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497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重点知识期末总结汇编(精华版)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1课1.北京人:

距今70—20万年;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体貌特征:

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社会组织:

属于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能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

结论: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第2课1.原始农耕时代(农耕文明)开始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文明

流域

房屋

工具

生产

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

长江流域

干栏式房屋

磨制石器

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磨制石器

纺线、织布、制衣;种植粟,用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制造彩陶(上面的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4.两者的共同点(农耕文化的特征):

都种植庄稼;都制造陶器;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都是用磨制石器;都饲养家畜。

不同点:

地点、房屋样式、农作物(自己总结)。

5.两者都过定居生活主要是农业发展;两者房屋样式不同主要是二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结论: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第3课1.炎黄战蚩尤战役:

涿鹿之战,构成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

2.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轩辕氏。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衣食住行做出贡献,妻子嫘祖养蚕缫丝,属下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等。

3.炎帝:

神农氏,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

4.黄帝、炎帝都属于传说故事,不一定真实,需要通过考古成果印证,印证出来的为史实,否则为传说。

二、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4课1.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王

公元前2070年

禹(治水功臣)

阳城

桀(把自己比作太阳)

公元前1600年

汤(商汤灭夏)

殷(盘庚迁都到殷)

纣(炮烙之刑)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镐京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3.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有司母戊鼎(世界最大)和四羊方尊(造型奇特);2.成都平原有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三、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

第6课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1.政治上: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地主阶级改革,确立封建统治。

2.经济上:

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3.思想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2.春秋时期战争侧重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侧重于统一。

3.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

齐桓公(第一个)、晋文公(山西)、楚庄王等。

4、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4.春秋时期战争: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文公成为霸主;后来(100多年后),楚庄王又打败晋国,当上霸主(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5.战国时期战争:

齐魏:

孙膑、庞涓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增兵减灶);秦赵: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山西高平)意义: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6.战国成语:

三家分晋:

韩赵魏(山西有关,太原属于赵国);田氏代齐、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纸上谈兵等。

7.春秋战国战争影响:

1.给社会带来了灾难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第7课1.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在春秋时期,推广在战国时期。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功能:

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意义: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商鞅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封建地主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目的)。

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成功原因: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②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③商鞅同旧势力斗争坚决。

改革启示: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②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最终会取得胜利④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商鞅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8课1.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农历(夏历):

夏朝出现,商朝完备。

战国时期:

二十四节气。

第9课1.百家争鸣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政治: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教育: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道家

春秋

老子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够相互转化

儒家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道家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战国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被秦国采用)

兵家

春秋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孔子思想影响: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孔子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温故而知新等。

5.和谐思想的思想家:

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墨家的墨子兼爱、非攻。

6.影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封建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1.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都城:

咸阳、嬴政(秦始皇);意义: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意义:

①政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意义:

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

②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意义: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

③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后推广隶书);意义:

促进了文化发展;④思想:

焚书坑儒(李斯建议,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烧);意义:

巩固了统一,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⑤军事:

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蒙恬),开凿灵渠;意义:

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第11课1.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③残酷的刑罚④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2.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陈胜、吴广领导;在陈建立政权;直接原因:

农民戍边,遇雨误期;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成语: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特点:

以少胜多;成语:

破釜沉舟;项羽和秦军。

4.刘邦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刘邦推翻了秦朝。

5.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西安)

第12课1.文景之治出现原因:

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发展农业生产措施。

内容:

①奖励耕作,劝解农桑②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③重视“以德化民”。

作用:

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②经济上:

把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③思想文化上: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④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⑤外交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

大一统意义: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异同:

同:

都加强了思想控制;异:

焚: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罢: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

第15课1.张骞通西域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目的:

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目的:

加强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张骞通西域意义:

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主要以运输丝绸得名)路线:

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

作用: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4.西域都护设立:

公元前60年(汉元帝时)意义:

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附】东汉建立:

公元25年刘秀建立,定都洛阳。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第16、17课1.造纸术:

西汉早期发明,东汉蔡伦改进,作用: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

2.医学:

东汉末年华佗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编成医学体操五禽戏;“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3.宗教:

佛教——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推广,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道教——我国土生土长宗教,东汉张陵所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

两种宗教都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雕塑,书法,壁画,音乐,哲学等)。

4.史学:

司马迁(西汉武帝时)《史记》,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地位: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18课1.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曹操败,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的形成:

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南京)山西属于魏国(观察地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个国家实力均衡的产物;三国鼎立局面出现是历史进步:

实现了局部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各国经济发展,这些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3.《三国演义》和史实区别:

《三国》是小说,根据历史改编,有虚构成分;史实是真实存在过、发生过的事。

第19课1.西晋:

266年、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被内迁的匈奴族所灭,是一个短期统一的国家。

2.东晋:

317年司马睿所建,定都建康(今南京);

3.魏晋南北朝时两次大规模人口流动:

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和部分中原汉人迁往江南。

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发展。

4.江南经济开发:

背景:

三国以前江南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

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②大量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根本原因)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⑤人民的辛勤努力。

意义: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示:

①要搞好社会稳定②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③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要制定良好的政策⑤要保护环境等

第20课1.:

鲜卑族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