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古诗整理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一下册古诗整理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册古诗整理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
1、幽州台无穷无尽的天地古人来者怆然涕下
2、任人唯贤的人。
3、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相同点:
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
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5、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望岳》杜甫
岱(dà
i)宗夫(fú
)如何?
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
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
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_____”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圣
2、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试题】
【顺义一模】
(二)阅读《望岳》,回答8—10小题。
(7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8.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精神)。
(2分)
9.《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10.“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2分)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顺义一模答案】
(二)古诗阅读(7分)
8.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9.答案示例: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
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描绘景象1分,理解作者情感1分,说清如何交融1分。
共3分。
10.A
共2分。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文学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2、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D
4、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019西城期末】阅读《登飞来峰》,完成7-8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7.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
“
”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
“浮云”比喻
,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
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
”,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8.这是一首登高诗。
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2分)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
答案:
不畏
答案示例:
(一时的)困难和假象
望眼
评分标准:
共3分,每空1分。
8.答案:
D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
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ò
u)门。
作者: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重点词注释:
①腊酒:
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
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
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
随时。
叩(kò
u)门:
敲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
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
是小猪。
足鸡豚:
意谓鸡豚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含联写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海淀期末】
(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8-9题。
(共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8.阅读这首诗,任选其中一联,具体说说你对“古风存”的理解。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海淀期末答案】
8.示例:
首联写出淳朴的民风。
农家酒味虽薄,但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现了丰收之年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这联诗句,表达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意。
(共3分。
选择首联、颈联、尾联其中一联,1分;
说出理解,2分)
9.示例:
我读出了诗人对农村风光和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欣喜之情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共2分。
答出其中两种情感,每种情感,1分)
《己(jǐ)亥(hà
i)杂诗(其五)》
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yí
n)鞭东指即(jí
)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品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
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1、“落红”在这里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
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1、诗人以“落红”自比
2、“落红”指落花。
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表达诗人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3、B
【房山一模】
(二)阅读《己亥杂诗·
其五》,完成8-10小题。
(共6分)
己亥杂诗·
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8.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的?
。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10.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白日”(斜阳、夕阳、落日)的诗句,除了《己亥杂诗·
其五》以外,你读过的诗句还有“”“”(每句可以有一个字用拼音代替)(2分)
【房山一模答案】
(二)古诗阅读(共6分)
8.“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
以“浩荡”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2分)
9.报效国家(2分)
10.示例:
山气日夕佳长河落日圆(每句1分,共2分)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
ng)里,弹琴复长啸(xià
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
“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
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岑(cé
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
“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晚春》韩愈(yù
)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
)荚(jiá
)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10.《泊(bó
)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ó
u)唱后庭花。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