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3270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计划时的提法。

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1

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引导:

(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读图、绘图)

1.分别请三位学生代表在投影屏幕前分别指图说出三个地带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人民政府驻地。

2.下发给学生“中国政区空白图”,让学生在空白图上绘出三个地带的分界线,并认读三个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等。

3.安排二分钟让邻座的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渡:

(引导讲解)上表数据展示反映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概况。

同学们可以比较

出三个地带之间的一些差异:

东部和中部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承转)以上差异都只是表面的一些差异。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关键还是表现在以下内容。

(二)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我国三大区域发展差异非常突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80年代以来更是2

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取得了迅猛发展。

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及其历史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经济带。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存在明显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距

的重要原因。

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4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根据图示,我们

首先比较东部与全国的产业结构。

设问:

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东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同学回答略。

东部地带第二与第三产业比较发达,那我们在来看以下中西部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

比较。

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中西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中西部经济地带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那现在我们

来综合比较东部与中西部产业结构。

从工业结构上来说,我国大致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型混合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而中部则显示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1)工业化

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7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工业增加值结构。

根据图示,请同学们回答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在全国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各占什

么地位?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较快,中西

部地带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占了绝对的比重。

在东部地带,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已经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体。

(2)城市化

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17页阅读与下面的表格。

城市化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

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

期,城市化水平会显著提高。

我国处于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从东部与中西部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来看,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

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

我国目前经济上的地带性差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仍有直接的关系。

东部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既宽松又灵活,吸引了外资和中西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其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ppt出示“全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

(指导学生读图)从时间轴上看,我国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

五年

后的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此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从空间轴上看,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

但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呈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的程度尚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请同学们把以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等填写在空白政区图上。

学习了东、中、西区域差异,我们继续来看以下南北方区域差异。

二南方与北方

我国的区域差异,除了东中西地带的差异以外,还集中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南北方是针对东部而言的。

那有谁知道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

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说的就是

这条界线。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北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表格。

(ppt出示表格)

4

看了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知道南北方的对比情况。

南北方的自然、经济状况都各不

相同。

针对这些区域的差异,国家采取了各种对策来缩小差异。

最重要的战略就是西部大开发。

三西部大开发

1.范围

请同学把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填入空白图。

1西部大开发地区中包含了哪几个省、自治区是东部?

2西部大开发地区中包含了哪几个省、自治区是中部的?

3是否三大经济带中的西部都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

了解了西部大开发范围,那我们就要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西部的优劣势有哪些。

2开发条件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

资金缺乏。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3实施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繁荣的伟大举措,是进一步

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课堂小结:

这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三大经济带以及这三大经济带的差异,对东部这一经济带又分为南北方,从表格中了解了他们的优势劣势发展任务等问题。

对于这些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现在有一个可后的问题留给大家,下堂课我们再来探讨。

(ppt出示问题)

(课后创新讨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东部起步?

东部经济发展后,对中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

5

【篇二:

3.4数字地球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3.4数字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3s技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技术吗?

rs:

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

术。

gps:

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

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

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新课

一、“数字地球”的含义

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提出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

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

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1

2.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3.数字地球的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

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

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4.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

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二、“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

美国:

全国约有60个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

现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

卫生医疗行业建立的“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internet向病人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

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

大多数银行通过电视、计算机和自动出纳机开展业务,并逐步转变成为“虚拟银行”;

集成化的全国性各种电子化系统,为公众和政府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目前,联邦政府、州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有自己的站点,并在2003年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

中国:

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投入数字城市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例如:

“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智能济南”等。

其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数字北京”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

构建起秘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软环境;

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

2

1、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

(1)城市发展:

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信息化还将带动全球化,是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

(2)区域发展:

城市信息化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3)日常生活:

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未来校园------“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概念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

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数字校园的内容在数字校园中,将建成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

通过网络,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要。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

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

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篇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

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实质:

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

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

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

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

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

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

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