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想: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
朗读是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可以先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词语手册,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求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
然后听录音朗读,并配合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让学生对文章有较深的印象,至少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
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品读课文,体悟思想。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让学生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样学生就能深深体会到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同时,引导学生在领略桃源美景后,认真思考作者塑造这一桃花源的目的:
桃花源是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广大百姓摆脱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批判。
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甚至陷入了“小国寡民”的思想局限。
桃花源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在学生理解时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和材料,引导学生慢慢体悟。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重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赏析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探秘桃花源绝境
同学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它常读常新,今天我们重读经典《桃花源记》。
1.朗读全文
2.默写词句,检查理解
①豁然开朗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④皆叹惋
⑤诣太守,说如此
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由“绝境”引出成语“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用来比喻与世隔绝、幽静美好的地方,可见“与世隔绝”是它的重要特点。
回顾全文,说说哪些语言表明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根据文字,探知外面的世界:
现实生活
1.我们根据内容来猜想一下:
桃花源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景象?
(材料补充:
“外面的世界——历史的丛林地带”在汉代和唐代这两个历史高爽地之间,夹着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乱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王朝的更替带来的是连绵的战争,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灾难:
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苛捐杂税。
在这个历史的丛林地带,没有天高地阔的一致,没有俯瞰一切的开朗,处处是混乱和争逐,时时是逃奔和死亡。
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重权谋,每一个身影都是一串故事。
然而,即便把这一切乱象加在一起,也并不令人沮丧,在黑暗的背景上,在乱象的缝隙间还有一些闪闪烁烁的图景。
你看——何处麻袍一闪,年长的华佗还在行医;
夜间炉火点点,炼丹师葛洪分明已经成为一位杰出的原始化学家;
中原飘来啸吟,这是竹林七贤在清谈和饮酒;
南方也笑声隐隐,那是王羲之和朋友们在聚会,转眼间《兰亭序》墨色淋漓;
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刚刚画完,数学家祖冲之已经造出了指南车、编出了《大明历》、算出了圆周率,而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则正好写了一半……
——余秋雨《中国文脉》摘选)
2.外面的世界好不好?
为什么“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大家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发挥想象,模仿渔人的口气向村民详细说一说外面的世界。
示例:
老乡啊,你们真是幸运!
自从秦朝以来,外面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东汉末年开始,今天这个称王,明天那个称帝,……
4.小结:
外面的世界凄惨无奈,直叫村中人“皆叹惋”。
三、根据文字,探知里面的世界:
理想蓝图
1.继续扮演渔人,渔人最终还是回到了外面的世界。
他从洞中出来,首先去了哪里?
2.陶渊明在这里打了一个哑谜,我们猜一猜“诣太守,说如此”中“如此”的内容。
3.渔人和太守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渔人的话需要哪些特点,才能吸引太守立即启动寻找计划?
接下来,我们继续展开想象,说一说渔人对太守说了些什么。
要求:
①足够的吸引力②满足听话人的需求③绘声绘色身临其境
太守大人,小的于前日捕鱼时发现一个世外桃源,那里·
·
我返回的时候沿途还偷偷作了标记,大人可有移民计划?
4.渔人“诣太守,说如此”效果怎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四、情感体认,揭示桃花源的哲学意义
1.桃花源找得到吗?
(不可逆隔离)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未果
③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桃花源中人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如果要找寻,桃花源就会永久地消失在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陶渊明告诉我们:
现实生活可以有背叛,但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
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2.“乃”字怎么读?
(时间隔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思考“乃”字怎么读?
补充省略的内容。
谁笑谁?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在渔人看来是一种落伍和背时;
然而我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于是该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外面的世俗之人。
3.桃花源有多美?
(美丑隔离)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即使在“桃花源”门口,这个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就足以和世俗空间势不两立,更不要说里面的世界。
4.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乱世隔离)
用一二个词予以概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祥和、安适、独立、平常——这是饱经战乱现实生活中人的天堂!
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期盼。
桃花源之所以是桃花源,就在于里面的人绝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就在于它彻底切断了天下的功利体系,这是真正的生态独立、精神独立、空间独立!
五、课堂小结
桃花源中安居乐业、富足悠闲的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不是什么奢望,但是在陶渊明所在的时代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可尽管难以企及,陶渊明还是对这样的世界充满希望,不论我们的世界遭遇怎样的风雨,遇到多大的险阻,我们都应该在绝望中绝对不能放弃希望,我想这也是陶渊明想通过《桃花源记》告诉我们的吧。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主持人董卿引用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同学们,面对我们的世界,请记住:
一定不要放弃希望!
六、跟课文学写作
再现桃源世界——
《邂逅桃源》
①《广陵散》的琴声在我耳边回响,《兰亭序》的墨迹在我眼前浮现,魏晋乱世,英雄争斗,三生三世,十里桃源,那是我心往神驰的地方。
②我是东晋武陵郡的一名渔夫,过着·
(描绘外面的生活)这个冬天,我好不容易熬过。
③又是一年春天到。
循着桃花香,一路桃林去,邂逅桃花源。
④在这桃源秘境,我看到·
⑤在这桃源秘境,我听到·
⑥我有一个梦想,·
⑦桃源有我,我在桃源等你。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外面的世界——现实生活
里面的世界——理想蓝图
颠沛流离
家破人亡
安居乐业
怡然自得
苛捐杂税
民不聊生
淳朴自然
热情好客
教学反思:
文言文怎么教?
较什么?
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20年前,钱梦龙先生曾提出这样的看法:
“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曰:
有言而无文。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因为它是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永远只能隔海相望;
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而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
这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永恒的价值。
语言文字是椟,它所传递的情思、生活、文化才是椟里的珍珠。
如果我们只关注文字、句法本身,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情思、生活、文化,那便是买椟还珠,一叶障目了。
《桃花源记》是九上的一篇文言文,是经典。
今天的课应该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课前在海门港新区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预习的要求有2个,一个是熟读课文,另一个是背出文下注解。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打算在初三教学,后觉得只要学生能够认真预习,这样的课初二也应该可以尝试。
本节课试图通过想象拓展挖掘内涵、联系历史、思考分析,让学生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认。
教学中借助两句话“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诣太守,说如此”打开外面的和里面的两个世界,然后引出第三个世界——我们的世界。
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能力,设置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是想象说话能力;
三是写作迁移,通过写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