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0032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以天下之所顺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屠惧,投以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

“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通过例句等方式,结合课内课本所学的例句,找出介词以。

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初一到目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介词以。

例1.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策之不以其道()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以伤先帝之明()

5.可以为师矣()

6.先帝不以臣卑鄙()

1.介词,把、2.介词,按照、3.连词,来、4.连词,以致、5.介词,凭、凭借、6.介词,因为

【课堂练习】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颜率请借救于齐。

至齐,谓齐王曰: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复诣齐。

曰:

“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

“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

“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楚,必不出。

”王曰: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臣窃为大王忧之。

“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

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

(1)周君患之( 

) 

(2)发师救周( 

(3)颜率复诣齐( 

(4)子之数来者(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子之数来者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1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

“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

请简述理由。

(3分)

答:

(15分)10. 

(4分)

(1)以……为患,担忧

(2)军队(3)到(4)屡次【评分要点及说明】每个1分,提供两个解释的只要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看学生回答的问题是这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1. 

(2分)B。

A项,助词 

/代词;

B项中两个“于”解释为“向”或“从“;

C项,“于是,就”/竟然;

D项,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12.(6分)

(1)我空间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

【评分要点及说明】倒装句,“终”“致”,须翻译到位。

(2分)

(2)第一次击鼓,(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

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评分要点及说明】“鼓”名词作动词,省略句,肱翻译到位。

(2分)(3)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

【评分要点及说明】“徒”“其”“实”须翻译到位。

(2分)13.(3分)

【示例】说法一:

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

(1分)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诱惑欺骗的基础之上。

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2分)说法二:

颜率是睿智的。

(1分)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1分)

【评分要点及说明】能对颜率的行为作出评价,给1分;

若能如“说法一”一样,既看出计谋中聪慧的一面,但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这不是为人处世的长久之策,这样的计谋隐藏着祸患等等,给2分。

若如“说法对开”一样,只提出诸如“兵不厌诈”的看法,给1分。

【译文】秦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感到担忧。

颜率请求到齐国借兵援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

“秦王暴虐无道,想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

(我们君臣商量),(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给贵国。

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

齐(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为此感到担忧。

颜率又去齐国,(对齐王)说:

“东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得以平安),愿意献上九鼎,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

”齐王说:

“我准备向梁借道。

”颜率说:

“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

九鼎如果进入梁,一定无法运出。

“人准备向楚国借道。

”(颜率)回答说:

“不可以(借道楚)。

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

九鼎(如果)进入楚,一定无法运出”。

齐王说:

“我究竟从那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

“我私下替大王为此事担忧。

“您屡次来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

“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

”齐王于是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知识点三(复习“为”)

【知识梳理】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

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表示被动,译作“被”。

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

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

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③孰为汝多知乎!

(认为)(《两小儿辩日》)

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3)“为”用作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

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了,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B、辍耕之垄上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1)公将焉之

  

(2)岂可不一会期哉?

  (3)身自罢之。

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

左右官员们说:

"

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1、"

文侯说:

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2、哪能不去赴约会呢?

文侯于是前往,3、亲自停止了酒宴。

做人应像他那样诚实守信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力做到做到一诺千金

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参考答案D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把”;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根据”;

C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为”;

D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

“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与D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

下列句中“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参考答案C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认为”;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凭借”;

C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

D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为”。

“刑以惩恶”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与C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参考答案B

A句中的“以”译作连词“来”;

B句中的“以”译作介词“用”;

C句中的“以”译作介词“因为”;

D句的中“以”译作动词“认为”。

知识点四(复习“之”)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

“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重点为:

“而、之、其、于、以、为”这六个。

1、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久之,目似瞑。

(《狼》)

(3)“之”用作动词。

译为:

“去”、“往”、“到……去”。

至之市。

《郑人买履》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例2.

2.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苏州知府姚公善①,多才下士,在郡闻有才者,必躬诣之。

有王宾仲光②,博学能文,隐于医。

姚公过之,宾不为礼,姚公笑而退。

明日,又过,宾衣母氏布袄,持扇佯狂踞坐③,姚公止,与语,辄吐涎仆跌,姚公又笑而退。

洎④三过之,始款⑤论如平生。

又有俞贞木⑥者,姚公以米贶⑦之,而误送钱继忠⑧所。

继忠以太守所贶,勉为之受。

他日,贞木见姚公,姚公言贶米事,贞木曰:

“吾不知,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

”姚公曰:

“继忠如何?

可得见乎?

”贞木曰:

“可。

”姚公乃使人迎之。

继忠曰:

“吾民也,姚公太守也,太守与民分⑨如是之绝,吾不得诣府。

然太守主也,吾为儒,宾也,以宾主相见,必在郡学乃可。

”人以复于姚公,姚公笑许之。

明日诣学,继忠已先在,遂抗⑩言曰:

“太守以民待继忠,继忠无所置身,若以儒见待,请就宾位。

”姚公许诺,即堂上相再拜。

继忠袖书授姚公即去,姚公甚重之。

(选自明·

刘昌《悬笥琐探》,有删减)

【注释】①姚善:

人名,明建文时忠臣。

②王宾:

人名,字仲光。

③踞坐:

蹲坐。

④洎(jì

):

到。

⑤款:

诚恳。

⑥俞贞木:

⑦贶(kuà

ng):

赐,赏赐。

⑧钱继忠:

⑨分:

区别。

⑩抗:

同“亢”,高。

【译文】苏州知府姚善,才华出众并能礼贤下士,在郡里听说有才能的人,一定亲自去拜访他们。

有一个人叫王宾,字仲光,学识广博善于写作,隐居行医。

姚善拜访他,王宾不以礼相待(不见他),姚善笑着回去了。

第二天,又去拜访,王宾穿着他母亲的布袄,拿着扇子装疯蹲坐着,姚善停下,和他说话,(他)就吐着唾沫跌倒在地上,姚善又笑着回去。

到第三次去拜访他时,他才像平时一样和姚善诚恳交流。

又有一个叫俞贞木的人,姚善拿米赏赐给他,却误送到钱继忠的住所。

因为是太守赏赐的,钱继忠勉强地接受了。

过了几天,俞贞木拜见姚善,姚善说到赠送米的事情,俞贞木说:

“我不知道这件事,难道送到我的邻居朋友钱继忠的住所了吗?

”姚善说:

“钱继忠怎么样?

可以见一面吗?

”俞贞木说:

“可以。

”姚善就派人去接他。

钱继忠(对来人)说:

“我是一个平民,姚公是太守,太守和平民区别很大,我不能到府上去拜见。

然而太守是主人,我是儒生,是客,按照主客相见的礼仪,一定要在郡学才可以。

”那人把(他的话)回复给了姚善,姚善笑着答应了。

第二天到郡学去,钱继忠已经先到了,(见到姚善)就高声说道:

“太守您用对待平民的方式接见我,我就没有位置坐了,如果用对待儒生的方式接见我,请让我坐在客人的位置上。

”姚公同意了,(两人)就在堂前第二次相互拜见。

钱继忠把袖藏的书册交给姚公就离开了,姚公非常器重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必躬诣之:

(2)明日诣学:

(3)姚公乃使人迎之:

(4)继忠袖书授姚公即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

(1)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

(2)人以复于姚公,姚公笑许之。

(2分)

【答案】

1、

(1)亲自

(2)到、到……去(3)派、让、叫(4)离开

2、

(1)难道(恐怕)送到我的邻居朋友钱继忠住所了吗(吧)?

(2)那人把(他的话)回复给了姚善,姚善笑着答应了。

知识点五(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八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③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敏而好学。

(《<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

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例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2.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①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

“曷为而至此?

“齐人累之。

吾名曰越石甫。

”晏子曰:

“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

“婴未尝得交也。

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

”越石甫曰:

“吾闻君子诎②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

”晏子乃出见之,曰:

“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

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③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晏子遂以为上客。

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注释:

①刍:

喂牲口的草。

②诎:

委屈。

③几:

通“讥”,注意。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齐人累之()②遽解左骖以赎之()

③越石甫怒而请绝()④向也见客之容()

⑤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诎乎不知己今免子于患

而信乎知己者吾于子犹未可邪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B.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相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D.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也不相同。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分类无误的一项()。

①晏子之晋②齐人累之③遽解左骖以赎之④向也见客之容⑤夫子礼之

⑥此全功之道也⑦顷之,烟炎张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⑨得公来,孰视之⑩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A.①/②⑤⑧/③⑨/④⑥⑦/⑩

B.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

C.①/②③⑨/⑤⑧/④/⑥⑩/⑦

D.①/②③⑧⑨/⑤/④⑥/⑦/⑩

参考答案:

1.①使……受害。

②立刻,马上。

③断绝关系。

④从前。

⑤以礼相待。

2.A。

3.B。

知识点六(复习“其”)

(1)代词

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

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特殊: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的助词,不译其如土石何?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实际得分: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

“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官吏回答说:

“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

“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