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政策文档格式.docx
《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政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政策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我国投资的投入产出模型,在我国每新增100元基建投资,有41元将转化为消费基金。
据此计算,仅1992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部分而转化成的消费基金就高达1188亿元。
这次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工资制度,企事业单位也仿照执行,引起了新一轮的工资过快增长,再加上近几年来在分配上继续向个人倾斜,各单位在消费上相互攀比,灰色收入增加,社会集团消费失控,使银行对工资和个人其他现金支出大幅度增长,1992年比1991年上升23%,1993年又比1992年上升32%,1994年1~8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8.61%,大大超过GNP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成本推动。
这其中也包含着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由于工资的大幅度上升,这从上文的讨论中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是工业企业除工资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上涨,1992年原材料的价格、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1%,1993年又在1992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又比1992年同期上涨35.1%,1994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上涨29.1%。
此外,企业资金运用成本也呈上升趋势。
所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生产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工业为先导,造成农业、原材料、能源、电力等基础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速度更加加快,加工工业品生产膨胀,农业和基础工业品发展更显缓慢。
199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又出现了超高速增长的局面。
1992年,GDP增长了13.2%,工业增加值增长20.5%,而农业则只增长了4.7%;
1993年上述三个指标又分别为13.4%、21.1%和4%。
工业增加值增长大大高于经济增长,农业发展正好相反。
而从我国居民消费来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0.5~0.6之间,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使得有形的农产品供给不足,必然引起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其他瓶颈产业也是如此。
再者,近几年来,居民的购买力集中于日用品领域,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领域,必然带来投资品市场的震荡,使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增大,产业发育很难跟上需求发展,许多产业刚在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就因缺乏需求而难以生存,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恶化了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这种结构失衡又加剧了总量失衡,从而引发或加剧了通货膨胀。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的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就是这次的通货膨胀是一次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动和结构失衡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有三个特点。
(1)基本上是物价普遍上涨。
图1a和图1b画出了2010年1月至10月我国的居民消费分类价格指数(同比)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8大类商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上涨而且通货膨胀率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两大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也从年初的低于100逐步上涨到100以上。
(2)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
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类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的同比上涨率达到31%,鲜果价格的上涨率达到17.7%。
(3)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
与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资产价格在近几年的上涨更为引人注目。
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仅2009年,从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几乎毫无效果。
玉石、文物、古董、字画、高级酒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度上升。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面临的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这种局面包括资产价格的上涨和商品价格的上涨两个部分。
其中,资产价格的上涨从时间上领先于商品价格的上涨,涨幅也远远超过商品价格的涨幅;
而在商品价格的上涨中,食品类价格尤其是蔬菜类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商品价格的涨幅。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
这与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
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分别讨论为什么会出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个类型的通货膨胀。
1.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是外汇流入过多。
近年来,外汇流人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
图2反映了这种情况。
图2给出的是从2000年1月到2010年9月我国的外汇占款与储备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之比。
在2001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为43%左右,2006年初这一比例超过100%,此后这一比例继续上升,最高时达到129%,目前维持在120%左右。
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货币完全是由购买外汇投放的,不仅如此,中央银行还得通过其他途径回收因购买外汇投放的部分基础货币。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但是,我国的物价上涨却有其特殊性。
当流动性过剩出现时,首先上涨的是资产价格,随后商品价格开始上涨,而且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
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从供给一边说的,从需求一边看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二者是一个意思。
“有效需求不足”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因此随着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增加,老百姓并不大
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上升。
因此,工资成本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
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
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特点就是所谓的“滞胀”。
美国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的情形就是如此。
我国目前的成本上升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3.小结。
以上分析有助于解释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1)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这包括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两方面;
(2)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二者共同作用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商品价格上涨从时间上落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从涨幅上低于资产价格的特点;
(3)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因此,在本轮通货膨胀中,农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价格的上涨幅度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二、当前反通货膨胀的财政措施
有鉴于我国目前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政府在制定反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时,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支出政策:
以紧缩为特征的结构性调整
我国实行的是复式预算,根据复式预算的特点,财政支出一般分为经常性财政支出和建设性财政支出。
经常性财政支出主要是工资支出和公务费支出。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一般来说,存在着刚性,进行紧缩的空间有限。
但目前有一个事实是,我国政府机构虽经一定程度的精简仍显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仍很严重,政府办事效率较低。
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精简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来达到紧缩财政工资支出的目的。
公务费支出,则本身存在一定的伸缩余地。
在当前通胀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公务费支出。
具体包括:
严格控制政府部门的社会集团消费;
严禁政府部门用公款搞高消费和把公款转化为个人消费基金等行为的发生;
严格控制各种会议费;
差旅费的支出等。
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压缩政府的经常性支出。
对于建设性支出,一方面本着紧缩的原则,控制预算内基建规模的过速增长,除了国家重点建设外,能缓建或不建的工程应马上缓建或不建;
另一方面,在压缩基建支出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增加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投资,使基础产业和其他“瓶颈”产业有较快的发展,切实改善投资结构进而达到调整社会产品供给结构的目的。
2.税收政策,以强化现行税收征管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新税制,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994年我国新税制刚出台,不少企业都在大叫税负加重,企业难以承受,而且我国目前居民个人收入仍显偏低,所得税并未在社会占主体税地位。
因此,我国目前就不可能通过全面增加税收来提高财政收入,压缩社会总需求。
目前所能采取的税收措施只能是:
第一,清理税收支出项目。
严格控制税收支出规模,坚决废除带有浓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税收优惠,杜绝越权减免,把该收的钱都收上来。
第二,进一步完善新税制,尽早开征社会保险税、证券交易税等税种。
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或者提高消费税税率,控制社会消费总水平的过速增长。
第三,强化现有税种的各种征收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着执法不严、征管偏松、税款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必须迅速地加以扭转;
强化和充分发挥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作用,控制投资的膨胀。
第四,对国民经济中的“瓶颈”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以及带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产品或产业,如高技术机械设备和电子工业等,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以改善社会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状况,减轻结构性通胀的压力,尽早实现供给结构同需求结构的基本一致。
3.财政监督:
规范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控制个人收入的过速增长
在当前通胀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财政必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
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目前正在进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实行公务员制度,工资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其工资调整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突破增资标准。
对超标部分,财政部门应不予承认。
对于企业单位,近期更应加强对其财务活动的监督,防止借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之机乱涨工资、乱发奖金和津贴的行为,使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不超过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时可以开征收入增长调节税,以控制消费需求的膨胀。
可以根据企业的税后利润增长率来确定一个合理的工资收入增长率,以控制个人收入的超速增长。
4.国债政策:
充分发挥国债功能基础上适当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国债具有很强的经济调节功能。
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政府国债的发行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如果存在的话),避免因财政赤字而进行货币发行,减小社会货币流通量;
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而筹集的财政资金可以用来投资于一些短线产业,如农业、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以改善全社会的供给结构,增加社会有效供给;
再者,国债的发行,可以将国债购买者特别是广大居民手中的货币收入集中起来,有利于减少全社会的总需求。
以上三方面,都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5.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财政政策引导:
控制预算外收入的适度增长,规范资金的使用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向地方下放财权,对企业放权让利,预算外资金项目迅速增加,数额急剧增大,一些地方预算外资金收入已超过了预算内。
而且,从上文的分析中已知道,在投资需求过旺的所有影响因素中,预算外资金投资过大是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一,严格划清预算内和预算外的界限,不得任意扩大预算外收入的资金范围,截留或挤占本应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能将由预算外开支的费用挤用预算内资金。
第二,严格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款专用,即预算外资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原则上不得流用,特别是防止将其他用途的预算外资金用作基建投资、重复建设等。
第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实行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财政政策引导,即将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纳入财政计划,进行综合平衡,以便控制和调节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和使用方向。
第四,严格预算外投资立项的审批工作,切实控制预算外投资的过速增长。
一是政府投资应主要集中在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领域。
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加侧重于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近两年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增加了大量公共预算内投资,大幅扩大了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需求,对物价形成较大的拉动作用。
今明两年是地方换届之年,投资冲动仍然十分强烈,要格外注重控制政府投资规模,特别是压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把有限的投入主要用在能够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方面。
二是研究适度减税减费政策,降低居民和企业负担。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幅较快,且固化的增收因素较多,因此,存在较大的减税空间。
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应研究适度减税措施。
首先应该全面清理整顿公路收费,停止不合理收费,降低过路过桥费标准。
其次还要在与群众消费密切相关的领域,彻底开展行政性收费清理整顿工作,尽快取消居民住房、汽车、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
三是积极推动外贸平衡,弱化人民币被动投放对通胀的冲击。
长期存在的贸易失衡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较快,造成外汇占款增加被动投放大量流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
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积极寻求贸易平衡。
一方面,通过实施便利内销的财税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内销,发掘国内市场,减少出口依赖,促进加工贸易加快转型。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能源、资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甚至加征出口关税,降低这些产品的出口,同时降低进口能源、资源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关税,鼓励进口。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鼓励消费的财税政策,适当降低高档消费品关税和消费税税率,扩大这类商品进口,改变其国内外价差过大、消费者多出国采购的现状。
四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居民对通胀的承受力。
通货膨胀对社会各阶层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对低收入阶层影响尤大。
要利用财税政策加快收入分配调节,大幅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避免居民生活水平因通胀而出现降低。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适当调整社会保险的参与条件和领取资格,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同时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
二是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方向和结构。
三是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收入比重,增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治理通胀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同样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
中外各国长期的实践一再表明,治理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它不是财政或银行一家所能实现的。
这是因为各自的职能不同,作用各异,但又相互依存。
因此,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必须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共同调节货币流通,保证币值稳定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达到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形式主要有三种:
“双松”、“双紧”、“一松一紧”。
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在财政实行紧缩性政策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指中央银行)也应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
因为上文已述,目前我国现金投放已经过多,信贷规模偏大,若再进一步实行偏松的货币政策,不但会抵销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所产生的正面效应,而且还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贷款率、利率、信贷计划等。
从我国现时的金融市场发育状况来看,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都处于初级阶段,规模甚小,这些政策的运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甚微。
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已达到13%,无法再进一步提高。
因此,目前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只能是信贷规模和利率,具体表现如下:
1.坚决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分扩大。
近几年来我国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迫使中央银行一再更改原定的信贷额度,扩大货币发行。
因此,要使治理通货膨胀有一个较好的效果,中央银行必须从严控制信贷规模。
在从严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增加对农业、基础产业和其他能增加有效供给产业的贷款政策,收回不合理占用的贷款,确保重点需要。
2.适当提高利率。
目前我国专业银行的利率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的放款和存款利率;
二是专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放款利率;
三是金融市场的利率。
在这三类利率中,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的存放款利率是最重要的利率,其他两类利率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对专业银行的放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时,一方面增加了各专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筹措资金的成本,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专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筹措资金成本提高,筹措到的资金减少,专业银行对企业单位的放款利率会相应提高,放款额会相应减少,同时资金市场上的利率也会相应上升,资金市场上的各种资金的供求也会相应减少,从而达到收缩银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