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城南大道西延工程说明书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海宁市城南大道西延工程说明书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宁市城南大道西延工程说明书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设计荷载
道路路面设计荷载:
BZZ—100型标准;
桥梁荷载:
城—A级;
人群荷载:
按《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取值。
4、平、纵线型技术标准
平、纵线型技术标准表表1-1
序号
指标名称
城市道路(快速路)
1
设计速度(km/h)
60
2
圆曲线半径(m)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600
3
设超高推荐半径
300
4
设超高最小半径
150
5
最大坡度(或推荐值)
7%(5%)
6
最小坡长(m)
170
7
凸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
1200
8
极限值
1800
9
凹形竖曲线半径(m)
1000
10
1500
11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12
停车视距(m)
70
5、抗震设防标准
本项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区,设计中按Ⅶ度设防。
6、设计洪水频率
中、小桥及路基:
1/100。
7、设计暴雨重现期
道路:
P=1年;
桥梁:
P=2年;
8、通航净空标准:
3.5m。
1.4路线走向、全长、主要控制点及所经主要河流
城南大道西延工程东起南北大道,与先期建设的城南大道相接,起点桩号为K0+030.368,顺延城南大道线形路线往西,于K0+630附近跨七级航道丁桥港,并设配跨为13+20+13的桥梁一座,路线继续往西与规划环西一路平交,穿越两个自然村后路线终于规划环西二路,终点桩号为K1+653.279,路线全长1.623公里。
本项目主要控制点有南北大道、丁桥港、规划环西一路、规划环西二路等。
本项目经过的主要河流有丁桥港,为七级航道。
1.5横断面形式
本项目横断面形式如下:
横断面布置一览表表1-2
项目
单位
采用值
备注
中央分隔带
m
机动车道
12×
含路缘带0.5×
路侧绿化带
3×
非机动车道
5×
人行道
1.6占用土地情况
本项目均在规划控制红线内布设,工程需永久性占地9.74公顷。
1.7新技术及计算机技术采用情况
1、全线1/500地形图采用三维数模处理成图。
2、利用“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系列成果,进行路线的平、纵、横设计;
利用鸿业市政管线系统进行雨、污水管道的设计。
3、本项目的路线、路基路面、桥梁等设计均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出图率100%,提高了图面清晰度、减少了差错,确保了设计质量。
1.8当地政府意见及采纳情况
方案阶段,就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征求了海宁市规划建设局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协商过程中达成了共识。
1.9强制性规定执行情况
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建标[2000]31号文要求,本项目设计已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执行。
2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1道路现状评价
2.1.1城南大道西延工程现状
先期实施的城南大道终于南北大道,拟建的城南大道西延工程在南北大道处往西延伸,工程范围内主要以农田和旱地为主,现状仅有机耕路及乡间小道。
起点处为路基宽度40m的南北大道,路线穿越两处自然村,路线跨越七级航道一处,即丁桥港。
区内有规划道路4处。
2.1.2相交道路现状
与本项目各条道路相交道路及规划红线情况如表2-1所示。
本项目道路交叉一览表表2-1
路名
交叉桩号
等级
现状
红线宽度
交叉形式
南北大道
K0+000
一级公路
已建
40m
十型交叉
规划道路
K0+350
支路
规划
24m
T型交叉
规划环西一路
K0+769
主干道
K1+114
规划环西二路
K1+696
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与本项目各条道路相交的道路多数为规划道路,未建,等级都低于本工程。
2.2现状道路交通量技术评价
城南大道为海宁市主城区东西向交通的主干道,本项目为城南大道的延伸与补充。
根据海宁市规划建设局现有资料及规划,本项目为区内唯一东西向快速路,承担区内东西向主要交通量,区内现多为农田与村庄,交通量较少,待周边区块初步开发后,本项目建设标准可以满足区内交通的要求。
2.3沿线建筑、河流及管线等情况
2.3.1沿线建筑
本工程规划红线范围内基本上以水田和旱地为主,区内有两处自然村,建筑物多为2-3层农居,无企业与大型公共建筑。
路线起点附近有2座小桥,1座长8m宽7m,1座长9m宽4m.
2.3.2河流
海宁市水网密集,河道分属运河水系及上塘河水系。
以上塘河为界,北部是运河水系,南部是上塘河水系。
本项目位处水系,常水位为1.92m(黄海高程,下同),最高洪水位为2.95m。
本项目走廊带经过河流为丁桥港,根据规划该河道为七级航道。
2.3.2管线
本项目K0+630附近有一处热力管,管径约为80cm。
2.4沿线气候条件、水文地质与地震
2.4.1气候条件
本项目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春季降水丰富,且降水时间长;
初夏因冷热高压对峙,造成连绵不断的“黄梅雨”;
盛夏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夏秋之季,多受台风影响,带来充分的雨水,冷暖变化大;
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清冷干燥天气为主。
据海宁气象局资料,海宁市气象特征值见海宁市气象特征表所示。
海宁市气象特征表表2-2
特征值
日期
气
温
(℃)
年平均气温
16.0
极端最高气温
39.3
2003年7月17日
极端最低气温
-12.4
1977年1月31日
1月平均气温
3.8
7月平均气温
28.0
降
水
量
(mm)
年平均降水量
1261.9
年最大降水量
1899.9
1993年
年最小降水量
817.2
1978年
月最大降水量
527.9
1999年6月
年平均蒸发量(mm)
1364.0
年平均相对湿度(%)
81
年平均风速(m/s)
2.7
最大积雪深度(cm)
16
1977年1月30日、1984年1月19日
年平均结冰日数(d)
33.4
2.4.2地震基本烈度
近场区新构造期的断裂运动比较弱,全是继承性活动的断裂。
最晚活动时代晚更新世,全更新世以来已停止活动。
近场区现代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地震活动和地壳形变两方面。
近场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未见有破坏性强震记录,是地震活动较弱地区,仅在海盐西1678年发生过一次4
级地震和海宁西及绍兴的4.0级地震,共三次。
(见区域地震构造图)
浙江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据浙江地区垂直形变速率图分析,近场区垂直形变速率等值线的数值由西南的0.5mm/a向东北逐渐增大到1.5mm/a。
垂直形变总趋势是微弱上升为主,年速率在0-1.5mm/a之间,它们反映出地壳垂直运动微弱,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区。
近场区新构造运动基本类型为升降运动,且以大面积下降运动为主,其中下降运动按性质差异还可分为差异下降、掀斜下降、间歇下降和缓慢下降四类。
现代形变测量结果反映本地区形变上升速率在0.5-1.5mm/a,最大形变梯度0.025mm.a.km。
据我国东部地区几个大地震的形变资料分析,认为6级地震形变速率为3-4mm/a,形变最大梯度为0.1-0.2mm/a.km,所以本地区属地壳相对稳定区。
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8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区见图《浙江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设计中按Ⅶ度设防。
根据资料分析在未来一百年内区域地震不会对道路构造物产生危害。
2.5工程地质
2.5.1区域地质构造
本项目属杭嘉湖冲海积平原。
由全新世中纪的冲湖积亚粘土、粘土组成,自晚更新世以来,曾遭受过四次海浸。
在海宁市东侧的袁花镇一带有部分残丘分布,基岩直接出露,其余地段基岩理在第四纪地层以下,基岩主要有:
1、侏罗系上统(J3)晶屑凝灰岩,黄褐色,局部夹灰绿色;
2、白垩系下统(K1)沉质粉砂岩,紫红色。
全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根据相关钻孔资料揭露的地层自上而下为:
全新统上组(Q43):
主要为冲海积亚砂土、粉砂,部分夹亚粘土,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河口一带的冲海积平原,厚度大,状态为松散~稍密。
全新统中组(Q42):
该层分布广泛,岩性、岩相变化较为复杂,有冲海相、冲湖相等。
上部主要为冲湖积、冲海积亚粘土,硬塑状,厚度小于3米。
下部为海积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粘土、软塑状亚粘土等,厚度一般在3~10米。
全新统下组(Q41):
上部为冲湖积硬塑状亚粘土,含锰铁质结核,该地层有缺失。
其下以海积淤泥质亚粘土或软塑亚粘土为主,部分为冲海积亚粘土夹薄层亚砂土,局部呈互层状。
上更新统上组(Q32):
有两组冲湖积硬土层发育,富含铁锰质结核,上部硬土层分布稳定,下部硬土层分布缺失。
其余多为冲海积粉细砂、亚砂土,海积亚砂土等。
上更新统下段(Q31):
上部为冲湖积亚粘土、粘土,部分缺失,下部为冲积相灰色、灰褐色砾石层、中细砂层,其厚度大。
2.5.2区域工程地质
本项目区域范围内地表为粉质中液限粘土,上部为高液限粘土及中液限粉土,中下部为粉质中液限粘土。
按其成因、物理力学性质等将地基土分成9个工程地质层组,17个工程地质层。
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①素填土
灰黄色,湿,松散。
上部大部分为耕植土,含植物根茎。
全场分布,层厚0.30~1.80m。
一般不宜利用。
②-1亚粘土
灰黄色,硬塑,局部为粘土。
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较高。
局部路段分布,层厚0.30~2.40m。
工程性质尚可,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
②-2亚粘土
黄色、灰黄色,饱和,软塑,局部呈流塑状。
切面较光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大量铁锰质斑,局部粉粒含量较高。
局部路段缺失,层厚0.60~5.00m。
工程性质一般,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
③淤泥质亚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含有机质及腐植质,局部为流塑状与软塑状亚粘土。
切面较光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局部有层理。
全路段分布,厚0.80~12.10m。
为高压缩性土,物理力学性质差,是路基的主要压缩层之一。
④-1亚粘土
灰黄色,湿,硬塑,局部为粘土。
切面较光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高。
大部分路段分布,层厚1.90~6.80m。
力学性质尚可。
④-2亚粘土
灰黄色,饱和,软塑。
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大量铁锰质斑。
局部路段缺失,层厚1.60~7.30m。
力学性质一般。
④-3亚砂土
灰黄色,湿,稍~中密。
切面粗糙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
局部路段分布,层厚0.40~9.70m。
力学性质尚可,层位不稳定。
④-4亚粘土
切面较光滑,有油脂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铁锰质斑。
局部路段分布,层厚1.40~8.50m。
力学性质一般,层位不稳定。
⑤淤泥质亚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局部夹淤泥质粘土及流塑状亚粘土。
切面较光滑无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大量云母屑。
全场分布,层厚0.60~12.50m。
力学性质差。
⑥-1亚粘土
灰青色、灰色,硬塑,局部为粘土。
切面光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高,含大量铁锰质斑。
全场分布,层厚1.10~10.50m。
力学性质较好。
⑥-1a亚粘土
灰色、灰黄色,软塑。
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
局部分布,层厚1.20~
7.90m,力学性质一般。
⑥-2亚砂土
灰色,湿,中密~密实,局部为粉砂。
切面粗糙无光泽,摇震反应快,干强度、韧性低。
全场分布,层厚5.50~15.40m。
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拟建桥梁的桩基础持力层。
⑦亚粘土
灰色,饱和,软塑~流塑,局部夹薄层淤泥质粘土。
深孔揭露,层厚2.70~10.20m。
力学性质较差。
⑧-1亚粘土
青灰色,硬塑,局部软塑,局部为粘土。
切面较光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高。
层厚0.60~15.50m。
⑧-1a亚粘土
浅灰色,软塑,含云母、少量氧化铁。
局部分布,层厚1.70~11.00m。
⑧-2亚砂土
灰色,饱和,中密,局部夹薄层粘性土呈流塑状。
层厚2.90~7.40m。
⑨-1亚粘土
灰色,硬塑,局部软塑,局部夹薄层亚砂土。
切面较光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较高,局部孔揭露,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拟建桥梁的桩基础持力层,但埋深偏大。
⑨-2亚砂土
灰色,中密,局部稍密。
局部孔揭露,但埋深偏大。
3总体设计和道路工程
3.1工程总体设计理念与原则
3.1.1设计理念
本次方案设计以“安全、耐久、节约、和谐”为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牢贯彻“六个坚持、六个树立”。
3.1.2工程总体设计原则
本次方案设计需遵循海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充分考虑本地块对外交通及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依托和利用城市规划已确定的对外交通设施,保证行车的安全、舒适和畅通。
遵循安全、实用、新颖、美观、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环境设计,合理布置交叉口、绿化和建筑小品,达到“建路与保绿、造绿”有机和谐统一,达到交通环境与景观建设的统一。
本着既满足交通功能——即较快的行驶车速和良好的行车条件,又切实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的设计指导思想,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1、设计要遵循海宁市西南新区交通规划总体布局,满足道路交通要求;
2、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应根据交通量、交通组成和道路等级、道路性质根据路面强度的要求及面层功能要求确定;
4、在考虑防洪要求、污水、雨水排放要求等的基础上,使各项标高及台地标高相互协调;
5、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需要,合理布置交叉口设计;
6、尽量保留原有生态,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符合规范,确保安全,顺应规划,超越常规,人车分流,保护环境,减少噪音。
道路断面布置必须符合道路功能要求,力求在满足交通功能条件下,增加道路绿带面积,适当留有设置街头小品的空间距离,形成生态景观环路;
7、设计达到合理、耐用、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等目标;
8、充利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结构设计做到技术合理、先进、有利于模数化、标准化、工厂化施工,施工便利,力求适用性和经济性的最佳结合。
3.1.3道路平、纵、横指标
1、道路平、纵设计指标
本项目平面和纵面设计指标采用情况如表3-1所示。
路线平、纵设计指标表表3-1
内容
本项目
计算行车速度(km/h)
60km/h
直线最大长度(m)
1622.911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5640.2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5000
最短坡长(m)
172
最大纵坡(%)
2.2
2、本项目各条道路横断面设计指标
本项目各条道路横断面设计指标采用情况如表3-2所示。
横断面设计指标表 表3-2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m)
3.75/3.5
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m)
机动车路缘带宽度(m)
0.5
非机动车路缘带宽度(m)
人行道宽度(m)
绿化宽度占有率(%)
14.5
路拱设计坡度i(%)
1.5
人行道横坡度(%)
1.0
3.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根据海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本项目起于南北大道,终于规划环西二路。
本项目全线无平曲线,全线均在道路控制红线范围内。
本次方案设计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
3.3道路纵断面设计
3.3.1纵断面设计原则
1、尽量做到填挖平衡,以减少土方用量。
2、道路竖向规划以河道规划以及该地区的洪水位为依据,并结合现状、排水的要求给予确定,规划道路标高控制在4.0米左右。
3、道路纵坡控制在3.0%以内,以利于非机动车的行驶。
4、满足60km/h最小纵坡长度为170m的线型标准规定。
最小纵坡一般不小于0.25%以利于路面排水。
5、满足平、纵线型组合要求,尽量避免不良组合情况出现。
3.3.2纵断面设计
本项目各条道路纵断面设计指标如下:
最大纵坡:
2.2%;
最小纵坡:
0.25%;
最短坡长:
172m;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
5000m;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
5460.2m;
本次方案设计纵断面的设计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
本次方案设计设计高程点为中央分隔带边缘。
3.4横断面设计
3.4.1道路横断面布置
标准横断面布置具体如下:
5米(人行道)+5米(非机动车道)+3米(路侧绿化带)+12米(机动车道)+10米(中央分隔带)+12米(机动车道)+3米(路侧绿化带)+5米(非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60米(规划红线宽度)
3.4.2道路设计横坡
本工程各路段车行道较宽,故车行道路拱采用改进三次抛物线型,人行道路拱均为直线型。
车行道横坡为2.0%,非机动车道横坡为反向1.5%,人行道横坡为反向1.0%。
3.5路基设计
3.5.1路基设计原则
1、根据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结合路基填方情况以及施工、养护、营运等因素进行路基设计。
2、路基设计因地制宜,本工程所处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在全路段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及周围的社会条件,做到与地形、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路基的影响,从而提出合理的路基防护和排水措施。
3、路基工程在道路工程费用中占比例很大,所以考虑路基工程的经济也是路基设计的重要原则。
4、路基要与路面成为一体,且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应严格掌握路基填筑材料的性质,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填挖方案,确保路基的强度和密实度。
5、路基设计要注意水土和环境保护,并加强沿线绿化,改善道路完成后的地形景观。
3.5.2一般路基设计
本项目沿线多为旱地和水塘,地质状况良好。
本项目沿线大部分为填方路段,填筑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
路基采用宕渣填筑。
3.5.3浜沟回填处理
本项目范围内地基情况良好,不需要做大规模的地基处理。
本工程路线穿过河浜、水塘时,应先挖淤排水换填厚50cm的砂砾,然后夯填宕渣至原地面。
3.5.4路基压实要求
路基填筑前应对全线进行清表(厚度30cm),以清除腐质的土为准。
路基压实度视填料的性质和粒径不同,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材料和压实度要求如下表3-3:
材料和压实度要求表表3-3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重型压实度(%)
固体体积率(%)
填方路基
路床
0-80
≥96
≥86
上路堤
80-150
15
≥94
≥84
下路堤
>
≥93
零填及路堑路床
3.6路面结构设计
3.6.1路面设计原则
路面设计根据道路使用要求及沿线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施工条件、材料来源,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综合设计。
按照技术先进、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3.6.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