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类训练题.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类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类训练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类训练题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教学博苑
2011-04-211441
5d56b7b401017ejz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
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2、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怎样的理想?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答
二、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
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
四、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试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分)
答
五、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答
古诗鉴赏练习题答案
一、分析意境型
1、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
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①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②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
③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答①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②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答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②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③表现了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四、炼字、炼句型
1、答同意。
①“看”在诗中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2、答①这首诗写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②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③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①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②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五、分析“诗眼”型
1、答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风”、“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答
(1)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③以映衬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
(2)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②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③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附
诗歌鉴赏综合题
一、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
(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表达了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二、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