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24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8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docx

物质性质的探究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

专题一物质性质的探究

1.根据下列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序号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将的氨水稀释10倍,测得pH由11变成 

的电离程度增大

B

“球”浸泡在热水中,颜色加深

C

向25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红褐色

温度升高,的水解程度增大

D

将固体加入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检验固体成分为

同温下溶解度:

【答案】D

【解析】分析:

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

将的氨水稀释10倍,测得pH由11变成 >10,可以证明的电离程度增大;气体的颜色加深,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将固体加入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检验固体成分为,没有硫酸钙,说明该沉淀的转化容易进行,故在同温下溶解度。

详解:

A.将的氨水稀释10倍,测得pH由11变成 >10,可以证明的电离程度增大,A正确;

B.把“球”浸泡在热水中,气体的颜色加深,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是放热反应,,B正确;

C.向25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红褐色,说明温度升高,的水解程度增大,C正确;

D.将固体加入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检验固体成分为,没有硫酸钙,说明该沉淀的转化容易进行,故在同温下溶解度,D不正确。

本题选D。

2.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

溶液变为黄色

氧化性:

H2O2>Fe3+

B

向5mL1mol/LNaOH溶液中滴加5滴1mol/LMgCl2溶液,然后再滴加足量的1mol/LCuCl2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产生蓝色沉淀

Ksp[Cu(OH)2]

>Ksp[Mg(OH)2]

C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红棕色变深

2NO2(g)N2O4(g) ΔH<0

D

向一定量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乙二醇(HOCH2CH2OH)

溶液紫色褪去

乙二醇被氧化为乙二酸

【答案】C

【解析】分析:

A.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会形成HNO3,因此溶液变为黄色,有可能是HNO3氧化Fe2+;B.溶度积常数大的物质能转化为溶度积小的物质;C.升高温度,可逆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D.KMnO4与乙二醇(HOCH2CH2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高锰酸钾可氧化乙二酸。

详解:

A.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会形成HNO3,因此溶液变为黄色,有可能是HNO3氧化Fe2+,结论错误,故A错误;

B.溶度积常数大的物质能转化为溶度积小的物质,根据现象知,Ksp[Cu(OH)2]

C.升高温度,可逆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说明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KMnO4与乙二醇(HOCH2CH2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高锰酸钾可氧化乙二酸,结论不合理,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选C。

3.下列“解释或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不对应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沉淀颜色由白变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氢氧化亚铁有还原性,易被O2氧化

B.

常温下用铁、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常温下铁、铝不与浓硫酸或浓硝酸反应

C.

用玻璃棒将浓硫酸涂抹在纸上,纸变黑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D.

将Ba(OH)2·8H2O和NH4Cl晶体在小烧杯中混合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B

【解析】分析:

A.首先生成的是氢氧化亚铁,白色:

Fe2++2OH-=Fe(OH)2↓然后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

4Fe(OH)2+2H2O+O2=4Fe(OH)3;B.常温下Fe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而非不反应。

钝化的实质是浓硫酸在Fe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因此实质上是反应的;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脱水性,因此会产生这种现;D.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温度降低,可知反应吸热。

以此分析。

详解:

A.向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首先生成的是氢氧化亚铁,白色:

Fe2++2OH-=Fe(OH)2↓然后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

4Fe(OH)2+2H2O+O2=4Fe(OH)3,说明氢氧化亚铁有还原性,易被O2氧化,故A选项正确;

B.常温下Fe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而非不反应。

钝化的实质是浓硫酸在Fe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因此实质上是反应的。

故B选项错误;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脱水性,因此会产生这种现,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温度降低,可知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选项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选B。

4.下列“推理或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不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推理或结论

A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产生大量白烟

NH3遇到HCl时反应生成NH4Cl晶体

B

向碘水中加入CC14,振荡,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碘在CC1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变热

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答案】D

【解析】分析:

A、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B、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

C、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

D、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硫。

详解:

A、浓盐酸和浓氨水均易挥发,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因此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产生大量白烟,A正确;

B、碘在CC1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向碘水中加入CC14,振荡,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B正确;

C、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变热,C正确;

D、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硫,也可能是氯气等,D错误,答案选D。

5.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所用主要仪器及试剂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所用试剂

A

配制240ml0.1mol/LNaCl溶液

250ml容量瓶、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NaCl固体、蒸馏水

B

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架台(带铁圈和铁夹)

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C

制备少量的NH3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生石灰、浓氨水

D

检验溶液中的SO42-

试管、胶头滴管

稀盐酸、Ba(NO3)2溶液

【答案】C

【解析】A、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的质量,选项A错误;B、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选项B错误;C、生石灰消耗水,生成氢氧化钙使溶液中c(OH-)增大,同时放热,促进氨水分解,选项C正确;D、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不能排除SO32-的干扰,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1mol·L−1的CH3COOH和1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CH3COOH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H2SO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可能含有NO3-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D

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

Ksp[Cu(OH)2]

【答案】C

【解析】分析:

A.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盐酸和醋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可以证明醋酸为弱酸;B.铜与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共同作用生成铜离子和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气体遇氧气变为红棕色;C.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可能Na2SO3或NaHSO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D.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

详解:

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3-,B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可能Na2SO3或NaHSO3为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C错误;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sp[Mg(OH)2]>Ksp[Cu(OH)2]结论,D正确;正确选项C。

7.下列实验的现象及相应的结论都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分析:

A.碘易溶于有机溶剂,由于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因此萃取后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B.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以固体形式析出;C.比较氯和碳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用氯和碳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无氧酸不能比较;D.向溶有二氧化硫的氯化钡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二氧化硫未被氧化;加入双氧水,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二氧化硫被氧化;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碘离子被铁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发生萃取后,进入四氯化碳溶剂中,由于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所以下层液体呈紫色,A错误;氯化钠与二氧化碳、氨气和水共同作用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所以反应后溶液中有固体析出,B正确;根据强酸制备弱酸的规律,盐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所以碳酸钠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碳酸为最高价含氧酸,而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氯元素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C错误;向溶有二氧化硫的氯化钡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亚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此过程中二氧化硫没有被氧化,D错误;正确选项B。

8.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Ksp(BaSO4)

室温下,将BaSO4投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向过滤后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盐酸,固体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B

验证氧化性:

Br2>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震荡,静止,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C

验证酸性:

HCN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00mol·L-1CH3COOH溶液的pH值约为3,0.100mol·L-1HCN溶液的pH值约为5

D

验证Fe3+能催化H2O2分解,且该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

向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30%的H2O2溶液,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FeCl3溶液颜色加深

【答案】A

【解析】一种沉淀易转化为比它更难溶的沉淀;将BaSO4投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向过滤后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盐酸,固体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说明BaSO4转化成BaCO3沉淀,不能证明Ksp(BaSO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