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74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网络世界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教学设计教科版.doc

《做网络的主人》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做网络的主人。

本课内容主要从明辨是非,拒绝盲从和抵制诱惑,谨防网瘾两方面讲解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我们要保持理性,不轻信盲从,更不随意传播。

学会抵制诱惑,理智明辨是非,才能在网络世界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并知道怎样做网络的主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网络能造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学生走向无底深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懂得网络交往既有利也有弊,能够提高自身的辨别意识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干扰,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和上网习惯。

【教学难点】

网络交往既有利也有弊,网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

课下查找资料看看网络中有哪些诱惑,课上大家分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网络中充斥着庞杂的信息,需要我们明辨是非、拒绝盲从;网络中也充满了诱惑,需要我们抵制诱惑、谨防上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网络的主人,让网络成为促进我们成长发展的有益工具。

二、明辨是非,拒绝盲从

1、网络信息纷繁多样,鱼龙混杂。

网络中有新闻信息、学术信息、娱乐信息、服务信息、教育信息等,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我们要保持理性,不轻信盲从,更不随意传播。

2、社会观察:

据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国的100件热点舆情事件中,社会民生类奥情事件所占比例最大(28%),其次是反腐倡廉类舆情事件(23%)和社会安全类舆情事件(12%).其余则较为平均地分散于环境保护、文化道德、公共卫生、涉外关系等舆情事件中。

这100件热点舆情事件过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

除了信息不透明外,断章取义、恶意炒作等因素也是导致谣言滋生的重要原因,值得反思。

网络社会无论如何自由,都应遵循文明法治的基本逻辑,强化网民责任意识,抵制网络谣言。

3、在七年级课程中,我们探讨过“从众”问题。

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与多数人保持一致,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通常情况下,随大流不一定有错。

但如果我们不问是非地随大流,不做独立思考,就是一种消极的盲目从众。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更要避免盲目从众。

4、事例探究: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谁也没想到,这起核事故竟然在我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

3月15日中午,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个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在网上发出消息:

“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暂不要吃海产品。

”随后,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

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

3月17日午间,国家发改委紧急辟谣,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

18日,各地盐价逐渐恢复正常,谣言告破。

5、探究讨论:

回顾七年级下册“走自己的路”的有关内容,讨论网络世界中的盲从与现实世界中的盲从有何异同。

网络盲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如何做到理性上网,不信谣、不传谣?

6、由于我们年龄尚小,见识不多,媒介素养还不高,有时仅凭自己很难辨别是非,容易盲从。

这时,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意见非常宝贵,我们应该多听听他们的看法。

7、探究思考:

有些同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老师、家长的批评和菅束,好不容易才找到网络这一能够释放自我的空间。

在网络世界里,老师和家长不应该干涉我们,我们也没必要听从他们的意见。

请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8、作为公民,我们不仅要从我做起,不跟风、不盲从,自觉遵纪守法、文明行事,共同维护网络环境,还需要增强公民意识,学会利用网络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9、知识链接:

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从BBS、博客到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再到个人雏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与互动,使得网络监督不仅快速、便捷,而且低成本、有效。

群众的公民意识日益增强,主体地位日渐形成,为网络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抵制诱惑,谨防网瘾

1、在网络世界中,充满了诱惑。

当我们打开网页的时候,可能会弹出各类“中奖信息”“挣钱秘方”以及游戏广告;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有些不法分子假装善良以博取我们的好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跳楼价”“大促销”之类的口号很容易使我们丧失判断。

因此,只有学会抵制诱惑,理智明辨是非,才能在网络世界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2、事例探究:

小勇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在网上有一帮要好的“哥们儿”。

一天,他的“哥们儿”给他介绍了一款网络游戏,并教他和一帮朋友一起玩。

从此,小勇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一接触网络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烦躁不安,时其他活动缺乏兴趣。

人也渐渐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怒、多变,缺乏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诺不能兑现。

探究思考:

小勇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我是小勇的朋友,我该怎么做?

3、如果不能很好地抵制网络诱惑,就很容易陷入其中患上网瘾.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有1.6亿人以上,约有10%有不同程度的网瘾;其中网瘾比较严重的占2%,约330万人。

4、知识链接:

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等。

5、沉迷于网络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比如,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学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严重的甚至因为长时间上网而“积劳成疾”,不幸患病。

6、事例探究:

14岁的少女小琴,几天前在学校操场上走着走着忽然晕倒在地,老师赶紧把她送到附近的医院。

检查结果显示,小琴眩晕的原因居然是颈椎病发作。

14岁的孩子怎么会患上颈椎病'原来,小琴喜欢上网,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

7、并非所有人上网都会成瘾,网瘾往往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青少年,最容易沉迷于网络,希望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得到一些安慰。

8、社会观察:

我平时喜欢独来独往,现实生活中我的朋友很少,我也不屑和什么人交朋友。

但是在网络中,我却有很多朋友,在这里我是一个受欢迎的“美眉”,只要我发言,总有很多人跟帖鼓励我。

在网上被人欣赏的感觉真好,我觉得在网络中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生活。

我每天都要上网,一不上网就感到焦躁不安,一上网就忘掉了种种不快。

最近,我跟朋友一起玩上了一个好玩的游戏,课余时间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不玩这个游戏。

即使是上课时间,我脑海里想的也是这个游戏。

9、活动调查:

如果在复习考试阶段,发现网上有一款好玩的新游戏,你会怎么做?

生1:

我会继续复习。

生2:

我可能会先玩游戏。

生3:

我会……

10、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这一问题,不仅加强文明上网教育活动,而且也共同努力丰富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应该理解成年人的这些做法,并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享受美好的人生。

11、知识链接:

我们学校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的同学很多,刚开始大人们把责任归咎于网络。

但是,他们忘记了这一现实:

与噱头百出、充满异想的网络世界相比,我们的课余生活单调、苍白,缺少吸引力。

网络虚拟空间的最大特点是上网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

没有了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繁重的作业、社会的管束,虚拟世界成了我们释放自我的广阔天地。

因此,与其一味指责我们沉迷于网络,不如认真反思成年人留给我们的自由空间到底有多大。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社区在加强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建设,我们学校也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逐步探索推进学分选修、校外实践、家校舍作等工作。

我们发现,我们的现实生活丰富起来了、生动起来了,不少同学也走出了网络,在真实的、共同的生活中收获着成长。

12、中学时期是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奠基时期,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学习,文明娱乐,健康休闲。

网络只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我们万万不可沉迷于其中。

对于已经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来说,应该赶紧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果感觉自己的自制力不强,我们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来监督和帮助。

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巾,我们一定会发现,现实生活更精彩!

13、探究讨论:

成绩优秀、关心集体的小林,自从玩了一款阿络游戏后,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很快,他的成绩急剧下降,同时也日益疏远同学。

请大家来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抵制诱惑。

同学甲:

他可以把游戏账号删了,眼不见心不乱。

同学乙:

他应该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同学丙:

除了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同学丁:

单靠他自己的力量恐怕很难抵制诱惑,建议他主动请父母、老师和同学监督。

你还有其他帮助小林的好主意吗?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诱惑和陷阱,网络交往既有利也有弊,网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

◆教学反思

略。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