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8840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二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

【答案】C

【解析】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都只是估算而不能准确反映准确的种群密度,D错误。

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物种2

1

3

物种3

8

6

A.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

C.第1-5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答案】D

【解析】表中信息仅反映出物种1、2、3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

对于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对于有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从地上部分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能用样方法,B错误;

第1-5年,物种1是优势种,其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

第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1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5.近些年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煤矿建设。

这虽然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

一是造成了许多塌陷区,二是堆积了很多很大的矸石山。

试想,若干年过后这些塌陷区内和矸石山上将会分别出现

A.绿油油的庄稼和不毛之地

B.水草丛丛和片片地衣

C.池塘群落和森林群落

D.鱼鸭满塘和果树满山

【解析】因塌陷地区内有大量的水,故经过几十年的次生演替,许多塌陷地区将演替为池塘群落;

因为矸石山上全是岩石,其上面会发生初生演替,经过几十年的演替,可以构成森林群落;

故A、B、D错,选C。

6.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in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6.8

5.5

龙葵

3.0

2.0

0.4

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因此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项正确;

因空间、资源有限,该区域豚草的种内斗争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激烈,其种群数量最终将呈“S”型增长,B项错误;

表中信息显示:

在2004年龙葵的数量开始消失,据此可推测:

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项正确;

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狗尾草的数量逐年减少,龙葵最终被淘汰,说明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项正确。

7.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长率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为0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解析】图A为“J”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A正确;

图B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G点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C错误;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8.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类似“J”型曲线

B.n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D.图示表明该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农户迁入南海某岛m年内,由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A正确;

随环境阻力增加,曲线围绕n线波动,说明n线是该岛环境容纳量,B正确;

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加剧了种内斗争,种群数量减少,但岛上水资源并不缺乏,C错误;

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

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为实现可持续地对资源的利用,载畜量不应超过C点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

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从图乙可知,E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10.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1~t2之间,种群数量大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解析】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级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错误,B正确;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在t1前及时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11.为除去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性蜘蛛后,对害虫和蜘蛛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B期间蜘蛛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竞争

【解析】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则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的来源减少而导致其数量的增加变慢,甚至减少,A错误;

B期间害虫数量减少,导致蜘蛛的食物不足,进而引起蜘蛛数量减少,B正确;

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C错误;

由题意“引入捕食性蜘蛛”可知:

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

12.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A错误;

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

当d<

b且d越小时,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

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D错误。

13.下图为某桑园为除去桑毛虫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引入暴猎蝽后,由于暴猎蝽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导致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项正确;

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所以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

桑毛虫与暴猎蝽之间是捕食关系,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桑毛虫数量少,因此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项正确,D项错误。

1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

C.优势种D.营养结构

【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B错误;

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

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15.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析】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

B.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

故选:

B。

16.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下表。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海水深度

主要海藻门类

绿藻门

褐藻门

红藻门

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

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

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所有藻类构成群落

【解析】绿藻门中不只有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定义,A错误;

藻类的分层分布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各种藻类对水体中无机盐等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对光能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的强度,B正确;

影响不同水层中藻类的分布主要因素是光(光质),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穿透水体的能力不同----红光到蓝紫光穿透水体的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

该海洋生态系统除啦藻类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

17.如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曲线图中滞后性的特点判断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

B.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解析】题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而不是种间关系的曲线,不能判断出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

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的种群和群落不同,图中不能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B错误;

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动物的分布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D正确。

18.灰沼狸生活在南非,营集群生活。

一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

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警告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

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受试者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甲组

前3天没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

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乙组

前3天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

据上述现象及实验,无法推断出

A.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灰沼狸的站岗放哨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动物的声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A正确;

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同一种生物,而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B错误;

甲乙两组实验对比,说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C正确;

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由草本阶段演替为乔木阶段,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步提高

B.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C.表中草本阶段的丰富度最高

D.该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解析】该群落由草本阶段演替为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步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仅仅在植物丰富的区域,B错误;

分析表格可以知道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C错误;

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正确。

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解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共同进化,A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C错误;

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D错误。

2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同

D.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解析】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

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22.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

B.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

C.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A正确;

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植物,而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故B正确;

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例不同,故C错误;

火山爆发后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故D正确。

23.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

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

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

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Ⅳ:

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解析】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

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

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

24.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B.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丁图表示在抗体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解析】由分析可知,甲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A正确。

哺乳动物个体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但是离体细胞的温度只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从而酶的活性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B正确。

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都下降,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即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如果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根据过程中膜面积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及高尔基体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可知,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错误。

25.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

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B.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

C.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

【解析】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只有四大家鱼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

据图示可知,青鱼和草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鲢鱼和青鱼及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利用的食物和空间不同,故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10分)下图为华科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等,其数学模型:

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

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在用血球计数板(2mm×

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个。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出生率或迁入率(2分)年龄组成

(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λ-1)X100%

(3)偏大

(4)性别比例

(5)减小误差2×

107(2分)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和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