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8620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下载.docx

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启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2)然后介绍了基于上述情况,党和政府一面着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面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于1953年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一五计划中,为了加快工业化速度,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建议教师对这一方针的必要性做一定分析,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方针的理解。

3)教材还简列了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社会主义改造

1)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议在此适当说明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要性。

2)介绍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即鼓励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3)介绍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途径,采取“赎买”政策,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将私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4)指出了三大改造的社会影响。

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由此而使我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变,即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最终确立起来。

第二目:

探索与失误

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的重大实践。

包括在八大上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的基本任务;

八届二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等主要问题,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经验和教训的概括总结。

(1)中共八大

1)关于八大:

教材介绍了大会基于对国内形势和社会矛盾变化的正确分析,确定了当时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此基础上,又正确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接着教材对八大的这些决议进行了简要评价,指出: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同时也指出:

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教材首先介绍了八届二中全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制定了一条行动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由于教材对总路线评价过于简单,建议教师在此增加适当评价。

已形成对其较为全面的认识。

2)接下来教材介绍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具体表现。

3)然后教材简要揭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的原因,指明了其严重危害。

建议在此对失误的原因做一些补充的分析和评论,加深对其失误根源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教材介绍了党和政府对经济建设实践中失误的纠正。

首先纠正了在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建议教师补充说明几条具体调整措施,然后对整体国民经济提出了一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说明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结果,1962年得到初步恢复,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建议教师在此对这一阶段探索失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适当的补充分析和总结。

第三目:

国民经济的劫难

本目概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周恩来和邓小平与“左”倾错误抗争,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整顿工作及其结果。

建议在本目教学中,不必过多展开。

(1)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

指出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大大超出了文化范围和文化手段,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许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企业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和农民停产“闹革命”,卷入混乱的政治斗争当中,甚至是武斗,使国民经济损失惨重,仅1967年和1968年两年时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2)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1971年9.13事件后,毛泽东对文革有所控制,让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但是由于周恩来患重病,建议教师补充说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使周恩来的调整工作被迫中断。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周恩来病重后,毛泽东恢复了邓小平的工作。

邓小平上任后,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路,建议在此解释这一思路的实质,即全面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结果使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但不久,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满,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局势再度陷入混乱。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是将老教材中三课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而成,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的头绪较多。

而由于内容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些问题上,适当补充一些分析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加深认识。

导入:

带领学生简要回忆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艰难经历,导出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后,我们的客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建设又经历了一些新的曲折过程。

再引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我们又是怎样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的,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解第一目知识点

(1)时,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残破的程度,建议教师对战争破坏这一原因,做一点补充分析。

指出:

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

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通过这一补充说明,反衬中国共产党在后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领导人民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这一事实,就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具有组织管理经济的能力,还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增强教学效果。

在讲解第一目知识点

(2)时,在对“一五计划”背景做铺垫,特别是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针时,可引用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那段论述: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描述,让学生充分感到迅速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此外,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其他重要性再作一些适当补充。

如:

它对于当时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又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认识。

在讲解第一目知识点(3)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作一点分析。

首先要明确,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

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在讲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影响──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这一问题时,建议教师作一定的解释。

因为一些知识较好的学生会依据他们在政治课中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知识(在这一时期,特别是中国当时的国情,所有制不宜采取单一形式),由此而对这一影响产生置疑。

教师应指出:

当时之所以强调生产资料的普遍公有制,是因为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片面认识造成的。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这一过程,彻底消灭了剥削,使社会经济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目的,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社会主义属性和巨大历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在讲解第二目知识点

(1)时,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做一定的补充分析。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另外增加一些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讲解第二目知识点

(2)时,对当时出现的那些荒谬的事情,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展示,以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适当揭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并分析其根源,以使学生对这两件事形成更准确认识。

指明“大跃进”的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其思想根源在于严重忽视经济规律,把经济工作当成群众运动去搞,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在于一是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浮夸风;

二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思想根源在于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在讲解第二目知识点(3)时,建议教师要明确指出:

虽然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做得还很不够。

因为还没有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所在,总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改变,更没有找到新的、正确的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在文革中犯了更加严重错误的根源。

在讲解第三目时,建议教师对文革头两年国民经济损失的1000亿元数字,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价值或换算成今天的实际价值,来说明其损失有多大。

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经济意识,对这一数字的理解就比较平淡,而教师做一些相应的补充对比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

此外,对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整顿措施为什么难以取得根本成效这一问题做一些深入分析。

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从主观上看,由于党的基本路线和经济指导思想还没有实现转变,即使没有“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那些整顿措施也是在旧的指导思想下的微观调整,难以实现根本突破。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解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时,可先给学生创设情景,把如何对其改造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教师做一些引导,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这项工作中的特点和它所体现出的创造性。

提供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关于必要性:

民族资本在旧中国也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他们多次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开辟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建立新中国的工作中,也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密切合作,因此对它们不宜采取革命手段,而应采取温和的改造手段。

此外,民族资本代表了中国本不够充分的先进生产力,而且大都涉及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行业,为了减少阻力和负面影响,也尽量不要采取过激方式。

从可能性来看,一是国家已积累了一定的财力,有一定能力实现赎买。

二是当时绝大多数民族资本家是拥护共产党的和平改造的,还可以引用本课教材引言部分中的那位民族资本家的言论加以佐证。

案例二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各地都会遗留一些形式不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遗址和遗迹)以增强学生对该问题的真实感受。

建议北京的城区学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福绥境大楼(这是一座1958年“大跃进”时期利用建造人民大会堂剩余的建筑材料而修建的居民大楼,是典型的大跃进产物。

由于受到当时吃大锅饭的影响,这座大楼的设计当中居然没有设计厨房,而是设计在地下室修建公共食堂,居民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都去大食堂吃大锅饭。

以至后来“大跃进”结束后,大楼的居民没有厨房做饭,都在楼道中搭建各式各样的小厨房)。

案例三

在讲解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对这一历史挫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讨论与总结。

形式可以采取先分组讨论,也可以布置讨论点,选派几个骨干学生组成小组,在课下完成,再拿到课上集中阐明。

本人在此提供以下几个预期结论仅供参考:

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

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

解题关键:

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

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答案提示:

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

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学习延伸

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试分析其原因。

看准图示,结合历史知识。

位于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所决定。

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周平安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战线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我们热烈地向发射早稻、花生高产量“卫星”的同志们祝贺。

去年,我国水稻亩产的最高记录,单季稻是二千四百多斤。

麻城麻溪河乡建国第一社所创造的记录,比去年增长十四倍以上。

去年我国花生亩产的最高记录是一千五百多斤,南安县所创造的最高记录,比去年增长了六倍。

这样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这样高速度的增产,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

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冬就说过:

“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

”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预见。

早稻、花生高产“卫星”的出现,同不久以前小麦高产“卫星”的出现一样,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

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第一社的同志们,在小麦高产“卫星”的鼓舞下,发扬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打破了陈规,实行了高度密植及其他许多革命性的措施,终于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

──节选自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大跃进”时期的工业战线

抚宁式高炉产量加码:

创造日产生铁七点九八吨新记录

本报天津22日电河北抚宁县杜庄炼铁厂二号六点五立方公尺小高炉,在16日创造了生产灰生铁七点九八吨的高产新记录,超过了这个厂一号小高炉日产七点二吨的高产记录。

这个厂的二号小高炉是用炭素捣固材料建成的,原来暖风室设计得不够合理,产量较低。

在一号炉创造了日产七点二吨的高产记录以后,二号炉的职工一方面学习和推行一号炉的经验,一方面由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从多方面寻找提高产量的办法。

原来风量小、温度低,他们就加大鼓风机的转速,使热风温度由过去的四XX很快上升到五百八十度。

工人们还改进了装料方法,增加了装料次数,改进了对原料的管理,使冶炼时间由原来四小时出一炉缩短到三小时出一炉。

13日的产量由过去的三吨多提高到七点五吨;

在这一基础上,职工们又继续改进了操作方法,16日创造了七点九八吨的新记录。

──选自195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徐水人民公社颂”

人民公社和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标志,还在于粮食的高产……由于我在很早以前和刘廷奎研究过高产小麦的事,他也就曾在那一亩地边诡秘地眯着眼笑问我:

“你猜猜这亩小麦要搞多少万斤?

”“八万?

”我反问着。

这是我听说过的最高的数字。

“嘻嘻”,刘廷奎用巴掌捂着嘴唇,悄悄笑道:

“我跟你坦白了吧!

这搞的是十二万斤!

”想要亩产十二万斤小麦!

我实在不相信世界上曾有任何人听说过这种事。

我问刘廷奎的措施,他告诉我说,现在是在让伏天的太阳晒翻开的土,然后深掘七尺,把地下的红土层翻上来同好土和匀;

施底肥三十万斤;

种籽先进行人工培育,刚出芽的工夫播下,防止粪大烧芽……最后还是该回到大寺各庄,回到那儿的七亩棉花地。

那里毛主席看过的三棵棉枝都绑上了红布。

每亩四千棵,平均高六尺,谁看了都说那是棉花树。

每棵平均果枝二十五个,成铃四十个,花蕾四十五个;

成铃最多的已达一棵一百一十个,眼前的情况就可亩产皮棉近二千斤……这些将要发射的卫星庄稼,是在迈向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殿堂上空飘扬的鲜明耀眼的红旗;

也只有人民公社才能竖起这样的红旗。

试想想,一个二分地的沼气山药堆就得花去成百个工人,成本更是不可计算;

这可除了几万人大的人民公社,哪一个普通农业社能够办得到!

唱不尽人民公社优越性,颂不完人民公社的灿烂前程。

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那“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节选自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王铁人的故事

王铁人,是大庆人对王进喜同志的亲热称呼……一次,他看见马路上汽车背个包来回跑,感到奇怪,就问别人:

“这是哪国造的,上面背那家伙干什么?

”人家告诉他,因为咱们国家缺油,汽车没油烧,烧的煤气。

王进喜听了,心里就像锥子扎一样……早在一九一四年,有个美国佬来到中国考察石油时就说:

“中国没有石油。

”过了六年,一个艾·

斯达金的美国人又公开地说:

“中国石油储量极其贫乏。

”……凭着他多年的实践经验,他一直相信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相信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一九六〇年三月二十五日,王进喜和全队工人到达大庆车站……他领着队员们来到一列载着庞大的泥浆泵和钻井器材的平板车跟前,第一个跳上车厢,一边解绳扣一边对大家说:

“先别管是哪个队的,是来打井采油的都往下卸!

”……王进喜奋力扛着钻机,操着浓重的甘肃口音,唱起了自编的号子: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都不怕……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战斗,王进喜和同志们把钻机装上了钻台。

朱副指挥看见王进喜右肩突起很高,知道他肩膀给压肿了,紧紧握住他的手,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钻井设备已快速安装完毕,水管线还没有接通。

钻机没有水,就像人没有血液一样,动弹不得。

王进喜心急火燎。

他想干革命不能等,时间一分钟也不能耽误,就是要快摆硬上。

他对大家说:

“没有水,我们端水也要开钻!

”……一九六○年四月十四日……一阵轰鸣,开钻了!

王进喜消瘦的面孔变得更加肃穆,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滚动着泪花,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这口井,雄辩地说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就是能在短时间内,高速度、高质量地拿下大油田。

──节选自《大庆人的故事》

2.课文注释

1.第一个五年计划

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的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建投资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

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

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2.三大改造

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