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3964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鉴定一株黄色子叶豌豆是否为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省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鉴定一只灰毛兔是否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

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下列杂交组合(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A.Ee×

eeB.EE×

EeC.EE×

eeD.Ee×

Ee

[解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Ee×

ee→后代出现显性:

隐性=1:

1,属于测交,不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

EE×

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Ee×

Ee→后代出现显性:

隐性=3:

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明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会发生性状分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具有下列基因型的生物,能产生4种配子的是()

A.YyrrB.yyRRC.YYrrD.YyRr

[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会自由组合。

[详解]Yyrr能产生两种配子,即Yr、yr,A错误;

yyRR属于纯合子,只能产生yR一种配子,B错误;

YYrr属于纯合子,只能产生Yr一种配子,C错误;

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D正确。

6.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

A.联会B.互换C.配对D.融合

[解析]联会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同源染色体联会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D.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相关结构的变化,意在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前期时,同源染色体会发生两两配对的现象,即联会,A会出现;

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B会出现;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C会出现;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无着丝点分裂,而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不会出现;

8.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受精作用是指

A.卵细胞和精子的产生过程

B.卵细胞和精子的相互识别过程

C.卵细胞和精子融合成体细胞的过程

D.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有性生殖及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考纲中识记层级的考查。

[详解]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受精作用是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故选D。

[点睛]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受精作用完成的关键是卵细胞核和精子核的融合。

9.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A.全保留复制B.半保留复制C.边解旋边复制D.弥散复制

[答案]B

[解析]DNA复制时间: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

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

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

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DNA复制时,解旋后DNA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所以子代DNA分子中一条为母链,一条为子链,为半保留复制。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条件、过程、产物等基础知识,明确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查识记层次的考查。

10.萨顿推论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假说——演绎法B.归纳法C.类比推理法D.同位素示踪法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的过程。

[详解]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11.1903年,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来的()

A.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的

B.通过蝗虫实验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的

C.运用系统论分析法提出的

D.通过摩尔根的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提出的

[解析]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家及他们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

[点睛]萨顿假说内容:

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正确与否,还必须进行实验验证。

假说依据: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方法:

类比推理法。

12.人类在正常情况下,男性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A.46+XYB.44+XYC.22+XD.22+Y

[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及男女性染色体组成,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

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故男性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44+XY,故选:

13.鸡是ZW型性别决定,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这只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性别是

A.全为公鸡B.全为母鸡

C.有公鸡也有母鸡D.无后代

[解析]本题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性征,而染色体其实是不变的。

[详解]原来的母鸡,性反转变成公鸡,但是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为1ZZ(公鸡):

2ZW(母鸡):

1WW(不能成活,胚胎时已致死).故选:

C。

[点睛]首先明确性反转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变,然后根据性别遗传规律推导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

14.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有两种B.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

C.儿子为患者,则母亲也一定是患者D.父亲为患者,则女儿也一定是患者

[解析]考查伴X隐性遗传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及遗传分析

[详解]伴X隐性遗传,男性有两种基因型,一种基因型表现正常,另一种患病,A项不正确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能通过卵细胞来自于母亲,B项正确

母亲携带致病基因,但可能是携带者,不患病,C项错误

父亲是患者,致病基因传递给女儿,而女儿的另一个的基因可能是来自母亲的正常的显性基因,杂合子不患病,D项错误

[点睛]基础型题目,细心是关键

15.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A.分裂间期B.分裂期前期C.分裂期后期D.分裂期中期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征有: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详解]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间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为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其中DNA分子在复制时,其双螺旋结构会打开,稳定性较差,所以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抓住DNA复制时结构稳定性差,且易受相似的物质影响而出现差错,所以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16.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是细胞中的

A.蛋白质B.核糖核酸

C.酶D.脱氧核糖核酸

[解析]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因为它有着多种多样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包括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

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但是,由于对DNA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详解]20世纪30年代,人们虽然对DNA的化学组成有了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对DNA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是细胞中的蛋白质,A正确,B、C、D均错误。

17.遗传信息是指

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核苷酸

C.氨基酸序列D.脱氧核苷酸

[解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可见,遗传信息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正确,B、C、D均错误。

18.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在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哪种成分,可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A.RNAB.蛋白质C.DNAD.多糖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S型肺炎双球菌的RNA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A错误;

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B错误;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C正确;

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D错误。

19.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

A.35SB.32PC.35S和32PD.35S和32P都不进入

[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

因此,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只有32P。

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DNA复制时,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的酶是()

A.DNA连接酶B.DNA酶C.DNA解旋酶D.DNA聚合酶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DNA连接酶、DNA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的作用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区分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DNA片段,而DNA复制过程中是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A不符合题意;

DNA酶能够将DNA分子水解为脱氧核苷酸,破环磷酸二酯键,B不符合题意;

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氢键,而不会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C不符合题意;

DNA聚合酶能够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D符合题意。

D。

[点睛]总结常见与DNA有关的酶的区别:

①“解旋酶”是DNA分子复制时使氢键断裂;

②“限制酶”是使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③“DNA聚合酶”是DNA分子复制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成脱氧核苷酸链;

④“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分子片段的末端“缝合”起来形成磷酸二酯键;

⑤“RNA聚合酶”是RNA复制或DNA转录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链;

⑥“逆转录酶”是某些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脱氧核苷酸合成DNA的一种酶。

21.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正确顺序是

①互补碱基对间氢键断裂,解旋

②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③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②③①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

半保留复制。

[详解]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①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然后②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A对a起显性的作用

B.两者的碱基序列不同

C.在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基因a分离

D.基因A能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能控制隐性性状

[解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A与a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即碱基序列的不同,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等位基因

概念,明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从而才能理清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

23.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解析]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DNA)的主要载体。

当染色体发生分离和自由组合时,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发生分离和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所以说染色体也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也存在基因,A正确;

基因与染色体在行为、来源等方面均存在平行关系,B正确;

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具有多个基因,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

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只是组成染色体的一部分,D错误。

[点睛]抓住基因的本质以及与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HMI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与作为对照的正常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十分肥胖,而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这一现象说明基因(  )

A.

DNA上B.在染色体上

C.具有遗传效应D.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解析]A、该题干中没有涉及基因和DNA的关系,A错误;

B、该题干没有涉及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肥胖这一性状是由HMGIC基因决定的,说明基因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

D、该题干没有涉及基因的特性,D错误。

C.

25.一个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GA,它运载的氨基酸及其密码是

A.精氨酸(CGA)B.丝氨酸(UCU)C.谷氨酸(GAG)D.丙氨酸(GCU)

[解析]tRNA上的反密码子能够与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一个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GA,它运载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GCU,GCU编码的是丙氨酸,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遗传信息、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区别:

26.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指

A.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B.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D.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解析]本题考查密码子的概念,只要考生识记密码子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对于此类试题,还需要考生注意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位置和功能。

[详解]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27.翻译的产物是()

A.DNAB.RNAC.染色体D.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考查对翻译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转录、翻译过程的模板和原料分析其产物。

[详解]染色体的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在tRNA的作用下,把游离的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合成为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选D。

28.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对的是()

B.

C.

D.

[解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

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

[详解]A、该图中碱基A与T配对,且A/T对之间有两个氢键,两条链反向平行,A正确;

B、该图中碱基配对关系错误,A不与C配对,B错误;

C、该图中两条链不是反向的,是同向的,C错误;

D、该图中G与C之间的氢键应该是三个,D错误。

29.下列各项过程中,所需原料相同的是:

①DNA复制②RNA复制③逆转录④翻译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DNA复制所需原料为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RNA复制所需原料为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则所需要的原料为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则所需原料为20种氨基酸,综合分析,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0.下列关于癌症病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电离辐射、X射线等

B.长期接触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砷、苯等

C.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受其他条件影响

D.由引起癌变的病毒引起的

[解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放射性物质如电离辐射、X射线等属于物理致癌因子,长期接触可引发癌症,A正确;

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砷、苯等属于化学致癌因子,长期接触可引发癌症,B正确;

癌症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受环境的影响,C错误;

病毒是致癌因子,能引发癌症,D正确。

[点睛]癌细胞特点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

3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其原因是

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

B.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高

C.基因突变能产生大量的有利变异

D.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解析]考查变异的概念以及变异与基因的关系。

变异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是性状层面的变化;

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详解]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性状,所以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正确。

[点睛]注意审清题:

考量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所以必须从“新”性状入手进行分析。

32.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