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739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宗教信仰是荣格早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于1900年获巴赛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接着到苏黎士大学精神病诊所任职。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一书出版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并将应用效果写成《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一书。

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了通讯联系,次年他俩在维也纳首次会面,倾谈足足持续了13个小时之久,很快成为挚友。

1909年荣格陪同弗洛伊德访问美国克拉克大学,在此期间两人都发表了演讲。

1911年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全力支持下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

但是,荣格对精神分析、潜意识和力必多的理解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

在荣格出版了《潜意识心理学》(1912)之后,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1914年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并退出该协会,两人关系决裂。

此后,荣格不再支持精神分析论,转而大力倡导分析心理学。

他在去世那年出版的一本自传《回忆·

梦·

反思》中的第一句话,“我的一生就是潜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Jung,1961),道出了他的心理学特点。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许多基本论点上,大体上还沿袭了经典精神分析论,同时也有不少修正和发展。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或心灵)(psyche)。

精神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到的或是潜意识的。

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

他在一生中应该做的是,在这种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警惕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的、相互冲突的系统。

分裂的人格是一种病态人格。

精神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所组成。

在荣格看来,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

这一结构不仅由无数要素所组成,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错综复杂的。

同时这个结构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来自身体内部的不断刺激。

对于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有人用图示的方式作了生动的描述。

(郑学,169)

(黄希庭,113)

这幅《曼荼罗与自性体验》的图画是基于荣格的一位患者克里斯蒂安娜·

摩根,在荣格的帮助下运用意想和灵感绘制的心理完整性的原型。

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靠积极想像技术,荣格完成了他的原型心理学研究。

对荣格而言,意识是人心中惟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

它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

这种自觉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过程,产生出了一种新要素,荣格将其称为自我。

自我(ego)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

尽管自我在整个心理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作为意识的门卫却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

某种观念、情感、记忆和知觉,如果不被自我所承认,就永远也不会进入意识。

它像过滤器那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正是由于自我的这种重要功能,才保证了人格的同—性和持续性。

对自我的理解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颇为相似。

个人潜意识(personalunconscious)是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构成。

荣格的个人潜意识概念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概念相似。

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对个人来说是极易获得的,它与自我是相互作用的。

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个人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荣格称之为情结(complex),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

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时,意思是指他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像是上了“瘾”。

情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

有恋母情结的人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母亲这个概念有关的活动中。

有恋父情结、性爱情结、权力情结、金钱情结或其他类型情结的人,情况也是如此。

情结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的障碍。

荣格认为,有许多情结深深根植于他的病人的神经病症状中。

情结也往往是灵感的动力源泉,对在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有重要意义。

因为对事业的迷恋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于情结的形成,最初荣格认为它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

后来他认为情结起源于人性中某种比童年时期的经验更深邃的东西,即他所谓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

它是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荣格认为:

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与个人潜意识不同,集体潜意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因为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这些镂刻在人脑中的祖先经验,荣格称之为原型(archetypes),它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

原型是那些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累积于心中的结果,是一种对世外某些方面进行反应的先天倾向。

例如,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这种深刻印象,最后凝结在集体潜意识中成为一种太阳神或上帝的原型。

我们对太阳神或上帝的崇拜,是千万年来的经验镂刻在人脑的结果。

每一个时代中每一个成员所经历过的经验,都有相应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上帝、太阳、男人、母亲、英雄等。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它们代代遗传,决定着个人对世界反应的倾向性。

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原型有很多,人生有多少个典型的情景就有多少个原型。

荣格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原型,他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的原型,诸如出生的原型、再生的原型、死亡的原型、力量的原型、巫术的原型、英雄的原型、儿童的原型、母亲的原型、上帝的原型、魔鬼的原型、骗子的原型,还有许多自然物或人造物的原型,如太阳、月亮、风、火、水、武器、劳动工具等等的原型。

在这些原型中,荣格研究得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1、人格面具(或人物)(persona):

这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或精神的外部形象(outwardfaceofpsyche)。

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

它是人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而发展起来的,是别人据以了解那个人的那部分精神。

人格面具只是个人精神的一部分。

一个人如果过分偏重人格面具,必然会牺牲人格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

所以,这个原型有时也被称为顺从的原型。

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人的人性的一部分。

显而易见,人格面具有利于人在社会中生活,它促使我们与其他人,甚至与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人格面具不仅有利于实现个人目的、取得个人成就,同时,它也是社会生活与共同福利的基础。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所起的作用并非完全是积极的,有时也可能是消极的和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这种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违背自己的本性,不考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和需要,把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这种情况被荣格称为“面具膨胀”(inflation)。

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荣格病人中有许多是这种面具过分膨胀的受害者,这些人大多是社会名流,且很有成就,但他们却在某一天突然感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

因为他们多年来都在欺骗自己,自己的兴趣与情感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假装出来的。

荣格的工作就是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对它给予适当的抑制,以便使自己人格的其他部分赢得伸展的空间。

2、阿尼玛(或阴性基质)(anima):

这是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特征。

阴性基质是男人在漫长岁月中与女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经验的沉积。

其作用是:

(1)使男人具有女性特征;

(2)为男人在男女交往(包括母子交往、朋友和爱人间的交往)时提供参照系。

这种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

它会极大地影响男人对女人的选择,影响他对某个女人是喜欢还是讨厌。

3、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animus):

这是女性精神中所带有的男性特征。

阳性基质是女人在漫长岁月中与男人交往所获得的经验的沉积。

(1)使女人具有男性特征;

(2)为女人在男女交往中提供参照系。

这种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父亲。

它会极大地影响女人对男人的选择。

相对于人格面具,荣格把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称为精神的内部形象(inwardfaceofpsyche)。

它们的心象总是投射到异性身上,并决定两性关系的性质。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称异性的原型。

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这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经验而形成的。

这种原型保证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荣格指出:

“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而是—个确切女性心象。

这一心象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男性有机体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或原型。

异性原型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

阿妮玛有一种先人之见,它喜欢女人的虚荣矫饰、多情善感、软弱无力、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性;

而阿尼姆斯则选择那些真诚勇敢、聪明多智、体魄健壮的男性。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因为人格面具的过度发展而受害,但在阿尼玛和阿妮姆斯上,许多人的情况则相反,这两种原型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为我们的传统社会过分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别性,鄙视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

在我们的文化中,那些所谓的“假小子”和“假妹子”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

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为阿妮玛和阿妮姆斯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预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可以见到更多的“假小子”和“假妹子”。

4、阴影(或阴暗自我)(shadow):

也称同性原型,这是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这个人与同性别的人的关系的原型。

它是精神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

它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一个,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

在荣格看来,阴影的动物本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他认为,不利用自己阴影的人容易变成忧郁的毫无生命力的人。

像一切原型一样,阴影也寻求外部的表现形式。

它象征妖魔鬼怪等形象并投射于世界。

阴影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而有必要加以压制。

通过外在的社会法制与道德规范以及内心的人格面具,一个人可以成功地压抑自己天性中的兽性一面,他会变得文雅起来。

但是,为了这种文雅,个体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就是削弱了他的自然活力与创造精神,因为阴影不仅是最坏东西的发源地,也是最好东西的发源地。

荣格认为一个人缺乏来自于阴影的深邃的先天智慧与直觉,其生命将缺乏活力、没有朝气、流于浅薄和平庸。

5、自性(self):

这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和谐状态,即把人格统一起来,导致人格的统一、平衡和稳定。

荣格认为,自身可以用曼荼罗(见补充讨论)词表示。

自身就像曼茶罗一样,位于构成精神的许多对立部分的中间位置,使精神和谐而均衡。

如果一个人的自性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他将感到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感到自己精神即将崩溃。

荣格认为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极少有人完成这一工作,只有像耶稣和释迦牟尼等伟大的宗教领袖才接近于这一终极目标。

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通过自我,尽量使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到达自觉意识,使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使人格获得充分的个性化。

荣格认为依靠某种宗教体验和修炼方面,如瑜伽和坐禅,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自性。

曼荼罗

曼荼罗(mandala)是印度教密宗与佛教密宗所用的象征性图形,供举行宗教仪式和修习禅定时使用。

曼荼罗表征宇宙诸神聚会的圣地和宇宙力量的聚焦点。

作为宇宙缩影的人的精神上“进入”曼茶罗并向其中心“前进”,象征经历宇宙的分解与复合。

在日本和我国西藏地区,曼荼罗基本上分为两类,分别代表宇宙的胎藏界和金刚界,前者的运动是从一到多,后者则是从多到一。

西藏的唐喀(卷轴)曼荼罗绘有外圈,其内侧有——个或几个同心圆,围绕一方框,有线条从中心延伸到四角,将方框内部隔成四个三角形,每一三角形的中央和中部绘有五个圆圈,内有神的象征物或神像,最常见的是五尊自生佛。

荣格认为,作为最古老的宗教象征的曼荼罗,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

—个曼荼罗常以回环的环状出现,但有时它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或圆形,甚至还包括其他的几何形状。

最早的曼茶罗是太阳光轮。

在西方,曼荼罗常是十字形、三位一体的象征性标记、哥德式大教堂的玫瑰窗上的彩色图案等。

自然界也有许多曼荼罗,如原子结构和雪花。

不论其结构形式如何,它们都有一个中心。

在荣格看来,这个中心就像精神中的自身原型。

因此,个人的曼荼罗便体现了他的人格。

荣格认为,曼荼罗象征常常自发地出现在患者的梦和想像中。

他相信,曼荼罗是一个整体性的原型符号,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稳定感和一体感。

因此,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必要创造出一个自己的曼茶罗。

荣格的学说中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思想。

他的这一原型概念后来不曾有回响,没有引出相关的研充。

(黄希庭,116)

(沈德灿,300)

荣格不仅有系统的人格结构理论,而且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

他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

这是因为它或多或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能量系统,尽管它需要从外部世界或自身肉体中获得能量,但是,这些能量一旦为心灵所吸收,就完全属于精神能量,而不是物理、化学或生物的能量,并且心灵可以任意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

荣格认为,来自于身体内部或外部世界的精神能量,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产生。

所有这些内外感觉给我们的心灵提供连续不断的滋养,如同食物滋养我们的身体一样。

由于感官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能量,从而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它的平衡只能是相对的,而不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

如果心灵是完全封闭的,它就像一潭死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心灵是完全开放的,其结果将是无穷的混乱。

因此,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介乎于两种极端的中间状态,即相对闭合的状态。

人格的动力是心理能(或心理能量)(psychicenergy),荣格用力必多来称呼这种心理能。

但是,荣格所说的力必多与弗洛伊德把力必多仅限于性欲是不同的。

他把力必多(或欲力)(libido)定义为一般生物的生命能量。

它从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是人格的动力。

不同量的心理能被分配到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去。

被分配给不同心理活动的心理能,在量上是随时发生变化的。

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将“里比多”解释为单纯的性能量。

相反,他把“里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逐渐用“心理能”取代了“里比多”。

荣格认为,心理能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在意识中它表现为各种努力、欲望和意愿。

同时,它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表现为情绪和情感。

心理能不能像物理能那样作直接的定量的测定和计算。

但是,可以通过比较,把握某一心理活动所用能量的相对大小,这就是荣格所提出的心理值(psychicvalue)。

所谓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量尺度。

当比较高的心理值被投放到某种观念或情感时,这就意味着这种观念或情感有相当大力量左右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例如,一个赋予权力很高心理值的人,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官场上投机钻营,讨好上司,欺骗和压制下属,或想方设法去做显著的政绩,力求保官和升官。

我们不能绝对地测定某一心理要素的心理值,但可以相对地估计它的大小。

我们可以将一个心理要素与另一种心理要素相比较,看哪—种心理要素占用了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确定哪种心理要素所具有的心理值就更大。

例如,我们发现一个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工作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前者的心理值远远大于后者所拥有的心理值。

对心理值进行估计和测量的方法包括:

(1)观察他对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

(2)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费的时间。

(3)对梦或幻想进行分析。

(4)生理指标的测量,如脉搏、呼吸和皮肤电等的测定。

在荣格看来,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是由两条原理决定的:

等值原理和熵增加原理。

第一条原则称为等值原理(principleofequivalence),即是说,每一个人能应用的力必多是固定的,如果它被投入人格系统的某个结构,那么就会在其他结构中显示出来。

如果在意识中集中了较多的力必多能量,那么潜意识活动中的力必多能量就会减少。

力必多能量是守恒的。

能量永远不会从心灵中消逝,它只是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

有时甚至从意识活动转移到无意识活动中,例如以幻想或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条原理称为熵增加原理(principleofentropy)。

这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一般是从能量多的心理成分流向拥有较少能量的心理成分,以实现心灵不同结构或成分之间的平衡,这就像热力学中所说的热量流动的规律((即熵增加原理)一样,从热量高的地方流向热量低的地方,以至两方的热量达到均衡。

例如,一个人的人格面具过分发展而阴影呈低度发展,那么心理能就会从人格面具原型流入阴影原型之中。

但是,来自外界的能量总是使心灵处于不平衡状态,使人产生种种紧张感、压迫感与冲突感,人格结构不同成分之间的能量极差越大,人所体验到的紧张感和冲突感就越强烈。

荣格认为,某些精神病人如自闭症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不与外部世界交流。

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使熵增加,产生相对平衡的状态。

荣格以为,人生的生活目标就是按照熵增加原理,寻求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达到平衡。

虽然力必多是完全被用于维持人格系统的,但仍有一定的能量闲置未用。

力必多有这种剩余,是由于人格系统不能成功地在系统内部平衡能量强度所致。

例如,如果心理能由人格面具输送到阿尼姆斯原型,而阿尼姆斯原型又不能吸收其全部能量,就会有一些能量剩余出来。

这些剩余能量既可能使阿尼姆斯原型膨胀起来,也可能被转移来创造新的象征或类似物。

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象征将引导我们从事新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获得新的发现和走向新的生活方式。

荣格认为心理能可以沿着前行和退行两个方向流动。

前行指人把心理能投放到外部活动之中,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吸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和要求相一致。

退行是指把能量从外部活动中抽回来,流入无意识之中,以激活无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内容。

前行与退行是两种对立,但又是相互联系的过程。

通过前行,使人消耗能量以应付外部世界,通过退行使人保持和聚集能量。

退行还有一个好处是它激活了无意识中拥有的丰富的种族经验和智慧,有助于人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从无意识中汲取能量,梦为我们提供力量和智慧。

能量的前行与退行类似于涨潮和落潮,从而使人的内心世界得到调整和平衡发展。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样,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的。

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

荣格把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输导。

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个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

其次,心理能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

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荣格认为,象征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

当理性的源泉不足时,精神就会产生一种象征。

它是自发地从潜意识中产生的,是建基于潜意识原型之上的,是原型的外化,原型通过象征来表现自己。

这样,人们通过对象征的形式及其内涵的分析,就可以追根寻源地找到潜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原型。

荣格还认为,象征并非固定不变,它不仅仅是一些符号之类的东西,还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力量。

荣格把这种力量称之为象征的“超验功能”(Transcendentfunction)。

荣格发现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整体象征就是“曼荼罗”,它是最古老的宗教象征之一,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而且是人格的中心。

它可以使各种矛盾冲突的力量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于象征具有这种超验的功能,它能帮助人们探察潜意识心灵的奥秘,能够预测个人未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荣格早年在字词联想实验中就发现,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其情结的表现也不同。

1913年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内倾和外倾人格。

1921年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又作了详细的阐述。

荣格对心理类型的研究已成为分析心理学的最重大发现之一,也使他成为人格差异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荣格认为,在与世界的联系中,人的精神有两种态度(attitude)。

一种态度是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称为内倾(或内向)(introversion);

另一种态度则是指向外部环境,称为外倾(或外向)(extroversion)。

前者性格迟疑、爱思考、孤僻、退缩、常提防戒备、不愿抛头露面;

后者性格开朗、爱交际、坦率、随和、乐于助人、常做无把握的冒险。

一个人只是或多或少地属于外倾型或内倾型,而并非整个都是外倾的或整个都是内倾的。

“只有当外倾机制占优势时,我们才把一种行为模式称为外倾的”(Jung,1921/1971,p.575)。

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对于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喜欢安静,富于幻想,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的人好社交,为人活泼、开朗,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感兴趣。

荣格还认为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内倾或外倾的,许多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或某种态度类型相对占优势。

荣格还提出四种思想功能(functionsofthought):

(1)感觉(sensing):

指明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它是什么事物;

(2)思维(thinking):

指明感觉到的客体为何物,并给它命名;

(3)情感(feeling):

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何种价值,与喜欢和厌恶有关;

(4)直觉(intuiting):

在没有实际资料可以利用时,对于过去和将来事件的顶感。

他认为思维的功能是评价事物正确与否,情感的作用是判断和确定事物价值,该事物是否可以被接受。

思维与情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