“零丁”的妙用。
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巧妙的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明了双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张皇恐惧、孤苦伶仃的样子;
深层含义是指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国捐躯的坚贞情怀),充分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4、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5、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
石灰吟>
>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一、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华山的众多山峰在这里汇聚,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好一条潼关险路。
遥望古都长安,心绪无限沉郁。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踌躇——心里不安的样子。
这里表示心情不愉快。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潼关的雄伟和险要。
“聚”写出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山本是静的,“聚”化静为动,表现了山恋的众多和动感。
“怒”将黄河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黄河的奔腾澎湃,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
2、你是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和土,这是何等的令人伤心啊!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3、“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看来: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
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十二、饮酒
晋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记叙)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议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
我把房子建在了喧嚣的人间,门前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之声(没有世俗的来往)。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脱俗,只要内心远离世俗,即使身在喧闹之地,也会觉得自己身处偏僻的地方。
在东墙下采一把菊花,悠闲自在的无意间看见南山。
傍晚的山色最美好,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义,我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
结庐:
构筑屋子。
人境:
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尔:
如此、这样。
悠然:
自得的样子。
日夕:
傍晚。
相与:
相交,结伴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觉得偏僻安静,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谈愉悦的心情。
2、谈谈你对“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心远地自偏”是指心灵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3、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谈。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如改为“望”字,则表示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物描写,这句话中有什么含义?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5、赏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