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955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其中耕地约1.3亿公顷,世界第四;

林地1.25亿公顷,世界第八;

草地2.9亿公顷,世界第二。

但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仅0.1公顷。

显然,土地资源人均相对量较少是我国资源的劣势。

这就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只能精耕细作,走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

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这为我国多样化利用土地资源,农林牧副渔及其它各项生产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土地资源中戈壁、沙漠、冰川、沼泽加上已被居民点、工矿、道路等占用的都是目前不能利用或利用比较困难的,大约占31.7%。

而可供农业利用的耕地和林地,则只占27%。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我国的人均耕地还会减少,人地关系矛盾仍将尖锐。

再从后备资源来看:

适合于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后备土地资源仅0.33亿公顷左右。

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土地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分布很不平衡。

土地的水、热、肥因素的组合和土地的生产能力,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步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目前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但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很不稳定,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西北干旱区,光照充足,热量也比较丰富。

但干旱少雨,几乎无灌溉即无农业,农牧业生产不稳定。

青藏区,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日照虽然充足,但热量不足,气候高寒,土地生产力低,而且不容易利用。

同时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

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广种薄收、过度垦殖、重用轻养,土地生产力日趋降低的现象。

对林地的利用存在过量砍伐、重采轻造、造而不管,造林成活率低的现象。

对草地存在过度放牧。

这样的就造成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

5、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人口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农林牧用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二,抓紧治理和恢复土地生态平衡;

三,积极开发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必要的。

二.水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工业、农业、航运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处于中低纬度亚洲大陆的东部,,东邻太平洋,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这就形成了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类型复杂多样两大特点。

而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活动范围只有约国土面积的一半。

因此我国降水与径流的时空变化出现两个特点:

一是总水量比较多,但地区分布不均匀;

二是表现在时间上的不均衡,年内分配与年际变化显著,从而决定我国水资源有这样几个特点。

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从水资源的主体部分河川径流总量来看,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人均、亩均占有水量相当低,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

2、水能资源丰富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地势梯级明显,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还有一系列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南北方向大致平行的山脉。

这些山脉和纵横交错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中,有源远流长的大河,也有许多中小河流。

所以我国也是一个水能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的国家。

最新综合评估显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

其中,经济可开发容量近4亿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

空间:

河川径流总量的96%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64%的外流区,而占全国36%的西北内陆只有4%,地广、水少、人稀、耕地垦殖利用率低,耕地少而荒地多.所以虽然其总量少,但由于人口少,其人均还比东部北方要多;

外流区南方水多、人多、地少,人均、亩均比较高。

北方耕地占全国耕地58.3%,人口占全国人口43.2%,水资源只占全国水14.4%。

形成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

另一方面,地下水分布不均衡。

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9.5%,在全国水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分布趋势和河川径流一样,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

从时间上看,年内、年际分配不平衡,变化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分配上年内各季节和各年之间有较大的变化,因此旱涝灾害频繁。

同时,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率大。

在雨季和丰水年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洪灾,大量的水资源不仅不能利用,甚至会造成伤害。

干季或少雨年,缺水问题严重,不仅不能满足农业、工业生产的需要,有的时候甚至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

从年内变化来看,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夏季集中。

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而且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服从东南向西北增大的趋势。

4、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

到2000年,全国水利设施所能供水量与所需水量相比,还缺水418.22亿立方米,缺水最严重的是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

缺水的量要占全国缺水总量的64%,所以,为从根本上缓和北方水的矛盾,考虑南水北调是迫切需要的。

5、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河川径流的天然水质良好,矿化度大于1克每升的河水分布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3.4%,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人烟稀少的地区。

但从70年代后,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水源污染日益严重。

其中工业废水占83%,生活污水占17%,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及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污染的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人口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以淮河、海河、辽河等自净能力较差,而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河流为主。

南方河流,由于水量较丰,自净能力较强,相比较而言,比北方的河流污染程度要轻。

根据我国降水资源的特点,在开发利用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

也要大力兴修各种水利设施;

尽量拦截、充分利用降水资源;

还要掌握各地旱、涝规律,提高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

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自然界提取出来,并且有工业价值的矿物性原料的总称。

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前提。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2、贫矿多、富矿少、可露天开采的矿山少

占世界第三的铁矿,大多含铁量仅25%--30%.而含铁40%以上的富矿只有1%.

此外,适于大规模露天开采的矿山少。

如可露采的煤约占14%,铜、铝等矿露采比例更小。

3.矿种比较齐全,产地相对集中,配套程度较高

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种在我国均有发现,并由世界级超大型矿床。

如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其铈族稀土储量占我国的96.4%。

不少地区矿种配套较好,有利于建设工业基地。

如鞍山-本溪地区和攀西-六盘水地区除有丰富的铁矿外,煤、锰、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等辅助原料均很丰富,故已建成钢铁工业基地。

4、小矿多、大矿少,地区分布不均

在探明储量的16174处矿山中,大型矿床占11%,中型矿床占19%,小型矿床占70%。

如我国铁矿有1942处,大矿仅95个,占4.9%,其余均为小矿。

由于各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不同,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

如煤炭93%集中在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江南9省仅占1.2%。

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5.矿产资源自给程度高

据对60种矿物产品的统计,自给有余可出口的有36种,占60%﹔基本自给的有15种,约占25%;

不能自给或短缺得有9种,占15%﹔其自给率可达85%左右。

6、成矿时空跨度大

①成矿时间多期多幕性我国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错地带,受板块构造影响,我国地壳活动性大。

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是多期多幕的,因此,矿藏的形成也是多期多幕的。

从台古代中国的阜平运动,到元古代的五台、晋宁运动,到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后来的老阿尔卑斯、新构造运动。

每次构造运动都会产生一系列内生矿床,编制矿床。

而构造运动的间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沉积矿床。

②成矿空间的区域性和分带性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构造条件下,由于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使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区域性和分带性。

根据对中国矿情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的辩证分析,从实际出发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要遵循以下几项策略:

依法保护矿产资源,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矿产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

2.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整体评价

通过对中国上述自然资源的分析,对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而言,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各种自然资源几乎是应有尽有,较为齐全。

就各种自然资源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来说,我国堪称是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

评价自然资源的数量,一国一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固然重要,但自然资源的价值主要在于要有人去开发利用,使它的潜在优势变为现实的商品优势。

所以,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的相对量尤为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但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上述6大自然资源的数量情况看,各项资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具有绝对量大、相对量少的突出特点。

资源相对量少,说明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并非都是丰富的,要特别倍加珍惜,予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3.资源质量参差不一,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

评价自然资源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

我国所拥有的有些自然资源,绝对数量可观,名列世界前茅,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较有代表性的如我国矿产资源中的铁矿,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3,但其含铁量(品位)平均却只有34%,这无疑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也使开展如何发挥贫矿资源的优势问题的研究,成为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迫切课题。

资源质量参差不一,反映在开发利用上,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资源承载能力有明显地区差异。

如以生产粮食能力大小,从而能以承载人口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我国各地土地资源生产力高低——承载人口限度的标志,则我国各地土地资源生产粮食的能力大小及其与人口总需求关系而言,便有资源承载力高于人口总需求地区,资源承载力接近人口总需求地区,资源承载力低于人口总需求地区等3类不同地区之分。

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

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有3个特点,即:

①既广泛又集中;

②有一定的地区组合优势;

③资源丰度高的地区与产业丰度高的地区并不一致,存在区域二元结构。

资源空间分布的既广泛又集中,如我国煤炭资源,利弊并存,已如前述。

若干相关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区组合优势,如我国西南地区,同时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开发利用需消耗大量能源的有色金属与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显然是对开发利用相当有利的。

区域二元结构的存在,则会导致产生若干重要资源及工业产品不合理的区际过远运输,增加运输压力,提高成本,这对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显然还是一种限制性因素。

3.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2、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3、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

4、资源浪费、破坏现象严重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1、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且又继续下降的趋势

2、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4.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我国“十二五”计划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要想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不断探索和掌握资源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主要原则是: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利用资源必须与资源的性质相适应,这样才能有较高的生产力,做到低成本高收入。

同时开发利用也要注意社会效益,一些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尖端技术不可缺少的,一些资源与人民的生活戚戚相关。

资源开发的重点首先是那些社会急需的,影响国计民生的资源。

开发资源要把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起来,尽管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但如果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资源开发,也不不可取的,如果以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却破坏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黄静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只利用不保护、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搞索取大于给鱼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就会扩大资源的供求之间的差距,导致资源变质、退化、灭绝,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使之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相反,如果对资源合理利用,认真保护、大力改造、就能使整个环境之间不断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环境提供资源和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能力。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各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地址形成过程,开发利用历史等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得每个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首先在按照本地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质量等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宜的方向、方式、途径和措施,来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重点发展与本地区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使其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部门的拳头产品,并以此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于是该国大力发展采矿业,现已成为世界上出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

4、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组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综合体,有些资源(如矿产资源)还有共生特点。

因此对资源必须综合地开发利用,不能单打一。

比如,土地资源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角度来看它的农业利用,应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农业可以生产木业所需要的饲料,畜牧业可以供给农业有机肥料;

林业除本身能发挥综合效应以外,还可以保护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开发某地区的土地资源时,不仅要考虑耕地资源的作用,而且要考虑林地、草地以及其他土地资源的开发、实现耕地业为主,农林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二、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根据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和供求趋势,从宏观的角度可提出我国资源战略基本对策。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我国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道路,以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

区域资源配置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各种生产活动所需要资源的配置;

二是区域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

三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取向与资源配置;

四是区域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

实行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开发区域内部资源和合理地去利用外部资源,迅速而稳定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可理利用和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1、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

提高生产环节和过程的利用率。

大工业生产使资源开发利用要经过许多环节和过程,这些环节和过程在通过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联系起来,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从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资源在传输中有一定比例的物质和能量损耗。

二是:

提高资源配比利用率。

绝大部分资源利用都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资源配比而成的,通过配比可以改善资源产品的性能和品质,以达到用量少、功效高的目的。

如混合饲料效果明显优于原粮养殖。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包括资源在整个循环中的综合利用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同时资源综合利用不仅能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不仅来自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而且也来自于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资源管理与保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永续利用好资源。

良好的管理是利用好资源的基础,也是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保护就是为了使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为国民经济提供富有保证的物质来源。

我国的资源开发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走过很大的弯路,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给当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荒漠化、草场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将威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的能力

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自然资源供求的尖锐矛盾,在寻求保持自然资源长期稳定供给中,一方面要加速矿产资源勘探、增加储量,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分享和利用世界资源的能力。

主要靠调整对外贸易,保证我国短缺资源的国际供应和广开国际资源进口渠道。

(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我国是个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的国家,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提高全民素质、依靠科学进步。

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率和利用率,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采用优良品种等,保证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针对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资源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国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在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以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模式,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消费。

这种体系框架应包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王新,沈新军.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白志鹏,王珺.环境管理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沈洪艳,任洪强.环境管理学.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致谢

本课题的选题及研究过程是在郑昭佩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