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4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docx

高考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

2014年高考(196)武汉市部分校元月调研适应性考试

高考模拟

2014-01-171458

武汉市部分学校2014年高三毕业生元月调研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慰藉(jiè)   坍圮(pǐ)   召唤(zhāo)   绵亘(ɡèn)   混混沌沌(hùndùn)

  B.炫耀(xuàn) 绮丽(qǐ)  窠臼(kē)    罹难(lí)     急不暇择(xiá)

C.发酵(jiào) 枯槁(ɡǎo) 恪守(kè)    遗施(wèi)   渐车帷裳(chánɡ)

  D.绽开(zhàn) 叫嚣(xiāo) 隽永(juàn)  芰荷(jì)     图穷匕见(b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噩梦      陨身不恤      切磋      没精打采

B. 震憾      察言观色      邮戳      揠苗助长

C. 赎罪      淋漓尽致      廖廓      涸辙而鱼

D. 磐石      砥砺德行      袅娜      义愤填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艾青说:

“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云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多年来,武汉广场圣诞夜场都持续到24时,客流屡屡爆满,当日销售量均创下本年度的最高记录。

   B.昨天鄂东南地区出现的罕见的冻雨天气,致使路面形成一层薄冰,道路湿滑,这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漫步于桂子山上美丽的校园。

   D.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12名无辜平民丧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三曹”和“三苏”,“三曹”即曹操、曹丕和曹植,“三苏”即苏洵、苏轼和苏辙。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6.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是吟啸之风广泛流行。

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

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致:

达到

  B.自公仕宦四十年               仕宦:

仕途

  C.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         困踬:

遭受挫折

  D.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瞻依:

瞻仰依恋

10.下面各项不全是称颂欧阳修的文才德行的一组是

①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②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③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④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⑤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⑥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1.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运用四个恰当传神的比喻,对欧阳修文章的特点从质、文、辞、韵几个方面作了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阐述。

  B.文章不仅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文学成就,而且对他在政治上的贡献和崇高的品质,进行了褒扬。

  C.文章在结尾写到了自己是如何地倾心怀念,深叹自己今后将无处请益,无所依归,感情十分真挚。

  D.文章整句散句交错使用,长短错落,显得既严整而又活泼雍容,可以说既有王安石文章一贯斩截精悍的特色,又有欧阳修散文纡徐淡泊悠扬婉曲的长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3分)

  

(2)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

(3分)

   (3)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3分)

13.将下面文言文中用斜线“/”断开。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请依次写出本首诗中蕴含的的不同感情并作具体分析。

(4分)

(2)本诗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子无良媒。

(《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