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457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doc

第二节茎

茎是联系根、叶,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

多数茎的顶端能无限地向上生长,连同着生的叶形成庞大的枝系。

许多茎除物质的输送和具支持作用外,还能制造和贮藏养料、进行营养繁殖,这些功能都和它的结构有着紧密联系。

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一般是组成地上部分的枝干,主要功能是输导和支持。

(一)茎的输导作用:

茎的输导作用是和它的结构紧密联系的。

茎的维管组织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就担负着这种输导作用。

双子叶植物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和管胞,把根尖上由幼嫩的表皮和根毛从土壤中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而大多数的裸子植物中,管胞却是唯一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茎的韧皮部的筛管或筛胞(裸子植物),把叶的光合作用产物也运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二)茎的支持作用茎的支持作用也和茎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茎内的机械组织,特别是纤维和石细胞,分布在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中,以及木质部中的导管、管胞,它们都象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构成植物体的坚固有力的结构,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

茎除去输导和支持作用外,还有储藏和繁殖作用。

二、茎的形态

(一)茎的形态特征:

茎的外形,多数呈圆柱形。

可是,有些植物的茎却呈三角形(如莎草)、方柱形(如蚕豆、薄荷)或扁平柱形(如昙花、仙人掌)。

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

两个节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

茎和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节间,在节上着生叶,在叶腋和茎的顶端具有芽。

着生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或枝条,因此,茎就是枝上除去叶和芽所留下的轴状部分。

禾本科植物,如甘蔗、毛竹、水稻、玉米等,和蓼科植物,如蓼蓝、水蓼等的茎,由于节部膨大,节特别显著。

少数植物,如莲,它的根状茎(藕)上的节也很显著,但节间膨大,节部却缩小。

大多数植物的节部,一般是稍形膨大,但不显著。

(二)芽的概念和芽的类型

1.芽的概念:

什么是芽?

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

以后发展成枝的芽称为枝芽;发展成花或花序的芽称为花芽。

现在以枝芽为例,说明芽的一般结构,把任何一种植物的枝芽纵切开,用解剖镜或放大镜观察,从上到下可—以看到生长点、叶原基、幼叶和腋芽原基。

生长点是叶芽中央顶端的分生组织,有时也称生长锥。

叶原基是近生长点下面的一些突起,是叶的原始体,即叶发育的早期。

由于芽的逐渐生长和分化,叶原基愈向下愈长,较下面的已长成较长的幼叶。

腋芽原基是在幼叶腋内的突起,将来形成腋芽,腋芽以后会发展成侧枝,因此,腋芽原基也称侧枝原基或枝原基,它相当于一个更小的枝芽。

从枝芽的纵切面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是枝的雏体。

2.各种不同角度对芽类型的划分:

(1)按芽在枝上的位置分:

芽可分为定芽和不定芽。

定芽又分为顶芽和腋芽两种。

顶芽是生在主干或侧枝端的芽,腋芽是生在枝的侧面叶腋内的芽,也称侧芽。

芽不是生在枝顶或叶腋内的,称为不定芽。

(2)按芽鳞的有无分:

芽可分为裸芽和被芽。

外面有鳞片(也称芽鳞)包被,称为被芽,也称为鳞芽。

外面没有芽鳞,只被幼叶包着,称为裸芽。

(3)按芽将形成的器官性质分:

芽可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枝芽包括顶端分生组织和外围的附属物,如叶原基、腋芽原基和幼叶(图3-30B)。

花芽是产生花或花序的雏体,由一个花原基或花序原基组成,没有叶原基和腋芽原基。

花芽的顶端没有分生组织,不能无限生长(图3-30A)。

一个芽含有枝芽和花芽的组成部分,可以同时发育成枝和花的,称为混合芽(图3-30C)。

(4)按芽的生理活动状态分:

芽可分为活动芽和休眠芽。

活动芽是在生长季节活动的芽,也就是能在当年生长季节形成新枝、花或花序的芽。

腋芽在生长季节不生长,不发展,保持休眠状态,称为休眠芽。

(三)茎的生长习性:

1.直立茎:

茎背地面而生,直立。

2.缠绕茎:

茎幼时较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于其它支柱上升。

3.攀援茎:

茎幼时较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它物上升。

(1)以卷须攀援的,如丝瓜、豌豆、黄瓜、葡萄、乌蔹莓、南瓜等的茎。

(2)以气生根攀援的,如常春藤、络石、薜荔等的茎。

(3)以叶柄攀援的,如旱金莲、铁线莲等的茎。

(4)以钩刺攀援的,如白藤、猪殃殃等的茎。

(5)以吸盘攀援的,如爬山虎(地锦)的茎。

4.匍匐茎:

茎细长柔弱,沿着地面蔓延生长。

(四)分枝类型:

1.单轴分枝:

主干也就是主轴,总是由顶芽不断地向上伸展而成,这种分枝形式,称为单轴分枝,也称为总状分枝。

2.合轴分枝:

主干的顶芽在生长季节中,生长迟缓或死亡,或顶芽为花芽,就由紧接着顶芽下面的腋芽伸展,代替原有的顶芽,每年同样地交替进行,使主干继续生长,这种主干是由许多腋芽发育而成的侧枝联合组成,所以称为合轴。

3.假二叉分枝:

假二叉分枝是具对生叶的植物,在顶芽停止生长后,或顶芽是花芽,在花芽开花后,由顶芽下的两侧腋芽同时发育成二叉状分枝。

所以假二叉分枝,实际上也是一种合轴分枝方式的变化,,它和顶端的分生组织本身分为二个,形成真正的二叉分枝不同。

(五)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小麦等,它们的分枝和上面所说的不同,只集中在地面下和近地面的分蘖节上,这些分蘖节上产生不定根和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分枝,这种方式的分枝称为分蘖。

三、茎的发育

(一)顶端分生组织:

顶端分生组织的最先端的部分,包括原始细胞和它刚形成的衍生细胞,可以看作是未分化或最小分化的部分,称为原分生组织。

在原分生组织下面,有各种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出现。

这些细胞和分生组织的相似,即形小,少液泡化,有分生能力,它们开始分化出未来的表皮、皮层和维管组织的分生组织,一般称为初生分生组织,即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图3-34),所以,茎的顶端分生组织是由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共同组成的。

(二)原套—原体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顶端分生组织的原始区域,包括原套和原体两个部分,原套是一层或几层表面层细胞,它们进行着垂周分裂;原体是几层厚的细胞层,其中组成的芯细胞有平周分裂和各个方向的分裂(图3-35)。

(三)叶和芽的起源

1.叶的起源:

叶是由叶原基逐步发育而成的(图3-36)。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发生叶原基的细胞分裂,一般是在分生组织表面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出现。

平周分裂向周围增生细胞的结果,就促进了叶原基的侧面突起。

突起的表面出现垂周分裂,以后这种分裂在较深入的各层中和平周分裂同时进行。

单子叶植物叶原基的发生,常由表层中的平周分裂开始。

原套或原体的衍生细胞,都可分裂引起原基的形成。

2.芽的起源顶芽是发生在茎端(枝端),包括主枝和侧枝上的顶端分生组织,而腋芽起原于腋芽原基。

腋芽的起源很象叶,在叶腋的一些细胞上经过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而形成突起,细胞排列与茎端的生长锥相似;并且本身也可能开始形成叶原基。

不过,在腋芽形成过程中,当它们离开茎端一定距离以前,一般并不形成很多叶原基。

茎上的叶和芽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层或第二,三层细胞,这种起源的方式称为

外起源。

四、茎的初生结构

茎的顶端分生组织中的初生分生组织所衍生的细胞,经过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的组织,称为初生组织,由这种组织组成了茎的初生结构。

(一)茎的初生结构:

茎的初生结构以双子叶植物茎为代表,它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个部分(图3—37)。

现分别说明如下:

1.表皮:

表皮通常由单层的活细胞组成,是由原表皮发育而成,一般不具叶绿体,分布在整个茎的最外表,起着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因而是茎的初生保护组织。

总的来讲,表皮是一种或多或少成狭长形的细胞。

它的长径和茎的纵轴平行,表皮细胞腔内,有发达的液泡,原生质体紧贴着细胞壁,暴露在空气中的切向壁,比其他部分厚,而且角质化,具角质层。

表皮除表皮细胞外,往往有气孔,它是水气和气体出入的通道。

2、皮层:

皮层位于表皮内方,是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部分,为多层细胞所组成,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成。

薄壁组织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幼嫩茎中近表皮部分的薄壁组织,细胞具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有时细胞内还贮藏有营养物质。

水生植物茎皮层的薄壁组织,具发达的胞间隙,构成通气组织。

3.维管柱:

维管柱是皮层以内的部分,包括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部分。

维管柱过去称为中柱(图3-38)。

多数的茎和根不同,无显著的内皮层,也不存在中柱鞘。

多数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柱,包括维管束、髓和髓射线。

维管束是指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分离的束状结构。

多数植物的维管束是韧皮部在外方,木质部在内方,这种类型称为外韧维管束。

如果初生木质部的内外都存在韧皮部,则称为双韧维管束。

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具有形成层,这使维管束的结构复杂化,除输导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外,又增加了分生组织,有些植物的维管束内,还存在分泌组织。

此外,维管束的类型中,还存在着周韧维管束和周木维管束,前者是木质部在中央,外由韧皮部包围;后者与此相反,韧皮部在中央,外由木质部包围(图B--39)。

紧贴表皮内方一至数层的皮层细胞,常分化成厚角组织,连续成层或为分散的束。

厚角组织常分布在四角或棱角部分(图3-40)。

(1)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是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包括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和木纤维。

水和矿质营养主要是通过木质部内导管和管胞。

茎内初生木质部的发育顺序是内始式,和根不同。

茎内的原生木质部居内方,由管径较小的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后生木质部居外方,由管径较大的梯纹、网纹或孔纹导管组成,它们是初生木质部中起作用的部分,其中以孔纹导管较为普遍。

(2)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是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和韧皮纤维共同组成的,主要作用是运输有机养料。

筛管是由许多生活的管状细胞(筛管分子)纵向连接而成。

筛管分子的特点是:

壁上有许多筛域,成熟的原生质体中没有细胞核。

筛域是筛管壁上具孔的区域,由于形似筛子,所以称为筛域。

筛管分子两端的壁,即端壁上,筛域往往高度特化,称为筛板(图3-41),筛板上的孔,称为筛孔。

伴胞是和筛管分子相伴而生的一个或多个短狭、纵向伸长的薄壁细胞,它和筛管分子是由同一母细胞分裂而成,位于筛管分子的一边或几面上。

韧皮薄壁组织细胞散生在整个组织中,较伴胞大,与一般的薄壁组织细胞相似,有贮藏作用,常含有晶体、丹宁、淀粉等。

韧皮纤维是一些狭而纵向伸长的细胞,有较厚的壁和小的细胞腔,细胞间常以顶端嵌插,聚生成束,成为加固和支持的组织。

初生韧皮部的发育顺序和根内的相同,也是外始式,即原生韧皮部在外方,后生韧皮部在内方。

(3)维管形成层:

由原形成层衍生的细胞,形成一条狭带状的(1—2层细胞厚)组织,即维管形成层,它出现在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是原形成层在初生维管束的形成中留下的潜在的分生组织,在以后茎的生长,特别是木质茎的增粗中,将起主要作用。

(4)髓和髓射线:

茎的初生结构中,由薄壁组织构成的中心部分称为髓是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的。

髓射线是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在横切面上呈放射形,髓射线与髓和皮层相通,有横向运输的作用。

同时髓射线和髓也象皮层的薄壁组织,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单子叶植物的茎和双子叶植物的茎有许多不同。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茎,只有初生结构,所以结构比较简单。

少数的虽有次生结构,但也和双子叶植物的茎不同。

现以禾本科植物的茎作为代表,说明单子叶植物茎结构的最显著特点。

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没有形成层(束中形成层)。

维管束彼此很清楚地分开,一般有两种排列方式。

一种是维管束全部没有规则地分散在整个基本组织内,愈向外愈多,愈朝中心愈少,皮层和髓很难分辨,不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内,维管束形成一环,显著地把皮层和髓部分开,如玉米、高梁、甘蔗等的维管束是这样排列的(图3-42)。

另一种是维管束排列较规则,一般成两圈,中央为髓。

但有些植物的茎,长大时髓部破裂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