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333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12寒06文言散文政论Word格式.docx

政论类文章主要是指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

政论类的文言文,常常采用论、辩、疏、策等文体。

1.“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

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

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一般来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

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2.“辩”

“辩”是辩是非,别真伪。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3.奏议

奏议从应用范围来说,可归应用文。

但就内容来说,大部分是议论文。

就语言形式来分,有的奏议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有好几种,下面介绍两种:

(1)疏: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2)表:

陈述某种情或意见。

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3)对策:

古代考试把考题写在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称为“策问”,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做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二.古代著名的政论类文章

1.晁错

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

2.贾谊

贾谊的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

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此外,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著名的政论文章。

三.“西汉鸿文”

鲁迅曾提及贾谊、晁错的奏疏时说,“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被其称为"

西汉鸿文"

的篇目有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和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

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

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

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

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

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

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何则?

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

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

②太甲:

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

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选自2015年上海市浦东一模试卷)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

A.乃、故B.故、而C.则、乃D.而、则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4分)

知识卡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信陵君救赵①论(节选)

唐顺之

(1)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然则信陵果无罪乎?

曰:

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3)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注释:

①信陵君救赵: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之一。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

平原君多次向魏王和魏无忌求援,但魏王受秦昭王威胁不敢发兵。

魏无忌派人从魏王处窃出号令魏军的兵符后统领魏军,联合楚、魏、赵三国一举击溃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2.对第(3)段“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国的士兵盔甲所依靠的是稳固的国家。

B.魏国依靠军队来稳固它的国家。

C.魏国所依靠用来稳固它国家的军队。

D.依靠军队来稳固它国家的魏国。

3.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信陵君救赵之事的完整见解。

4.阅读第(3)段,依次概述本段的三层意思(4分)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第三层: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汉高帝论

苏辙

①高帝之入秦,一战于武关,兵不血刃,而至咸阳。

此天也,非人也。

②秦之亡也,诸侯并起,争先人关。

秦遣章邯出兵击之。

秦虽无道,而其兵方强。

诸侯虽锐,而皆乌合之众。

其不敌秦明矣。

然诸侯皆起于群盗,不习兵势,陵藉郡县,狃于亟胜,不知秦之未可攻也。

于是章邯一出而击周章、破陈涉、降魏咎、毙田儋,兵锋所至,如猎狐兔,皆不劳而定。

后乃与项梁遇,苦战再三,然后破之。

梁虽死,而秦之锐锋亦略尽矣。

然邯以为楚地诸将不足复虑,乃渡河北击赵。

邯既北,而秦国内空。

至是秦始可击,而高帝乘之。

此正兵法所谓避实而击虚者。

盖天命,非人谋也。

③项梁之死也,楚怀王谴宋义、项羽救赵。

羽愿与沛公西人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

“项羽为人剽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喻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

”卒不许项羽,而谴沛公。

沛公方人关,而项羽已至河北,与章邯相持。

邯虽欲还兵救秦,势不得矣。

怀王之遣沛公,固当,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

故曰:

此天命,非人谋也。

1.(1分)本文作者苏辙在教材中我们所学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与其父________、其兄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2分)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史实,与本文所说的“怀王遣沛公入关”这一典故,在事理上最有关联的一项是()

A.约法三章B.四面楚歌C.揭竿而起D.破釜沉舟E.背水一战

4.(3分)第②段末句“盖天命,非人谋也”,与第③段末句“故曰:

此天命,非人谋也”,这两句的位置能否互换?

请结合文意加以评价。

5.(3分)试整合《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关内容,就本文所论及的秦灭亡的原因,予以辨析并加以适当的补充。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日:

“盗可除乎?

”对日:

“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日:

“请问盗源?

”对曰: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

政赋不均,盗之源也;

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

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

治世无贼者,均也;

化世无乱者,顺也。

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

且律:

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

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

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

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

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

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

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

故仲尼有言: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推而广之,亦曰:

“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引而伸之,亦日:

“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

”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

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于是令州郡:

“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

”欲重其事。

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

):

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

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

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

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

“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

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慢:

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

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

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

相同,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

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5分)

(2)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代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

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

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

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

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

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

臣妾安敢不行矣。

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

(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

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

(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

(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

②掖垣:

指皇宫。

③轸顾:

深切顾念;

侵渔:

即侵夺。

(选自2014年上海市浦东区二模试卷)

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

(2分)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

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

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

2.方法提炼。

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桐叶封弟辨(节选)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①,曰:

“以封汝。

”周公入贺。

王曰:

“戏也。

”周公曰:

“天子不可戏。

”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

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

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②,亦将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③过也。

③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④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

是直小丈夫缺缺者⑤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注】①史书记载,年幼即位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把桐树叶子削成玉圭形封弟弟为王。

②妇寺:

宫中的妃嫔和太监。

③遂:

造成。

④大中:

适当的道理和方法。

⑤缺缺者:

耍小聪明的样子。

(选自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一模试卷)

1.第③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且B、虽C、然D、则

2.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意在辨别“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

B.本文旨在告诫读者不能随便与小孩开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聪明行为。

D.本文重在议论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这一中心。

3.画线句“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辩地阐明了自己观点的?

5.简评文章的思想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