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573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docx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 

安州中学2015级语文组整理

【注意】1.注意积累,这是推断的基础,平时练习出现新的,基于此文补充。

2.选项会出现两种情况:

(1)熟知的,是判断的重点,但要注意细节会出错。

(2)不熟悉,甚至没见过,一般是正确的,或者要根据文章推断,或看句子结构形式来判断,如总分结构,重点看分中的举例。

并列结构,A、B、C和D,其中可能夹杂着错误项。

自己也要善于去归纳错误的句子结构形式。

一、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名】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成年(男20岁举行加冠礼时、女15岁举行笈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对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号,1.一般只用于自称;2.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官谥】始于周,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作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如明崇祯帝的谥号。

【注意:

平民是没有谥号的】

【私谥】始于东汉。

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

【称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因后代帝王追尊,庙号不是唯一的。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所以,明清两代就用年号来称皇帝。

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郡望】郡望:

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如韩昌黎,苏赵郡,“昌黎”“赵郡”分别是韩愈、苏轼的郡望。

【籍贯就是祖籍地,在民国以前,一般是按照已知的祖辈世代长时间生活居住的地方作为籍贯地。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敬辞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加“先”,表示已去世的尊长。

如: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加“从”表示叔伯关系,如从弟:

堂弟。

从父:

叔父。

从子:

侄子。

4.古代贱称

【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贱称。

5.特殊称谓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头发分两半,形如两个羊角);

【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

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二、古代官职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六部】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

管军事;刑部:

管司法刑狱;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郎中】1.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2.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

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出】一般是指京官外放。

也有下调下一级行政区的意思。

【注意语境】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斥】屏弃不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削职为民)三种情况。

【一词多义的,具体所指看文章语境!

【致仕与乞骸骨】致仕(致事、休致):

正常退休(按规定是七十岁),待遇不变。

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故自请退职,非正常离职。

三、科举制度

1.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要职。

辟,是官员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2.科举制名称

科举,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盛于明清。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后三者三年举行一次。

类别

童生试(入学考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考场

省城

京城

京城

(礼部)

皇宫

(宫殿)

日期

秋八月

(秋闱)【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春闱)【杏榜】

会试同年春四月

【金榜】

主考人

学政

钦差大臣

礼部

皇帝

参考人

童生

生员

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

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

贡士

统称进士

一甲

进士及第

赐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第一名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鼎元)

第二名

元、明、清时,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连中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3.古代学校

【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两种功能)。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掌管人员为祭酒。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士】1.商、周时,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

2.春秋时,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

3.后来,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四、风俗礼仪 

1.宗法

【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

【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

分家时,宗子除了占有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外,还继承老家长的爵位。

宗族中,无论祭祖先、办丧事、宴宾客,都以宗子为主。

【庶子】指小妾所生的儿子。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嫡子和庶子)。

【亲戚】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译为“亲人”。

2.古代礼仪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仲尼父(孔子)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2.古代位次

【座次】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古代建筑,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

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2

范增

1

2

项王

张良

3

4

1

西

项伯

4

5

6

刘邦

3

7

8

主人

室内

大门

筵席座次

【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3.古代对“死”的讳称

(1)《礼记·曲礼》: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厌世,厌代】特指帝王去世。

(2)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3)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

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4)父母之死称:

见背、孤露、弃养等。

(5)佛道徒之死称:

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6)一般人的死称: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庐冢、青冢、青庐】庐冢:

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

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青庐:

青布搭成的篷帐。

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用。

【五服】斩衰cui(三年),齐衰(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三年—三月不等),功分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si麻(三月)。

【丁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又叫“丁艰”。

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丁外忧、丁外艰、丁父忧:

父亲去世。

丁内忧、丁内艰、丁母忧:

母亲去世。

【夺情】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服除、服阙】脱去丧服,即服丧期满。

五、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另加《乐经》。

又称“六艺”。

【《诗经》六义】文体分类:

风、雅、颂;表现手法:

赋、比、兴。

【六书】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9)以郡望命名。

如韩愈的《昌黎先生集》.

【史书编写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